邹钟琳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58967911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7月03日

邹钟琳:我国水稻螟虫防治研究的先驱

发布时间:2010-07-03 16:53:03      发布人: 孝行天下

    1922年在江苏省昆虫局时,邹钟琳就开始从事水稻螟虫的防治研究。他经常深入农村调查搜集螟害标本,进行防治试验。他在昆山、松江、丹徒等县,与当地人士联合组织除螟会,指导做合式秧田、采卵、燃灯;在水稻生长期,夜以继日地蹲在田头观察记载螟虫的生长发育过程;水稻收割后,挖稻根消灭越冬成虫;回到昆虫局,又忙着举办除螟讲习会。经过几年努力,邹钟琳查明了江苏省螟虫发生的代数并总结了各种防治方法的效果;并发表了《三化螟之研究》等数篇研究报告和论文,为水稻螟虫防治做了开拓性的工作。

    1932年邹钟琳从国外归来,继续对水稻螟虫的发生规律、防治方法作了深入研究,发现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品种受三化螟为害轻重有很大差别,并于1936年发表了《江苏省数种水稻生长期与三化螟为害之关系》的论文。抗日战争期间,邹钟琳在重庆继续水稻螟虫研究达6年之久,查明三化螟第三代幼虫侵害水稻的时间为7月25日至8月25日。如果川东春季降雨太迟,稻秧不能及时移栽、抽穗,则螟虫发生严重。但试种的双季稻,一般早稻在8月中旬收获,螟虫为害较轻,晚稻的螟害也轻。根据近十年研究,发现三化螟为害与水稻品种和栽种时间关系密切。在我国首先提出合理安排栽种时间,避开螟虫为害高峰的理论。这种采用栽培措施防治螟害的办法,在生产中反复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1956年3月,在南京农学院第一次科学讨论会上他作了《太湖流域水稻三化螟防治上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的报告,总结了1918年以来太湖流域水稻三化螟发生概况及水稻改制在螟虫防治工作上的成绩,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