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作家洪醒夫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65061791
本馆由[ 爱无止境 ]创建于2012年08月01日

第一期(摸索期):現代詩、小說。 1967~1975

发布时间:2012-08-01 20:38:37      发布人: 爱无止境

洪醒夫的文學起步始於60年代末,1967年,年僅十八歲的洪醒夫以本名「洪媽從」發表了小說處女作《逆流》,刊載於臺灣日報副刊,並受該刊主編撰文推薦,其後便斷斷續續地嘗試創作,以現代詩和小說為主,自此踏上了文學之途。現代詩方面,洪醒夫初期以「洛堤」和「司徒門」為筆名寫了不少詩作,並在1969年3月31日,與台中師專的朋友創辦了「後浪詩社」,後來並於1972年9月28日創刊《後浪詩刊》,至1975年《後浪詩刊》更名為為《詩人季刊》之後,洪醒夫的現代詩創作便逐漸減少,而將注意力轉移至小說的全力創作。初期小說方面,洪醒夫以本名「洪媽從」發表,後來以「司徒門」、「馬叢」為筆名發表,在他以改名後的本名「洪醒夫」發表作品以後,已是其尋出寫作方向,以一系列鄉土作品為主的成熟期作品了。

如果從現代詩的藝術技巧看,洪醒夫的現代詩,善於掌握詩的音樂性,對意象的捕捉也頗細緻,而詩句的修辭鍛鍊,也使他能精確地描繪各種情境。尤其是其敘事詩,可見其文學才華之擅於情節鋪敘與運用對話,其後期文學專注於小說創作,有其文學摸索後的抉擇。

洪醒夫前期小說的題材多樣,想像力豐富,語言能力高,故事趣味濃,哲理意味深,但若從短篇小說的藝術性評之,有一些作品顯然表現不佳。以下分別從敘述觀點、故事結構、小說語言、人物描寫等四方面,探討洪醒夫前期小說的藝術特質:

(1)從敘述觀點上說:洪醒夫前期小說擅長以「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兩種型態寫成。但,小說中的「我」,不一定是作者本人,而是作為作品粘合劑與事件的見證人的身份出現。這些以第一人稱為敘述角度的作品,在表現形式上也各不相同。

(2)從故事結構上說:洪醒夫前期小說的結構大致有兩種表現方式—橫切與直綴,這兩種方式是相對的,因為即使在極短的時間內也有時間的跨度,任何粗線的直綴也有橫的展開面。如〈跛腳天助和他的牛〉一文則是從生活的縱向,展現天助悲苦的命運。作品擷取天助賣牛、趕牛和老牛累倒、病死幾個生活片斷,以「我」的敘述將這些片斷貫穿、綴連起來,簡要地展示了天助從一個壯漢到無用的跛子的生活歷程,以及老牛由盛轉衰的發展經過;在情節片斷的展開上,小說的情節大多圍繞著牛的命運這條主線。

(3)從小說語言上看:洪醒夫前期小說,有寫實、浪漫、意識流、存在主義之作,或中國傳統話本小說,皆各有不同的語言特質。他能依照各種不同題材與寫作方式,展現其強烈的描摹力與刻劃力:有時呈現灑脫激昂的年少盛氣;有時是浪漫痴情的口吻;也有樸實平易的寫實、神秘怪異的、幽默風趣的等等都有。「描寫」是小說筆法的骨幹,惟有描寫,才能細膩生動,才能深刻具體,

(4)從人物刻劃上說:如前所述,洪醒夫的「描寫」細膩生動,並且會視題材與寫作方法運用適當的語言,在人物刻劃方面,他也有生動逼真的描寫。洪醒夫緊緊抓住人物形象的性格特質,使性格成為表達人物思想感情的橋樑。他不僅注重人物性格的外在表現,還著意發掘人物性格的本質。不過,由於前期小說以理念為主,因此人物形象較模糊,我們只能隱約知道人物的身份、個性,然而卻只是傳達意念的「工具」。

洪醒夫是個「文如其人」的文學家,年少的他有著恃才傲物、狂放浪蕩的性格特質。他的早期作品展現了縱橫才氣的文學天份,然而從其轉變期的諸篇小說如(金樹坐在灶坑前)、(扛)、(跛腳天助和他的牛)中可見,他漸漸地回歸到對其出身地的思索,性格特質也變為成熟穩重、謙虛有責任感的男人,也使得後期作品呈現「深沉內歛」的風格,而早期語言文字的訓練,使他能駕輕就熟地運用文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