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巨匠——汤显祖
公元1616年,世界文化史上有三颗星辰陨落。一个是英国的莎士比亚,一个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一个就是中国的汤显祖。明年,2016年是这三位文化巨匠逝世400周年。
汤显祖(1550~1616),是中国文坛和剧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他一生撰写的传奇剧作《临川四梦》是明代晚期最优秀的戏曲作品,尤其是《牡丹亭》以其不灭的光辉照耀着剧坛和文坛。汤显祖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一百位文化名人之一。
汤显祖官职不高,《明史》却专门为其立传,源于他有着“生生之仁”的儒者济世胸襟,刚正不阿的品格,以及狂放不羁的士人风骨。汤显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戏剧文学家,还是一位有理想的政治家、有建树的学者
汤显祖之所以为史家所关注和称道,首先是由于他的人格魅力。汤显祖出生于明朝嘉靖二十九年,江西临川人。他21岁中举,尽管官职不高,但《明史》却有《汤显祖传》。汤显祖早负文名,但是万历五年、万历八年两次春试,他都没有考取,原因就是他两次拒绝了张居正的延揽。张居正死了之后,汤显祖考取了进士,又拒绝了执政的辅臣申时行、张四维的结纳,结果失去了做庶吉士的机会。接着他又谢绝了别人的荐举,没到北京吏部去供职。
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勇敢地上《论辅臣科臣疏》,是一件震动朝野的政治事件。“历落在世事,慷慨趋王术”,在朱明王朝的政坛上,要想说真话,那是很危险的。汤显祖对好友感叹说:“此时男子多化为妇人,侧行俛立,好语巧笑,乃得立于时。不然,则如海母目虾,随人浮沉,都无眉目,方成盛德。”汤显祖深受泰州学派的熏陶,曾两度受学于泰州学派大哲罗汝芳,从而有着“生生之仁”的儒者济世胸襟。思想界大怪杰李贽和一代名僧真可的狂放进取的士人风骨,亦深深影响了汤显祖。
汤显祖上疏遭贬,作为一个“添注”的广东徐闻典史,本来无事可做,他却能在贵生书院大开讲学,阐明其生生之仁的人生理论,为边城的教育史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汤显祖是一位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在乡试的策论里提出了“君职论相,相职正君,天下之政归于一”的政治思想。他肯定王安石的改革,主张改革要一个县一个县循序渐进地改。在人烟稀少、交通阻塞的浙西山区遂昌,汤显祖努力实施自己的政治实验。他修复了相圃书院,振兴文教;捕杀盗酋,整顿治安;组织民兵,灭除虎患;巡乡劝农,发展农桑;公平税赋,抑制豪强;甚至作出在除夕假释狱囚回家过年和元宵节组织狱囚河桥观灯的破格举动。汤显祖弃官归里后,遂昌百姓深深地怀念这位汤公,把他的画像供奉在遗爱祠里。
汤显祖在晚明还是一位有建树的学者,“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渠墨兵神经怪牒诸书矣”。他佛道修养均深,著有《蜀大藏经叙》、《阴符经解》等。汤显祖留下了诗1860余首,文108篇,赋27篇,尺牍447。
《牡丹亭》成就了杜丽娘“无媒而嫁”以至人鬼相恋的“至情”姻缘,汤显祖在塑造杜丽娘超凡脱俗的“有情人”形象过程中,灵感飞动,笔锋四射,对封建礼教作了极具幽默感的揶揄和讽刺
作为艺术家的汤显祖,他一生写过四个半剧本——最早写的《紫箫记》只完成半部。其后写成的四个剧本《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因为都有做梦的情节,汤显祖是临川人,他的堂号是玉茗堂,因而被称作《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四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还魂记》,又名《牡丹亭》。
《牡丹亭》是根据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的,汤显祖有自己的许多发挥和创造。写的是“西蜀名儒,南安太守”杜宝,为了使独生女儿丽娘“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决定给她聘请一位老秀才陈最良做家塾教师。因为杜家的先祖是唐朝大诗人杜甫,所以选定以《诗经》为教本。不料《诗经》首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首恋歌惹动了她的春愁,使她的青春觉醒。“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杜丽娘不顾闺训,来到后花园游赏。姹紫嫣红的满园春色使她心神荡漾,爆发了青春感应。她感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她要及时地抓住生命的大好春光,于是“因情成梦”,梦中与一个手持柳枝的英俊书生在牡丹亭畔幽会。但是,她的美好春梦被花神惊醒了。母亲的一声呼唤使她从朦胧中醒来,惘然若失。从此她“因梦而病”,神情恍惚,寝食悠悠。
杜丽娘满腹心事无法告白于父母,因精神悒郁而导致死亡。弥留之际,作成一幅自画像,奄奄死去。此时杜宝奉命到淮阳抵御南下的金兵,在匆匆启程前,按照杜丽娘的遗嘱,把她安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下,并修建了一座梅花观,请石道姑供奉杜丽娘的牌位,又请陈最良看管杜丽娘的坟墓。
杜丽娘慕色而亡,得到胡判官的理解,发给她一纸游魂路引,允许她随风游戏,跟寻那梦中的情人。三年后,岭南柳梦梅赶考路过南安,因病寄宿在梅花观。有一天,柳梦梅到花园散步,无意中在太湖石畔拾得了杜丽娘的画像,他觉得好像是三年前在梦中与自己幽会的女郎,于是爱慕不已,深情呼唤。杜丽娘的幽魂来到昔日成梦的后花园,终于见到了梦中的情人!
杜柳二人共有的“痴情”“至情”迎来了杜丽娘的重生,一对爱侣当真结成了夫妻。汤显祖大胆地肯定了女性的情爱,并以超常的方式使美好的爱情得到了理想的结局。
汤显祖在塑造杜丽娘形象的过程中,灵感飞动,笔锋四射。《诗经·关雎》本来是上古青年男女的恋歌,后世的道学家们把它牵强地解释为是歌颂“后妃之德”,是“思无邪”的表现。汤显祖偏偏在《牡丹亭》里安排了一个关键性的情节,让陈最良给杜丽娘讲《关雎》。在《牡丹亭》的小说原型《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里,没有《闺塾》这个情节。汤显祖设计这个情节在于阐明“人生而有情”,古往今来一个道理,圣贤俗人并无差异。
在《牡丹亭》的人物群像中,不仅杜丽娘的形象塑造成功,其他的人物无论是第二主角柳梦梅还是其他配角写得也很生动。汤显祖的同时代人王思任《评点牡丹亭序》说: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妇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
《牡丹亭》的问世,在当时产生了令天下人惊心动魄的巨大震撼力。《长生殿》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红楼梦》亦有“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篇章
《牡丹亭》是晚明社会那种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明代晚期,城市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社会风尚急剧变化。王阳明心学、怪杰李贽等人的“异端”思想十分活跃,弥漫着一种思想解放的空气。尊情和崇俗的“异调新声”风靡南北,戏曲小说创作空前繁荣,使得当时道学家们惊呼“邪教横流,艳篇满目。”
汤显祖、冯梦龙等把王阳明的“良知”置换为“情”。“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汤显祖的剧作是“情”的产物。在言情理论的鼓舞下,晚明的戏曲作家们以性欲为题,大胆地张扬人的生命意识,写出了一部又一部描写青年男女爱情故事的传奇。
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牡丹亭》出版后,很快地在坊间和舞台上传播开去,成了非常轰动的畅销书,一时间“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牡丹亭》的问世,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力。特别是在青年女子中间,影响巨大。如娄江女子俞二娘,酷爱《牡丹亭》,17岁时惋愤而死。传说杭州女伶商小玲,演出《牡丹亭·寻梦》时,有感于自己爱情的不如意,伤心气绝。清康熙年间,洪升的《长生殿》,人们说它是“一部热闹的牡丹亭”。乾隆年间,曹雪芹的《红楼梦》, 第23回写了“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牡丹亭》曲词的“意趣神色”,以及整体的语言风格,一向为人们所称道。曲子写得曲曲折折,又丝丝入扣。昆曲舞台上《牡丹亭》依然有近二十个折子在传唱
作为戏曲文学,文人写作的传奇有所谓“案头之书”与“筵上之曲”的分别,真正优秀的传奇作品,应该是二者得兼。《牡丹亭》本来并不是专为哪一种腔调而写,只不过是按照南北曲的文辞格律填写曲子组织成剧。历史上有些昆曲专家曾批评《牡丹亭》的曲词有不合律的地方,但他们又不能不承认《牡丹亭》在艺术总体上的巨大成功。为了便于昆曲演唱,沈璟、臧懋循、徐日曦、冯梦龙等人曾动手改订过《牡丹亭》,但是,在昆曲舞台上真正能够流传不朽的,依然是汤显祖的原作。
从明代万历年间直到清朝末年,《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在30种以上。这些版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即保持汤氏原作55出的规模,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经过四百多年来时间的淘汰,昆曲舞台上《牡丹亭》依然有近二十个折子在传唱。
汤显祖对于剧作的词与调的关系问题,有自己的鲜明主张,特别追求“意趣神色”——也就是立意、情趣、神韵和色彩。他认为,只要得到了能体现这四者的“丽词俊音”时,就不必斤斤于是否完全合律。明代万历年间著名的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他的《曲律》一书中说,戏曲语言的理想风格是在“浅深、浓淡、雅俗之间”。他说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汤显祖一人。汤显祖写曲子是继承悠久的诗词传统,曲子写得曲曲折折,又丝丝入扣。所以,曹雪芹说林黛玉在听到这一支曲子时,“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不觉眼中落泪。
世纪之交,汤显祖成了世界性的文化热点,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在多地举行。在中国戏剧命运的忧思中,《牡丹亭》的演出却风景这边独好,风靡国内外
20世纪以来,以研究汤显祖为主题的“汤学”在国内已渐渐形成。世纪之交,纪念汤显祖的活动不断掀起新热潮,国内外学者先后在大连、抚州、遂昌举行一系列国际性的重大学术研讨活动,倡议成立了汤显祖研究会,遂昌、临川、徐闻多地建立了汤显祖纪念馆, 遂昌、抚州还有汤显祖文化节。
汤显祖现象亦为国外学者和艺术家所重视。早在17世纪,《牡丹亭》已东传日本。先后有德文译本、巴黎《牡丹亭》法文译本流传,国内有英译本《牡丹亭》全本出版。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感叹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20世纪末,在国人忧思“中国戏剧的命运”时,汤显祖《牡丹亭》的演出却在剧坛上却独树一帜,出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绚丽局面。
1999年,作为国庆50周年的献礼,上海昆剧团排演了新版《牡丹亭》,上中下三本34出,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献艺;
2004年,苏州昆剧院演出的上中下三集29出的青春版《牡丹亭》,轰动海峡两岸;江苏昆剧院推出了上下两集的精华版《牡丹亭》,同样获得成功;
上个世纪60年代江西演出了赣剧版《还魂记》;近年江西师范大学又推出了赣剧版的《牡丹亭》;福州还创作了一步用采茶戏的音乐演唱汤显祖原词的《牡丹亭》……
国外舞台上, 1998年5月,维也纳舞台上首次推出了由谭盾作曲、彼得·赛拉斯导演的《牡丹亭》。这部长达4个半小时的歌剧在巴黎、罗马、伦敦、旧金山相继上演,引起西方观众极大的兴趣;
1999年7月,美国纽约林肯中心艺术节上演了陈士争导演的55出全本《牡丹亭》。这部用3个下午和3个晚上演完的大部头戏剧,还参加了当年的巴黎艺术节和2000年的澳大利亚亚帕斯艺术节;
2000年,美国的“中国戏剧工作坊”以昆剧演员和玩偶交错演出的方式,在纽约上演了玩偶剧场《牡丹亭》,成了《牡丹亭》现象的又一奇观。
《牡丹亭》在世纪之交的走红,成了很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一样,是不朽的,他属于全人类,属于所有的世纪。汤显祖一生的成就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立了一块丰碑,它所展示的文化价值是多方面,正在为当代中国人所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