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池明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0267
本馆由[ 天堂天使 ]创建于2009年12月07日

张池明-军队生活

发布时间:2010-11-17 11:39:02      发布人: 天堂天使
     到了军队后,张池明深感军队是一个战斗集体。在军队,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联系和团结广大青年的桥梁和纽带。这年冬,成立红二十七军,张池明所在的独立十三团改为第二团。为了配合主力反“围剿”和减轻敌人对根据地压力,他跟随红二十七军从内线转到外线,在敌人侧后转战十多个县,行程2000多公里,牵制敌人5个多师的兵力,进行大小战斗数十次,歼敌4000多人,11月底,鄂皖工委率二十七军到鄂东,找红军主力部队,留下第二团单独坚持皖西地区的斗争,担负恢复原有根据地的艰巨任务。他们不仅要同国民党的清剿军队作战,还要克服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个时节,大别山正是冰天雪地,战士仍穿着单衣,不打围寨就搞不到粮食,饥寒交迫,历尽了艰辛。不久,红七十四师二二一团、红二十七军第二团及军部警卫营编成红二十八军,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兼,全军约3000人。为打开局面,恢复根据地,部队连续在胭脂坳、白沙河、双河山、小南津打了几仗,后转战到葛藤山,敌人追到门坎山,激战一天一夜,政委王平章牺牲,部队退出战斗,转回鄂东。
  红二十八军到鄂东后,即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在七里坪战役准备期间,省委对红二十五军进行了一次大的“肃反”。这次“肃反”首先从七十三师开始,上至军长下到战士都被审查。张池明所在的第二团,是采取全团集合,当场点名逮捕所谓的“反革命分子”,张池明被当作怀疑对象押到师关押起来。他当时还不是党员,够不上“第三党分子”,但因担任过共青团才团委书记职务,就被看作“AB团”的头儿。在审讯期间对他们进行残酷拷打、逼供,有人故意将他的名字“赤民”改为“吃民”,予以斥责和嘲讽。正在这危急关头,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在七十三师检查工作,把他叫到当面,对其姓名年龄、家庭状况以及参加革命后的工作经历,都仔细询问一遍,然后对审判人员严肃地说:“他年纪小,出身好,参加革命早,放了放了。”吴焕先将张池明从牢房中解救出来,同时出爱上了这个“童子学士”,发现他举止文质彬彬,又擅长写写画画,就将他调到军司令部当秘书。
  张池明到军部时只有16岁,人们见面都叫他小秘书。当时军部机关人员很少,构成简单,除了一个经理处外,没有其它机关。省委随军部,实际就是军党委。当时的秘书工作,即简单又复杂,有时简单到无事可做,复杂起来什么都做。日常工作是派派通信员,发个通知,拟个口令,打个收条,带向导问问路线,找群众做点社会调查。当时没有电台,外边情况了解很少,所以捉到俘虏总要问问敌情,到了白区就千方百计搜集报纸,很多消息都是从报纸上知道的。在军部,他给自己立了规矩,提出“多思、谨慎、勤奋”的六字要求。
  1933年5月初,集中全军和地方力量攻打七里坪,红军整整围攻了43天,结果没有攻破,最后被迫撤围。这次战斗,全军12000余人减少了一半,损失惨重。接着,蒋介石任命他的亲信刘镇华为“豫鄂皖三省边区剿匪总司令”,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司令部设在潢川县城,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以潢(川)麻(城)公路为界,划为东西两区,进行“围剿”准备。这时,红二十五军与敌周旋,终因无力击退敌人的疯狂进攻,被迫撤出战斗,从皖西西大埠口向鄂东转移。在通过潢麻公路时,遭敌阻击,后卫一个团约千余人退回皖西,第二次组建打二十八军。
  军部重返鄂东北后,由于省委命令红二十五军在内线分兵进行游击活动,结果被敌人各个击破,红军的损失更加惨重,最后只剩下1000余人,突围到天台山、老君山一带活动,经过了一年的艰苦卓绝的济南战争。
  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花山寨举行第十四次常委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特派员程子华带来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口头指示,结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际,讨论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以越过平汉铁路到达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和豫西的伏牛山区为初步计划,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之后,全军部队转移到殷家湾、何家冲,进行出动前的准备。16日,全军从何家冲出发,高举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大旗,开始长征。
  第二天,在锣鼓寨打退了敌人追剿纵队第六十五师的进攻,根据侦察情况,于当夜从信阳以南的东双河柳林两车站之间越过平汉铁路。19日进入桐柏山区。蒋介石闻讯红二十五军行动后,判断我军有借桐柏山脉为依托,西进四川的意向,急调追剿纵队第六十五师及东北军第一一五师跟踪追击,又命令驻南阳庞炳勋和驻老河口肖之楚两部堵击,红二十五军进到桐柏、枣阳之间,与敌人周旋一周,后向伏牛山地区挺进。11月26日,在通过许(昌)南(阳)公路的当天,正遇寒流,雨雪交加,气温骤降,能见度很低。国民党庞炳勋部第四十军将红二十五军团团包围,敌人从阵地上向我军猛烈攻击,由于天气严寒,战士们手指冻僵,一下拉不开枪栓,被迫后撤。在此紧急关头,军首长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不顾个人安危,与敌浴血奋战,突破敌人层层封锁线,顺利进入伏牛山区。
  12月8日,红二十五军抵达陕南洛南县,10日省委常委开会讨论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夹省委,这时遭受敌人第六十师的突然袭击。程子华、徐海东均负重伤,吴焕先指挥,血战终日,将敌全部击退,转危为安。红二十五军得不到休整,边作战边宣传发动群众,连续在鄂豫陕边区的三要司、庾家河、蔡玉窑、文公岭、镇安县等地与敌激战,扫清各反动民团及地主武装,摧毁国民党在乡村统治,镇压土豪劣绅,宣传党的政策,初步建立起鄂豫陕根据地,成立了鄂陕特委和游击司令部。1935年4月中旬,省委在葛牌镇召开扩大会议,总结入陕4个月的工作,改造省委,吴焕先代理省委书记。这时,红二十五军已发展到4000余人。
  这时,军部获悉蒋介石武汉行营对红二十五军进行3个月的围剿计划,敌人增调2个师入陕,连同原有的敌军共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四面包围、中间追击,企图将红军消灭在商雒地区。省委在郧西讨论反第二次围剿的部署,认为敌人兵力占绝对优势,我们应吸引敌人南进,采取“打圈子”疲惫敌人,先拖后打,把敌人诱进根据地,分头袭击。结果歼敌数千人,粉碎了第二次围剿的进攻。
  为把敌人调出根据地,张池明随军部于7月13日由蓝北出终南山,前锋直抵西安以南20里路的韦曲、杜曲一带,直接威逼西安。西安大为震惊,全城特别戒严。敌第五十一军原准备财往天水,也被我军牵制而不敢离城。红二十五军在焦岱、引驾回、子午镇、秦渡镇一带开展群众工作,发动群众斗争,扩大红军,补充物资。这时,红二十五军从报纸上得知,中央红国和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会师,并有北上的动向,省委交通员石健民从西安来军部,也证实了这个消息。于是省委在沣峪口举行会议,分析了情况,认为我红二十五军应配合红军主力向西北行动。7月16日,从沣峪口出发,沿秦岭北麓西进。
  8月17日,红二十五军沿西兰公路东进,一举攻克隆德县城,歼守敌一个营。当日翻越六盘山,直逼平凉县城。为继续在西兰公路活动,牵制敌人西调,扩大回旋余地,部队向路南行动,威历代陇东。21日,部队行至甘肃泾川地区,天气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泾河河水猛涨。当部队抢渡泾河时,敌三十五师二0八团突然从我军背后袭击,在塬上四坡村的后卫团与敌打响。军政委、代理省委书记吴焕先带领交通队赶去援助,经过激战,歼敌一个团。 战斗中,年仅28岁的卓越青年将领吴焕先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张池明在吴焕先身边工作多年,又受过吴政委的保护,看着政委就这样匆匆去了,无比悲痛。
  部队渡过泾河后,直逼灵台县。在兰西公路18天的活动中,迟迟得不到红军主力北上的消息,省委决定北上陕北苏区。9月7日,省委在豹子川召开会议,军领导进行调整,决定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戴季英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苏区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率领的红二十六军、二十七军胜利会师,成为长征先期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为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扎在陕北举行了奠基礼。17日,中央驻陕北苏区代表团召集西北工委和鄂豫陕省委联席会议,成立陕甘晋省委,实行了统一领导。同时,决定成立红军第十五军团,实行统一指挥。军团下辖3个师,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分别编为七十五、七十八、八十一师,全军团共7500人。红十五军团的机关,由红二十五军军部和陕甘红军指挥部合编,从这时起,张池明兼任作战参谋工作。18日,在永坪镇举行党政军民联欢大会,庆祝红军之师,之后,开始了劳山战役,张池明随军团长、副军团长先到劳山勘察地形,布置作战任务。10月1日开始战斗,激战终日,敌师部及两个团全部被歼,师长何立中被击毙。
  不久,又进行了榆林桥战斗。战斗胜利后,1936年11月初,毛泽东到了道佐铺军团部,在一间大房子里接见了军团领导人。徐海东汇报前边战况时,毛泽东要看地图,张池明送去一张军用地图,这是他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心里十分激动。
  1936年4月初,在三交战斗中刘志丹牺牲,调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宋时轮到红二十八军任军长,张池明代理科长职务。5月2日,红十五军团从铁罗关西渡,进到延川县贾家坪地区休整。为了巩固和发展陕甘苏区,扩大红军力量,红一方面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西方野战军,于5月20日出动,红一军团为左路军,红十五军团为右路军,分南北两路西进。
  张池明随后路军第七十八师攻克定边、盐池后,就地开展新区工作。攻克预旺县城后,军团部驻在县城。经过两个月作战,从横驰骋在陕甘宁绥广大地区,直捣马家军的黄河以东防线,开辟了新的苏区,扩大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抗战爆发前,我军抽调大批干部进红军大学学习,作好战前准备工作。张池明于1937年3月初离开商县军团部,绕过西安到达延安抗大学习。学习的主要课程是军事、政治两门,他对这次学习机会非常珍惜,从入学时起就鞭策自己,要按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过好学校的紧张生活。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经过半年培训,张池明的思想理论、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为他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理论基础。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