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同兹
发布时间:2012-06-07 20:11:35
发布人:
爱无止境
萧同兹(1895-1973)国民党中央常委、中央评议委员。
湖南省常宁县(今常宁市)人,1895年生。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毕业,曾参加中华革命党。1917年起,先后在湖南电灯公司、天津法国永和机械厂、湖南兵工厂、华实纺纱厂等任技工、监工。1920年,与甲种工业学校同班同学黄爱、庞人铨在长沙组织湖南劳工会,当选为该会俱乐部主任,曾参与领导纱厂工人罢工斗争,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1月17日,黄爱、庞人铨惨遭杀害,他逃往汉口,发展文章揭露黄、庞血案真相,控诉军阀赵恒惕在湖南的罪行。1923年,任湖南讨贼军总司令部行政委员,在驱赵运动中,有人主张将湖南劳工会统一于毛泽东筹组的湖南工团联合会,他表示反对,遂自动脱离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5年任上海南洋烟草公司同志会书记,参与组织上海工团联合会。1927年任国民党中央劳工部组织科科长。1928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新闻征集科科长、秘书等职。曾随吴铁城赴东北军活动,促成张学良东北易帜的实现。
1932年起,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社长约20年。1935年12月在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后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委。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当选为全国新闻联合会主席。1949年4月去台湾,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总社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1964年退休。晚年任台北市报业评议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新闻职业学校董事长、复兴戏剧学校董事长。
1973年在台北病逝,终年78岁。
萧同兹的媒体管理艺术[转]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我们是一个媒体管理者,在我们去世1/4世纪之后,还会有人记住我们吗?不但记住我们是一个杰出的管理者,同时还是一个可亲可敬的师友!去年十月,台湾世新大学把她的第一个名誉博士学位,授予台湾新闻和广告界的大佬--96岁高龄的叶明勋先生。 在授予仪式上,德高望重的叶老先生,却对一位叫萧同兹的传媒人念念不忘,感念和感激萧同兹对他的谆谆教诲。(1) 大陆读书人耳熟能详的作家李敖,以骂人,尤其是骂国民党人而著称。然而,李敖的一张臭嘴,对作古多年的国民党人萧同兹先生,唯有由衷的赞美。(2)对大多数大陆民众,包括大陆的传媒人士,萧同兹的名字几乎完全陌生。 我们不仅要问:萧同兹到底是何方神圣?作为一个媒体管理者,他到底创造过什么业绩?他的媒体管理艺术有什么特色?他到底有什么魔力,可以在过世多年之后,依然让别人对他如此感动,感念和感激?本文根据有限的史料,结合媒介经济和媒介管理,尤其是媒介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理论,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一个粗浅的回答。
一 萧同兹其人其事
萧同兹原名讳异,号涵虚,字同兹,1894年生于湖南常宁,早年念过几年私塾,后毕业于长沙中等专科学校,1924年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任秘书。 1932年出任中央通讯社社长。(3) “他事业的成就在于经营中央通讯社,人们把萧和(中央)社连在一起了。在任中央通讯总社社长16年期间,从三、四张办公桌,20几个人到民国37年(1948)分支机构发展成52处,遍及全国,国外还有25处,员工达2,653人。与路透、美联等并称世界五大通讯社之一,被人称为中国现代化通讯事业之父。。。因萧在家里排行第三,社里上下都尊称他“三爷”(4)萧同兹1950年从中央通讯社退位,1974年病逝于台北。
二 萧同兹的媒体管理艺术
从萧同兹的背景,我们看不出他有显赫的家世,留洋的经历,新闻的经验,或者在“文章”方面惊世骇俗的才情,可是,他到底凭什么被蒋介石看中,被委以如此的重任,而且不孚众望,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 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来探讨他作为一名杰出的媒体管理者的某些特质。
1.对新闻精神的真正理解和敬重
首先, 萧同兹是一个真正理解和敬重新闻精神的杰出新闻人。 他的职业身份远远高于他的党派身份。这是我个人理解他的出发点。
萧同兹出长中央社之际,他首先面临的外部大环境是,外国通讯社垄断了中国的新闻来源。根据曾虚白的“中国新闻史: “自1872年路透社在上海成立分社后,该社独霸我国新闻市场,计有六十年之久。。。在此期间,国人所得之国际新闻,甚至大部分国内新闻均系来自路透社;同时其他国家,欲知中国消息,亦非求于路透社不可。因之,路透社对内操纵了我国新闻命脉,对外无形成为中国的代言人。”(5)其次,他还必须面对他的上级主管,国民党及其中央宣传部,因为中央社创立的最初目的,主要是为本党的宣传和“训政”服务。但是,从一开始,萧同兹就没有把自己定位于为一党的专政和利益效力,他把新闻看作告知天下的“公器,” 他立志把中央社办成一项“社会事业,” 他直接向蒋介石提出,“在不违背国法和党纪的原则之下,能有独立处理新闻的自由。” 他甚至还提出,“用人行政,社长有自由决定之权,不受干预。”(6)
正是这种对新闻精神的真正理解和敬重,使他在兼任邓季惺夫妇创办的“新民报”董事长时,他可以承受来自蒋介石的斥责和怨气。(7)正是这种对新闻精神的真正理解和敬重,在他看到蒋介石对老报人陈博生案子的不公平对待时,他可以去当面质问蒋介石。(8)正是这种对新闻精神的真正理解和敬重,他在上任的第二个月,中央社就第一次开始免费向全国报纸发送一万到两万字的新闻资讯,使得中国县以上的地方有可能借此办报,真正让普通老百姓可以了解天下事。(9)正是这种对新闻精神的真正理解和敬重,使他理解和尊重儿子萧孟能在台湾创办推动民主和自由的“文星”杂志并出版丛书,顶着来自国民党最高层的压力,让这项工作维持了相当一段时间。(10)
也正是这种对新闻精神的真正理解和敬重,使他最终没有沦为国民党的一个党棍和附庸,而保留了一个真正传媒人的风骨,永垂青史!
2.对当时最新技术的倚重
几乎所有的现代传播学者都承认,传播技术对媒介产业和当代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美国传播学者Sylvia M。Chan-Olmsted说,“在21世纪处,新媒介技术如网络正成为主流的媒介。”(11)另一位美国传播学者Julia Wood把传播技术发展的历史分为书面传播,电话传播,以电脑为中介的传播,电子会议(electronic conference),网络传播技术(interconnecte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等几个阶段。(12)然而,在萧同兹生活的20世纪上半叶,传输新闻资讯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是通过无线电发报技术和设备。 学机械出身的萧同兹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一个媒介战略家(media strategist)的英明决断和高瞻远瞩。上任伊始,他就提出了“全国七大都市电讯网计划”,并在一年之内,以让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建立了以南京,北平,上海,天津,汉口,香港和西安七大城市为枢纽的专用电讯网。(13)并在1936年,完成了“战时通讯计划,” 在长沙,重庆和贵阳三地设立了可在战时使用的大型发报机。(14)萧同兹对现代技术的倚重,为中央社和国际一流通讯社比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3.对专业人才的尊重和器重
许多人认为,一个只有中专文凭,没有任何新闻背景,也不以文科和文章见长的人,居然可以统领一大批文科和技术精英,获得他们的拥戴,创造出辉煌的巨大的业绩,这在中国,以至世界传媒史上,都是一个奇迹。萧同兹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在我看来,主要是他对专业人才的尊重和器重。
这首先表现在他罕见的虚心态度。他“接任后不久,便南下上海,北上北平,天津,到这些当时中国新闻业最发达的地区遍访新闻界知名人士,广泛征询他们对中央社业务和经营方针的意见。这一虚心态度立即赢得了当时新闻界的普遍好感。”(15)
其次,表现在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他刚刚上任不久,为了延请电讯专家高仲芹,亲自登门拜访;为了延揽26岁的国际新闻专才任玲逊,他不惜专门北上。后者在中央社一干就是30年。他在谈到萧同兹时,满怀深情地说:“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找到一位比萧先生更富于同情心,更体恤和更肯帮忙的主管。 ”(16)
第三,表现在他对专业人员的高度信任。 对他信任的专才,他几乎从来不干涉他们的具体工作,放手让他们施展自己的才华。邓季惺在回忆萧同兹兼任“新民报”的董事长时说,“董事长萧同兹,从未对报社发过任何指示,也没干预过任何行政。”(17)李敖也回忆,萧同兹在担任“文星”的董事长期间,“大而化之,从不管事。”(18)
第四,表现在他知人善任。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中国第一次派记者参加,“人事由中央通讯社决定。时中央社总社长萧同兹为人选颇费思量,因为随团记者不仅要有一口流利的英语、专业知识强,还得在采访中有随时碰壁的能力。萧社长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派时任南昌分社主任的冯有真赴会采访。” (19)冯有真成为中国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记者,他出色完成了采访任务,后来,还被调到上海分社做社长。
美国学者James W。Redmond说,“增强媒体工作人员献身精神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帮助他们认识到他们是铸就组织成功的战略伙伴(stakeholders)。。。然而,发展战略伙伴关系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建立信任。”(20)我想,作为一个媒体主管,萧同兹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通过对员工和下属的信任,反过来获得了员工和下属的信任和拥戴,然后他们所有的人结成了一种战略伙伴(stakeholders)的关系,营造了一种独特的媒体文化和媒体气氛(media culture and climate),大家沐浴在这种友爱乐观的文化和气氛中,共同造就了当年中央社的成就和辉煌!
4. 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尊重
电影“功夫熊猫”中“师傅”对主角阿波有一句著名的台词:“一个英雄真正的标志是他的人道。”(The mark of true hero is humanism。)如果萧同兹仅仅是对他的员工和下属友善和体恤,也许,我们有理由怀疑他的功利目的和动机。 然而,萧同兹最让人感动,最成就他成为许多人眼中真正的“英雄”的是,正是他的“人道。” 这种人道,首先表现在他对普通人,对每一个同他打交道的人发自内心的无私和慷慨。 早年他还在湖南的时候,曾经因为参加工人运动,认识了毛泽东。 “ 民国十四年(1925年)8月,毛泽东被时任湖南省省长兼湘军总司令的赵恒锡密令派兵捉拿。他得此消息,从家乡韶山逃出,并急欲离开长沙,却苦于没有盘缠。不得已,他向萧同兹求助。此时的萧也并不宽裕,却立即将自己唯一的一件皮袄送往当铺,换成银圆30块,才助毛得以星夜出走。据说此年冬天,萧是瑟瑟而过。”(21)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可以证明萧同兹身上有一种罕见的宽容精神,而且,这种宽容是基于原则和仁爱的宽容,而不是毫无原则的对缺点和错误的纵容。李敖曾经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故事。萧同兹老坐一辆老爷汽车,这辆汽车的司机也是老头子,是个台湾省人。一个有趣的画面:一个老司机开了一个老爷车,后面坐了一个老主人。萧同兹交游广阔,常常在家里请客,请完客以后由王司机送客人回家。这个王司机脾气很大,一边开车一边回过头来骂被他送的客人,就说你们这些有钱人,你们这些高高在上的人,你们不晓得我们生活多辛苦,我们晚上还要送你们回家,不能下班。各种抱怨话都会讲出来。有一次,萧同兹叫这位王司机送一个客人,这个客人拒绝说:我宁愿自己回去,我不要你的司机送我。这样萧老先生才知道了整个的真相。于是萧同兹就跟他司机说,你这样没有礼貌。你怎么可以这样骂我的客人呢?这个王司机从口袋里面拿出汽车钥匙摆在萧同兹面前,意思就是老子不干了。大家注意啊,如果是你和我遇到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处理?我们再请司机嘛,再登报找司机。萧同兹不这样处理事情,他自己坐计程车,一连坐了半个月。半个月以后他找来了当年介绍王司机到他家里来的这个人,跟他说:你去找老王,跟老王说,萧先生在你走了以后并没有找新的司机,他坐计程车坐了半个月。干什么?等你回来。现在他问你要不要回来,如果你要回来,他在等你。可是有条件,你王司机要写悔过书,要承认错误。这王司机听了以后很感动,原来这个老主人没有找别人,坐了半个月的计程车,等他回去。他愿意写悔过书,愿意回来,从此,坏脾气也改了,给萧老先生规规矩矩地开车,一直开到萧老先生死去。萧老先生死的时候,这个王司机哭得非常难过。我讲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什么意思啊?大家想不到,萧同兹待人接物人情练达,是第一等的高手。”(22)
结语:
有人说,“21世纪初的媒体管理者是这样一种人,他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遭受两面夹击:一方面,他的公司要从功利的角度注重成本和利润;另一方面,(媒体工作)是一项艺术工作,必须要有(激发)创造力的理想主义。”(23)但是,萧同兹他们那一辈中国媒体管理人员,同样倍受夹击,一方面,他们必须平衡一个独裁政党的利益,顾及他们主子的颜面,有时甚至要冒掉脑袋的危险,另一方面,他们也怀有一种强烈的理想主义,渴望最大限度地发扬新闻精神,达到告知天下,开启民智的目的。从这个角度,他们的处境远比今天的媒体管理者更艰难,他们的条件也更加艰苦。但是,萧同兹在夹缝中顽强地做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做得如此的潇洒,漂亮和完美!
我为中国曾经有过这样杰出的媒体管理者和新闻人而骄傲,同时,我也为今天缺少这样的人,为自己不能成为这样的人而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