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国英先生的金中情
——记汕头金中旅泰校友郭国英先生
文/方平
也许有人会问,年过古稀的他,为何年年不远数千里从泰国飞抵汕头,参加金中母校的校庆大会?为什么他在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面前,自己的事业也面临着严峻考验的时候,对母校的支持和眷恋,仍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减退和改变?
也许有人不理解,他热心为母校捐资助学,尽己所能,急金中发展之所急,想金中发展之所想,全面关注母校建设:设立金山中学第一笔奖学基金,支持母校的软硬件建设,关怀老教师,支持各地金中校友会……不到二十年,累计投入二百四十万以上巨资,却不爱名利,不求任何回报?
这是因为他对母校金中怀有真诚的爱心,总想为母校的发展,尽自己的一点力量。他为金中校园增添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桌一椅,无不凝结着这位1948年毕业于金山中学的金中老校友的对母校的眷恋之情与宝贵的金中情结。
他,就是被许多人称为“泰国船王”的泰国盛泰海运公司董事长,48届金中旅泰知名校友,北京、广州、汕头、潮州等地金中校友会名誉会长,广大金中校友的楷模——郭国英先生。
勤勉创业,赤子诚心
郭国英先生,金中1948届校友,在抗日的烽火中,他越过了日寇的封锁线步入凤凰山考进金山中学,在苦难的岁月里修完了高中学业后,远渡重洋,从此踏上了艰苦奋斗、曲折发展的创业历程。目睹祖国的苦难,远赴他乡的郭先生,心底涌起无限的苦楚与沧桑。他久久凝视着这片熟悉的故土,心底无数次呼喊“养育我的潮汕家乡,我会回来的,培养我的金中母校,我会回来的。”
同许许多多海外潮人的创业史相似,郭先生也历尽艰辛,几度沉浮,但都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坚持了下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起初,郭先生在一家药房当职员,后来改行航运事业。年轻的他刻苦钻研业务,不但以优质的服务博得同行的赞誉,而且逐步熟悉了货轮的内部结构和航运企业的管理方法,同时还设法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他认为自己在金中三年的学习,无论是学识,还是在校期间培养起的艰苦奋斗的金中精神,都为自己后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60—70年代,是东南亚各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黄金时期,郭先生抓住了这一机遇,从创办木材加工企业开始,到创办航运公司,金中的刻苦奋斗精神,重信守义的传统道德,以及潮人善于捕捉商机的智慧使他的事业蒸蒸日上。70年代后期,专注于航运事业的他牵头创办了盛泰海运1977有限公司,从此,郭国英的名字就随着盛泰海运的事业扬名海内外。到1987年,该公司已拥有三千吨到七千吨的货轮13艘,总吨位达七万余吨,一时间,“泰国船王”的美誉不胫而走,他成为了泰国航运业的佼佼者。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盛泰海运蓬勃发展,成为集团公司。到1997年上半年,该集团拥有千吨级到万吨级的货轮25艘,总吨位比87年翻了一番,达15万吨。
作为白手创业的海外潮人,他的成就让许多人刮目相看,他的名声远播海内外。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努力奋斗?请看郭先生自己的分析:“我如何适应谋生的需要,变外行为内行;如何排除重重困境化险为夷,靠的是把在校学习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磨练提高,靠的是将坚强的意志转化为奋斗的毅力,靠的是做人的真诚信誉去博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这些知识、意志和做人的道理都来源于在校学习时的艰苦生活的磨练、优良校风的熏陶和良师益友的教导鼓励,这一切我终生都不会忘记。”这种信念支持着他深沉地思念着母校,惦记着耄耋之年的师长,情如手足的同窗好友。绵绵的思念之情就像家乡的韩江一样,奔流入海,永世长存。
重回故里,寻梦金中
早在“文革”的动荡年月,郭国英先生虽身处异国仍心系金中,特别是当自己事业有成之时,为母校做点什么,为老师和校友做点什么,成为郭先生心中迫切的愿望。当年中泰两国尚未建交,未能直航。他就设法绕道香港深夜乘车回潮汕。他特地到潮州市金山顶,想看看母校的情况,碰巧那天是星期天,遇不到一个熟人。校内到处是语录,好像有一股杀气。他不禁怀着惆怅的心情离开金山顶。后来他才知道,母校早在十几年前(1952年)就由潮州金山顶迁往汕头市礐石海关顶了。
时光匆匆,岁月无情,满头的银发见证着郭先生对母校的思念,即使在祖国动荡的年月,他依然坚信,总有一天,可以回金中,可以和朝思暮想的老师和校友团聚,坚信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可以为母校增添一砖一瓦,为母校奉献自己的赤子之心,为母校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一天终于盼来了。随着中泰两国的建交,1987年3月,郭国英先生作为泰国交通部的代表团成员到北京,与我国交通部达成了协议:开辟中泰之间的货运航线。同年7月,盛泰公司所属的货轮“汕泰风”号首航汕头成功,受到汕头各界的欢迎。当郭国英、张爱蓉伉俪抵达汕头后,不是立即寻访亲朋好友,而是齐齐过海专程来到礐石,造访魂牵梦萦多年的金中母校。
“回来啦,亲爱的母校,我终于回来啦!”
拉着老同学何培尧的手(何培尧老师是郭国英先生的同学,1956年回校任教),他急切地询问他可以为母校做点什么事。同学俩一块会见了金中校长葛浙森,郭先生主动询问“学校需要什么设备”,当了解到学校急需一台复印机时,他马上致电香港的亲戚,委托购买一台日本产“佳能”牌复印机(时值2万余元),作为送给母校的“见面礼”。过后不几天,他邀请母校的校长、教师、校友百余人登上“汕泰风”号参观,并设宴招待母校师长和校友。
前人说得好“万里穿云燕,归巢恋旧枝,家乡甜井水,何处不相思”。郭国英先生的故园之思更多的是倾注在支持家乡的教育事业,支持母校的建设上。他爱校如家,热心教育,尊师重教,从回母校“认亲”以后,他深情地关注着母校金中的发展,这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金中的校友校庆日签名校友名录上,郭国英的名字留下了十六次,这就意味着,从1988年到现在,除其中一年因为母亲去世留在泰国,郭国英先生年年回金中参加校庆活动,走走,看看,或捐资助学,或来校实地考察,帮助金中解决发展的难题。
情系母校,不图名利
到过金中的人,无不对金中优美的校园环境交口称道。漫步校园,一幢幢崭新的教学楼、学生宿舍,设备齐全的电化教学楼,那掩映在绿荫中的一张张供学子休息、早读用的欧式铁架木椅,构成了金中独特而别致的校园风景线,这一切,都倾注了郭先生对母校的关爱之情,凸现着先生宝贵的金中情结。
金中校史室里记载着郭先生对母校的支持与贡献的部分事迹:
1987年,他多方考虑学校今后的发展,带头捐资人民币3万元,在金中设立了百多年来第一笔校友为母校建立的奖学基金——“振兴奖学基金”。郭先生婉言谢绝了校方以他本人或其夫人的名字命名奖学金的建议,最后,以“振兴中华,振兴金中”的名义命名为“振兴奖学基金”。1990年起,“振兴奖学基金”改名为“纪念詹昭清教育基金”,郭先生亲自担任基金会董事长,带头逐年增加投入,迄今,郭先生累计捐献基金达78万元,同时带动海内外校友捐款壮大基金会的实力,使学校的奖教奖学有了更巩固的基础,鼓舞着广大师生积极进取,奋发图强,促进金中进一步的发展。
1990年,郭先生的日本朋友和气先生送给他一台家传的雅马哈高档钢琴,时价港币约12万元。他立即想到了金中,考虑这是学校更需要的艺术教具,在当场征得日本朋友的同意后,他就把这台钢琴转送给母校金中。几个月后,这台钢琴远渡重洋安放在金中的音乐教室,成为当时粤东地区最珍贵的乐器。在后来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如每年的创造节、合唱比赛,在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过程中,这台特别的钢琴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7年4月,恰逢母校120周年校庆,母校正努力争取建设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郭先生主动筹款100万人民币,捐建学校“电教楼”。电教楼兴建期间,东南亚地区正遭遇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郭先生自己的事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先生对母校的捐资投入。在他心里,事业的困难是暂时的,而对母校的支持和眷恋,那是永远的。第二年校庆,“电教楼”如期完工,郭先生在校长的陪同下,视察“电教楼”,遵照先生的意愿,电教楼不以他的名字命名,而命名为“金中电教楼”。为了弘扬校友爱校精神,并教育广大在校师生,校长多次建议:在电教楼前柱下端,嵌入一石碑,碑上刻字“广东金山中学建校120周年纪念,旅泰校友郭国英先生赠建。”后经郭先生同意,付之实施。那天郭先生特意查看了这块小石碑,诚恳地向校长提出:此碑位置太高,太显眼,可向地面下移,让前面的花木挡住它。校长深知郭国英先生做事不爱名的高尚风格,马上答应照办。
郭先生漫步校园,发觉校园环境愈发优美,在各建筑群和活动场地的周围,到处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空气清新,环境幽雅。每逢早晨和傍晚,树下花旁,都有学子孜孜不倦的读书身影。但细心的他,还是发现美中不足:由于没有座椅,学子们更多时候只能站着读书。他马上向校长提议:由他捐助购置公园式户外座椅百张,让学子们早晚时分可以在校园户外坐着读书。这些座椅造型美观,典雅大方,与学子们求学的身影构成了金中的校园新景。这些座椅,寄托着郭先生对在校学生的殷切期望:好好读书,为金中争光。
尊师重情,惟德其馨
郭先生常常语重心长地对子孙谈自己奋斗一生的感受:“以我这个赤手空拳的中学生,在国外干了好几个行业,经数十年坎坷遭遇,最后能取得一点成就,应归功于金中教师的严格要求和认真教育,我永世都不会忘记。”所以自1987年以来,每逢春节,他对昔日传道授业的老恩师总不忘寄上贺年卡问安,并经常敬送慰问金。回国有带子女时,必带他们登门拜候,以表自己的感戴之心,同时也使子女得受身教之益。当老教师生病,他闻讯必要委托国内校友代为慰问,每次回国必主动询问老教师的家庭情况,协助排忧解难,或送医送药,或帮助解决住宅问题。
1997年,他又组织丁亥年毕业的同学向黄寒水老师(92岁)、洪应镳老师(82岁)及两位师母祝寿,使老恩师的晚年得到了莫大的安慰。潮州电视台闻讯也赶来录像播出, “汕头金中学生尊师重教”的事迹,立即在古城潮州传颂开来,在社会上得到了崇高的评价和赞扬。正是郭先生的身体力行和倡导,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得以发扬光大。
1998年,已故的金中原校长詹昭清的孙女詹益金小学毕业之时,因其父亲突遇车祸不幸逝世,家境极为困难,面临失学危机。郭先生在海外闻讯,即日致电国内校友,协助料理丧事,并负责益金中学阶段的学费,帮助她完成学业。益金在郭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刻苦努力,现已升入高二年级,郭先生决定继续资助她上大学。郭先生尊师情深 ,怀抱师恩泽被后代,这是尊师真情的升华,敬师之情的体贴入微。
虽然郭先生求学期间,与詹昭清校长非亲非故,亦无特殊交往,但郭先生始终缅怀老校长当年在抗日烽火里不计个人安危,勇挑重担,在凤凰山上复办金中的感人事迹。为了纪念詹昭清校长,将“振兴奖学金”更名为“纪念詹昭清教育基金”。从1992年起,他每年都带领一些老同学,与詹昭清校长的后代一起,前往潮州红山陵园,为詹校长和林英老师扫墓。郭先生还在2002年母校建校125周年,詹昭清校长诞辰100周年纪念之时,捐资协助母校在校园里辟建“昭清园”,兴建一座两层六角亭“昭清亭”,告慰詹昭清校长的在天之灵。
郭先生特别看重同窗情谊。在校三年他和同窗过着艰苦的学习生活,同学间孕育了团结进取、勤奋互励的深厚感情,所以,现在他虽年逾古稀,身负公司重任,但每到一处,都争取和老同学会晤叙旧,谈过去金中的好传统,宣传金中的新成就,鼓励校友群策群力,促进母校的进一步发展。当国内各地的校友会相继成立,他极受鼓舞,且乐于担任各地校友会的名誉会长或顾问,以示支持,并每年赞助各地校友会的活动经费,促进了校友联谊活动,增强了校友对母校的感情和凝聚力,团结齐心为金中教育事业多做贡献。
古人云:“黍稷非馨,惟德其馨”,“其人为商贾,其人则豪杰”。郭先生对自己为母校做的一切,寄托着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感情:“我今天能有一碗饭吃,主要得益于母校金中的培养,能为母校尽点力,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快乐。为母校办事我必定竭尽全力。”郭国英先生就这样为金中母校的发展乐而不疲,大力弘扬了尊师重教的精神。我们在年过古稀的郭国英先生身上,既看到了中国儒商的好传统,也看到了现代文明的光环,更看到了他所代表的广大海外潮人热心教育、尊师重教的宝贵精神品质。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他宝贵的金中情结,正在感染和带动更多的金中人以他为楷模,在新世纪的征程里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