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计生基层工作者楷模王桂珍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91039150
本馆由[ 逝者安息 ]创建于2012年09月13日

村计生专干王桂珍:生命之花在这里璀璨绽放

发布时间:2012-09-13 06:54:42      发布人: 逝者安息
 5年前,湖北省安陆市雷公镇王畈村计生专干王桂珍就被诊断为肺癌。2年后,王桂珍再次遭遇死神紧逼,癌细胞转移扩散。但直至今日,这位身患绝症的农村妇女、基层共产党员、村计生专干,仍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顽强地从事着她所挚爱的人口计生工作:“虽然我不知道明天自己会在哪里,但是,只要我活一天,只要群众相信我一天,我就要继续干好我的事业!”濒临枯萎的生命之花因事业而璀璨绽放。乡亲们、同事们也伸出援手,试图将她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面对肺癌转移扩散、消瘦到85斤的王桂珍,全村选民,包括60多名外出育龄姐妹,无一例外将票投给了她,试图用选票留住他们的“桂珍姐”——一个随时可能逝去的生命。

  时间倒回2008年11月18日。王畈村小学操场,村委会换届选举会场。

  选举9点才开始。村民杨桂玲8点不到就冒着寒风赶到了。杨桂玲要投出自己的一票,还要完成丈夫的一个心愿。

  9时50分,投票开始。杨桂玲端端正正地在选票上王桂珍名下划了“√”,又替丈夫徐友林投了一票。头天,远在广东打工的丈夫徐友林打来电话,叮嘱杨桂玲一定要代自己投“桂珍姐”一票。“桂珍姐”真心替老百姓办事,这票得投给她。

  徐友林和杨桂玲不是不知道,他们的“桂珍姐”,已肺癌转移扩散。几年癌细胞销形蚀骨,曾经健壮美丽的王桂珍不见了,人们选择的是瘦得不足90斤的绝症患者。

  王桂珍也担心身体影响工作,向组织提出:村委会换届,她不参选。

  镇、村领导同意了王桂珍的请求,但杨桂玲和村民们不愿意。“‘桂珍姐’这么好的人,我们离不开她。”大伙联名,又将王桂珍提为候选人。

  唱票开始了,王桂珍名下的“正”字写满了一黑板。

  “王桂珍,460票!”选举委员会主任、老支书王传涛高声宣布。

  参加投票的所有选民都把票投给了王桂珍!这在农村村委会选举中,实属罕见。王传涛的声音激动得有点发颤。镇里领导也很欣慰。

  全场掌声雷动。杨桂玲的巴掌拍得通红。

  台上,王桂珍支撑着虚弱的身体,一遍又一遍向乡亲们鞠躬致谢。

  王桂珍甚至都不是主动走上计生工作岗位的,但“斗着胆子”接过托付,王桂珍就走上了一条奉献之路。

  1996年,29岁的王桂珍被推上专干“位子”。

  那时候,村里的计生工作已空转1年多。镇领导相中了年轻、能干、要强、吃得苦的王桂珍。

  熟悉内情的人却给王桂珍泼冷水。好心人劝她:“计划生育既难搞,又得罪人,你又不是没吃没喝,何苦去受那份罪?”亲戚们说:“你把家庭副业好好搞,干计生工作一年最多不到3000元钱,干一年家庭副业顶你搞计生工作三四年,何苦?”家里人也劝她:“王畈村的计生工作难度大,搞塌了全家人脸上都不光彩!”

  还好,青梅竹马的丈夫岳红平支持她。岳红平知道,因为兄妹多负担重,妻子没能上完高中,但其实很要强,“向往外面的世界”。自己代课教书,妻子把家务活都揽了下来,毫无怨言。如今,孩子上学了,也该放手让妻子闯一闯。

  岳红平包下了儿子的事务,早上带着儿子一道去学校,晚上带着一道回家。可岳红平没想到,支持妻子,还要付出更多。

  王畈村离雷公镇相对较远,连条像样的水泥路都没有。为了把计生情况摸准,把基础工作搞实,王桂珍骑着自行车,早出晚归跑了2个多月。乡亲们忙农活,起得早,王桂珍起得比他们还早。白天找不到人,就专等晚上乡亲们收工登门拜访。

  年轻的王桂珍做事“身必躬亲”。有的家庭农活忙,去一次没人,就去两次、三次。外出流动妇女信息不好查,王桂珍就变着法子去娘家问、去姐妹们家问。

  2个多月风里来,雨里去,人晒黑了,腿跑细了,王桂珍也摸清了情况,建立了完备的育龄妇女账、册、卡及相关档案。尤其是外出务工妇女,王桂珍也将她们的情况摸了个水落石出,手机号码记了好几页。

  王桂珍把详尽的计生档案送到镇上,计生办领导心里的石头落了地。可父子俩从学校回来,却经常是铁将军把门。灶是冷的,锅也是冷的。

  岳红平没舍得责难妻子。他知道,王桂珍当专干有三怕,一怕对不起群众,二怕对不起领导的期望,三怕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王桂珍总说,村专干职虽小、位虽低,但干的是国家事,上要对得起国家,下要对得起群众。

  对得起国家、对得起群众谈何容易。一面是群众依然强烈的生育意愿,一面是国家、民族大局,王桂珍避易就难,选择了贴近群众的软办法、慢办法,用温情融化坚冰。

  上任不久,王桂珍就遇到了一个大考验。

  堂弟未到结婚年龄,未婚妻却怀孕了。王桂珍的第一反应是“不行!不能开后门!”但他毕竟是自己的堂弟,亲情这个坎怎么跨过去?婶娘没等王桂珍说话,第一个发难了。当着王桂珍的面放下狠话:“你当个芝麻大点的官,不能六亲不认。”婆婆心里也很不安,对王桂珍说:“做个样子算了。”母亲也跟着数落王桂珍,要王桂珍放堂弟一马。一边是国策,一边是亲情,王桂珍陷入两难。一番煎熬后,王桂珍选择了坚持国策。那时的王畈村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不理解计生工作,如果给自己的亲人开了绿灯,今后的工作一定更难开展。

  堂弟事件,让村民见识了王桂珍的坚定。

  但王桂珍并非总是这么“铁石心肠”。

  王桂珍知道,农家人务实,要他们守国策,光讲大道理恐怕行不通。得用农家的办法办农家的事。得用真情、真心一点一点感化他们。

  叶明华(化名)生有两个女孩,还想再生。被王桂珍知道了。不愿正面冲突的叶明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跑到广东打工去了。

  王桂珍没急没恼。从叶明华在家的公婆着手,天天到家里做工作。老人家收割中稻,人手不够,王桂珍丢下自家农活,拿起镰刀就来了:“大婶,我先帮您家收。”一边干活,一边攻心。给叶明华挂长途,帮她算经济账。掰开了讲生得多不如日子过得好的道理,讲女孩的种种好处。王桂珍见叶明华有些动心,又趁热打铁说服叶明华的大女儿给妈妈打电话。

  王桂珍的耐心和热心,终于打动了叶明华一家。叶明华的公婆想想也是,自己那辈孩子多,苦得都掉了渣,孩子们何必再受老辈的罪。不再坚持媳妇生。叶明华也想通了,结束漂泊回到王畈村,“要不是桂珍姐,还不知道得躲到什么时候。”叶明华对王桂珍不怨反谢。

  软办法不如硬办法见效快,但软办法比硬办法更让人心服口服。

  谁家娶了新媳妇,王桂珍赶紧前去祝贺,与新媳妇咬耳朵、说悄悄话,把家庭规划的预防针先打上。“这是《科学育儿手册》,妹妹有空多看。”

  谁家妇女打工回家,王桂珍的叮嘱便送上了门。“下次你们再到武汉打工,身体检查可以到街道做。我这里有电话。”外出后,王桂珍的电话也会追过去。王桂珍给自己定了个不成文的规矩,每月给外出重点服务对象打一个电话,问一问她们在外生活好不好、工作怎么样,叮嘱她们注意身体。电话费哪个月都不低。

  回想起在外打工的那些日子,常年到广东打工的李金芝很动情:“每年我过生日,都能听到‘桂珍姐’亲切的祝贺。‘桂珍姐’这么关心我们,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她的工作?”

  对留守在家的姐妹,王桂珍也总是不惜力,有空就帮着搭把手。

  慢慢地,坚冰融化,育龄妇女都肯和王桂珍好了。夏季,三五成群聚在她家简陋的凉棚下,拉家常,说自家的生活,说老公,说孩子,说变化,说党的政策。冬天, 移到屋里,生上火炉,天南海北聊外面的世界,聊外面的生活。久而久之,姐妹们的眼界开了,感情深了,有事愿意找王桂珍,有话也愿意对王桂珍讲。

  坚冰易破,人心难得。即使身患绝症,王桂珍也坚持急育龄妇女之所急、想育龄妇女之所想,千方百计为她们排忧解难,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大家的心坎里。

  当上村专干,王桂珍变得爱操心了。操的是全村一大家子的心。谁家两口子吵架了,谁家姐妹有事了,谁家老的、小的受难了,王桂珍都操心,都管。

  家住许家坡的高秀芳,生了个大胖小子,可丈夫染上赌瘾,穷得连买奶粉的钱都没有,急得在家直哭。王桂珍站了出来:“我去说说他。他再不改,我让全村人戳他的脊梁骨!”

  王桂珍在一个农舍的麻将桌上,找到了这个好赌的新爸爸,耐着性子劝他。“桂珍姐,谁不想把家里搞好点呢?我也想买台拖拉机在这边远地方运运东西,可就是冇得本钱。”这个新爸爸向王桂珍诉苦。

  王桂珍想到了与丈夫勤扒苦做积攒下来准备盖房子的钱。想到要彻底戒掉高秀芳丈夫的赌瘾,就必须真心真意地帮他,王桂珍咬咬牙说:“好,我借你8000元。不够的话,再想办法。”

  不久,高秀芳家从安陆开回了“神牛”拖拉机,整地收割,运粮拉肥,生意红红火火。几年下来,她家的瓦房变成了小洋楼,20万元的大型收割机也开到了家门口。夫贤家顺,高秀芳过上了好日子,对王桂珍感激不尽:“全是桂珍姐的好。是桂珍姐帮我男人戒了赌,找回了家庭幸福!”

  2006年,广西姑娘骆杏新嫁来王畈村。

  听不懂这里人说的话,吃不惯这里的饭菜,丈夫又出外打工,孤独、无奈,压得骆杏新透不过气来。住在一公里外的王桂珍,隔上几天就会到骆杏新家串串门,顺手捎带上园子里的几把青菜、集上买来的水果,手把手教骆杏新炒菜、焖饭。王桂珍成了骆杏新无话不谈的婆家姐。几天不见王桂珍,骆杏新便会坐立不安,向王桂珍家的方向张望。

  日子平平安安过了一年多。后来,乡亲们看骆杏新的眼光开始出现异样:“怎么这个女人家肚子还是做姑娘样?”弄明白了村里人的意思,骆杏新又不敢出门了。

  细心的王桂珍了解到骆杏新的难处,悄悄替她想好了办法:“已联系好了医院,我们今天就去找医生看看。”检查后,医生说没大事,吃几次药,妇科病就能好。王桂珍给小骆鼓劲:“这事平常。治治就能怀上孩子。”

  肚子一天天鼓起来,骆杏新高兴地在湾子里走来走去。她生孩子了,她坐月子了,她的“桂珍姐”几乎天天在身边照护,端茶递饭。

  王桂珍要求自己,即使身患绝症,也要做育龄妇女的贴心人,急她们之所急,想她们之所想,千方百计地为她们排忧解难。

  双女户晏玉香约好了去做手术。大病未愈的王桂珍骑着自行车,10多公里的砂石路,一路跌跌撞撞,赶了两个多小时,一身透湿来到晏玉香的住处:“我来照护你做手术。”

  晏玉香有些犹豫,问王桂珍:“能不能就近在京山县做?”那时候,跨地结算还没开通。

  给执行国策的人最好的照顾,累点也应该。王桂珍一口答应了。两个人都明白,异地手术,照护的事情更多、更麻烦。

  联系住院,铺摆病床,打开水,王桂珍忙前忙后,不忘招呼晏玉香:“你歇着,养养精神!”从手术室出来,瘦弱的王桂珍抱起晏玉香,放她在床上躺好,把热乎乎的红糖水递到手上。一转身,又在小灶上煮好鸡蛋挂面。

  夜里,晏玉香不舒服,痛得直皱眉。王桂珍担心自己手凉,就隔着衣服轻轻地帮她揉。“这是你妹子吧!看把你心疼的!”病房里的人问。晏玉香轻轻摇了摇头,又狠狠地点点头:“是的,是我妹子、亲妹子。”

  “‘桂珍姐’不是亲姐妹,可比亲姐妹还好。”晏玉香说。

  说起王桂珍,今年66岁的王传炳老汉也是一脸感激。

  王传炳是名乡村医生,老伴儿病故,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直到另一个女人的出现。来自京山县罗店镇的周惠香总是安慰他要保重身体,安度晚年。日子长了,周惠香的朴实和善良让王传炳起了再婚的念头。可是,儿子、儿媳不同意,理由很简单:丢人!王传炳进退两难。

  王桂珍知道后,几次做王家儿子、儿媳的工作:“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这么保守,老人再婚不是丑事。少年夫妻老来伴儿,你们的父亲年纪大了,需要有个知冷知热的贴心人照顾。再说,老人再婚符合法律规定,你们这样做是违法的,是在伤老人的心!”王桂珍入情入理的劝告,说动了王家儿子、儿媳。

  王桂珍不顾一天劳顿,当晚就带着王家儿子、儿媳,赶了50公里路到罗店镇,把周惠香接到王家。之后,又带他们办好结婚手续。

  “多亏了桂珍呀!要不是她,我们不可能走到一起。”周惠香一想起今天的幸福生活,就直夸:“那天晚上风很大,还下着雨。桂珍他们晚上11点多到我家的时候,浑身都湿透了。”

  王桂珍家里珍藏着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信是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东华写来的:亲爱的桂珍妈妈,我是您的孩子东华……您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待我,让我感受到了妈妈身上久违的温暖。您的关爱,不仅让我有机会回到学校,而且让我实现了大学梦!如今,在宁静的校园里,我时常想起那段日子您给我的温暖,给我的爱。桂珍妈妈,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

  东华是王桂珍资助过的众多孩子之一。爸爸走得早,妈妈卧病在床。在东华最困难、最茫然的那段日子里,是王桂珍把他带回家,给他洗澡,换上新衣服,端来热气腾腾的鸡蛋面,又给他钱让他读书。

  细微之处见真情。爱操心的王桂珍,通过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把工作做到了全村人的心坎里。

  上承国家,下接群众,落实国家的好政策,王桂珍跑得比谁都快。

  王桂珍总说自己是幸运的。从事计生工作的14年,国家越来越关注民生,种田有直补,上学减免学费,看病有新农合,养老有新农保。随着农村民生建设进程水涨船高,计生家庭得到的实惠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落实国家的好政策,王桂珍跑得比谁都快。

  独生子女保健费,每年120元,王畈村总能按时发放,年年不落。

  生殖健康检查,王桂珍老早便给姐妹们吹风。“定期检查,有病治病,没病早防。”按时带着大伙儿到镇上接受检查。村上一位超龄对象,感觉不舒服,找到王桂珍,问可不可以一同去。王桂珍二话不说,电话打到镇里,为她争取免费检查。发现子宫肌瘤,当即安排手术。

  县里试点新农合,独女户徐友林、杨桂玲一家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办。当天晚上他们家的门就被叩响了。“白天办参合手续,你们为何去了又走了?”两口子告诉王桂珍,“要30块钱呢!家里拿不出。”王桂珍从口袋里掏出办好的医疗本,往杨桂玲手里一捂:“没事,我帮你们办好了。”两口子半天呆在门口:“这桂珍,好人啊!”

  后来,徐友林病得躺在床上。王桂珍听说,赶了过去。手足无措的杨桂玲,急得嗓子都哑了。“不是办了合作医疗证吗?赶快准备,住院去。”王桂珍一边帮杨桂玲收拾,一边打电话联系车辆。跟车把病人送到几十里外的市医院。徐友林病愈出院,王桂珍代他把住院费结了。“桂珍,我们一辈子记住你的大恩大德!”杨桂玲趴在王桂珍的肩头,哭出了声。王桂珍赶忙安慰她:“住院钱新农合报了。你们在村里积极响应计生政策,应该得到政府的照顾。”

  国家推出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王桂珍敲锣打鼓在村里宣传,把政策的定心丸交给乡亲们。

  县里入选新农保试点,王桂珍和村干部一家一家落实。

  省里出台高考加分政策,王桂珍一路小跑告诉村里的独女户:“让姑娘好好读书,往后咱也考到北京去。”王桂珍给女孩们打气。

  用爱回报爱。当王桂珍,这个普通专干厄运降临的时候,她曾经服务过、帮助过的乡亲们、姐妹们,她挚爱的丈夫、孩子,不约而同伸出援手,要从死神手里,把她夺回来。

  谁都没有想到,就在王桂珍工作越干越顺的时候,一场厄运却悄然降临。

  2005年3月9日,一个黑色星期三。王桂珍带5个姐妹到安陆市计生服务站补查身体,顺便到普爱医院做检查。从头年冬天开始,王桂珍就咳嗽不止。一直抽不出时间检查。丈夫劝她顺道看看。

  结果把王桂珍吓懵了:肺部发现肿瘤。第二天,姐弟俩赶去武汉协和医院复查,医院诊断:细小肺泡癌,必须尽快手术。刹时间,王桂珍觉得整个天都塌了。但她没敢告诉父母、丈夫和孩子,嘱咐弟弟别在外面讲,只把痛苦埋在心里,仍旧照常工作。

  在外打工的丈夫到底知道了,拿出多年积蓄的6万余元,让王桂珍做手术。

  村里的育龄群众也知道了。听说王桂珍身患绝症,高秀芳、骆杏新、叶明华……姐妹们哭成一团,要去武汉看王桂珍。

  一孩户妇女李金华说,我要去看“桂珍姐”。当年,我在家生小孩大出血,是桂珍姐将我送到医院,才保住了性命。

  育龄妇女王海艳说,我也要去。手术时丈夫在外打工,是“桂珍姐”给我端茶倒水,一直服侍到出院。

  ……

  村主任怕人太多,劝住了。选派20个妇女作为代表,从镇里经安陆辗转去武汉看她们的“桂珍姐”。20个姐妹和王桂珍的丈夫挤在手术室外的过道里,守候3个多小时,直到王桂珍苏醒……

  也许是他们的真情感动了上苍,王桂珍的病情奇迹般地得到控制。

  但好景不长,2007年3月,癌细胞从左肺转移至右肺。不久,又扩散到脾脏等其他脏器……

  知道王桂珍家缺钱,姐妹们你10元、我100元,送来了捐款。

  知道王桂珍缺营养,大娘大婶们拿来了鸡蛋、红枣、花生。

  知道王家缺劳力,乡亲们自发帮她收油菜,割稻子。

  换届选举,大家把选票都投给她,想用真情和事业留住这随时可能逝去的生命。

  “你的病治得好。”丈夫岳红平四处打听,准备卖肾筹钱为妻子治病。持续几年治疗,花光了积蓄,卖光了所有值钱的东西,欠下巨债。

  儿子岳俊上学离家、外出打工的时候,都会依依不舍地看着瘦弱的妈妈,说:“爸爸,下次回来,我一定要看到妈妈!”

  东华也写信为桂珍妈妈加油,“您现在生病了,一定要好好治病,好好活着,一定要等着我和岳俊弟弟一起挣钱给您治病。我们一起来孝敬您、报答您……”

  他们想要从死神手里,把王桂珍夺回来。

  大爱面前,死神也望而却步。一次次击退死神紧逼的王桂珍仍放不下计生工作,放不下她的育龄姐妹。“虽然我不知道明天自己会在哪里,但是,只要我活一天,只要群众相信我一天,我就要继续干好我的事业!”

  癌细胞6年的吞噬,将王桂珍折磨得“脱了形”。1.65米的身高萎缩到1.62米,体重由原来的120多斤,剧降到85斤。即使盛夏,握住她伸过来的双手,感觉到的仍是透骨冰凉。这是一个多么脆弱的生命,仿佛一个碰撞就能将她击倒。

  “心里很苦,一想到病,泪水就潸然而下,总是觉得如履薄冰,不安和提心吊胆,生怕死神降临让我失去一切。”王桂珍把苦闷写在日记里,但她不想放弃。工作还没做完,人生还没走到尽头。

  呼吸困难,行动不便。王桂珍就在家里走动——生命在于运动。终于能到田间的小路走走了。“从山冈上放眼望去,大片农田已经披上绿装。人们忙碌的身影不时闪现,我觉得又与他们融为一体了。”活着多好。对生的渴望,将王桂珍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王桂珍重又回到育龄姐妹身边。白天,王桂珍在丈夫的搀扶下,到各组了解情况;晚上,筋疲力尽的她坐在台灯下查找资料,绘制图表。

  新年例会。镇长看到夫妻俩,一脸惊讶。“这是新年的第一次例会,不来开会不好确定今年的工作思路。”王桂珍脸色苍白,但语气坚毅。夫妻二人搀扶着走了七八里泥泞小道,才赶上了去往镇里的头班车。

  免费生殖健康普查。早上还是晴空万里,转眼间却下起大雨。王桂珍带着几十名育龄妇女准点赶到,一边跺着脚上的泥泞说“我的姐妹们都来了”,一边喘。

  兑现计生奖扶。开完会,王桂珍便直奔对象家。钱以最快的速度送出去了,王桂珍却累得几近虚脱。看着满身风雪的王桂珍,62岁的雷千碧心痛得直落泪:“桂珍啊,你不能为了我们连命都不要!”

  丈夫也劝。王桂珍执意不肯:只有和姐妹们、乡亲们在一起,心里才好受些。

  患病6年,王畈村计生工作一项不落。

  6次化疗,头发脱了一茬又一茬。爱美的王桂珍擦干泪,头巾一裹照常出门。

  入户访视,丈夫骑着摩托车接送,风雨无阻。

  割麦插秧,乡亲们忙。王桂珍也拣能干的做,在村委会办公室摆好桌凳,备好茶水,教留守在家的孩子读书识字,领着他们唱歌做游戏。天黑了,再让丈夫把孩子们送回家……

  王桂珍把姐妹们打动了。姐妹们说:“‘桂珍姐’是个好人,愿好人一生平安!”

  王桂珍也感动了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和党委政府。

  孝感市人口计生委主任喻辉说:“王桂珍用一颗为乡亲们谋福的爱心,融化了计生工作这个‘天下第一难’。她是我们计生工作者的骄傲。”

  安陆市委市政府、孝感市委市政府发文,称赞王桂珍:树立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彰显了新时期基层党员干部良好的精神风貌。

  湖北省委省政府将王桂珍树为“新时期基层人口计生干部的楷模”,并要求全省党员干部向她学习。

  爱心人士为王桂珍捐资10多万元,丈夫去武汉买来新药。

  濒临枯萎的生命之花,又开始璀璨绽放。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