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著名画家刘仑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93906206
本馆由[ disun ]创建于2013年08月02日

为刘仑素描展说几句话

发布时间:2013-09-02 14:27:40      发布人: disun
     艺术是现实的反映,艺术作品的内容是现实的真实。这是最前进的艺术理论家的主张,为了实践这主张,为了现实的真实性的把握,艺术家就要投向现实的怀里来,这不仅是客观的时代的要求,而且是主观的艺术本身的醒觉!

      中国固有的绘画自从成了士大夫阶级的特有物以来,反映现实的力量一天天薄弱,内容一天天空虚,现实的必然性的观察力一天天衰退,作为艺术的作品,只靠一些技巧,一些形式。成为技巧与形式的游戏。绘画的鉴赏就是这游戏的陶醉,正如吸食鸦片,□□鸦片鬼会对你说,有一种不能为外人道的美妙之境,画家也会对你说,笔墨的运用中创造一种意境,才是艺术的极致。于是现实中的客观形象就成了绘画中的残滓。

    “五四运动”给予中国的文化、艺术以新的转变。西洋绘画的输入,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学生群中成了一种□□□物。绘画艺术运动蓬勃过一个时期,□□对于西洋文化的“迎头赶上”的口号,欧洲现代绘画的无批判的接受,又使这刚刚萌芽的新兴艺术,流入世纪末的形式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倾向,陷入中国固有绘画的旧辙中。

      抗日战争,对于中华民族,真是一次最艰苦同时也是最强有力的锻炼,正如铁被投入熔炉炼成纯钢的过程一样,艺术的活动在抗战过程中,也□跟着整个民族的活动一起,日益坚强,抗战中激烈的社会变动,改变了艺术家自己的生活,卷入了抗战的大洪流中。民族生死存亡问题肉薄到艺术家身上,艺术家也必须以他的国民的资格去效劳于国家。这是时代对艺术家的要求,同时也是艺术家的时代的任务。为了这,艺术家的血沸腾着,艺术家也杀上前线来!在这新现实的生活中,在这抗战的一切壮烈的伟大的行动中,仿佛万花筒般地呈现着非常丰富,非常生动的内容,那正是艺术创作活动的非常丰富的养料,划时代的新艺术,将从这丰富的新养料中长成起来,这是今日的艺术家们所感觉到的。今日的艺术家在完成抗战建国的艺术的任务中,同时也在奠定着民族的新兴艺术的基础。这民族的新兴艺术,就是反映着这伟大的时代精神,反映着这民族的光荣的历史的艺术。

    从刘仑的作品里,我感觉到艺术家的脉博正在急剧地跳动,当这艺术家投身到这现实的怀里时,就张着他的贪婪的眼睛,运动着他的颤动的手,急不及待地大收获的素材——写他的素描,□□某一幅,画面上都洋溢着他的热情,洋溢着一个艺术家对这伟大的时代的一切,□□的贪恋的热情。他的素描,就是他的热情的结晶品,虽然技巧在初期的作品中,还有不少地方难满人意,但是,技巧只不过是帮助反映现实的工具;没有对现实的热情,纵有纯熟的技巧,也不能反映出现实的真实。世界上有技巧未曾纯熟的伟大作家,没有技巧熟练而心如顽石的伟大作家。在他的热情鼓舞着不断的工作中,技巧有显著的进步,这可以从他初期作品《惠阳劫后》速写,和近作《煤工》、《煤车司机阿四》、《伟大的铲子》等比较一下就知道,这几张都是运用一种战时的最简朴的工具——竹笔——写成的。《煤工》画面上写两个煤矿工人,一个左手放在大木桶上坐着休息,一个坐在他的背后抽水烟,明快的调子,轻松而又有力地描写出个典型的湖南工人,从他粗糙的指头,壮硕的臂膀,雄健的胸脯上,显示着坚□耐劳的性格,显示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煤车司机阿四》在傍晚的阳光中,阿四挽着竹筐子,站在高坡上,阳光是那么的温暖!《伟大的铲子》是□坑附近的风景画,煤堆旁插的铲子,像是正在站着休息一会的工人,一会儿后,它还得继续它的伟大工作呢;《黑越越的煤卡》这一幅更告诉我们,作者的技巧的日进,两列煤卡上面正闪耀着“铁”的冷光。

      此次展出的全部作品中(分)前方与后方两部分,前方分“受伤的兵”、“行军”、“前线军民”三部;后方又分“训练”、“生产”、“轰炸”、“湘桂路上”、“北江农村生活”五部。它运用的工具大概不外钢笔、铅笔、竹笔、色蜡、淡彩五种。钢笔的《他们等待着担架》、《一、二、一》、《他们需要药品》、《贺昌德同志》都是极简单的线描,带多少东方味。铅笔的作品有《粤湘三等车箱》以跃动的线条台条,透过作者奔放的热情,描写七八个三等车箱里的人物,有很强的真实感。竹笔的作品特别多,因为这是最简朴的工具,而运用得当又可以获得木炭般的效果,《泉溪路》表现出春日阳光下的和暖气氛,《XX□□团生活》素描七帧,是竹笔、水笔和淡彩的混合运用,技术还未成功,但这也不是为病。“北江农村生活”都是近作,技巧已纯熟好多了。《农家》、《趁墟》、《渡》、《黄昏》、《菜场》、《薪》都是洋溢着风土味的作品,《薪》还有Gogh般的热情。

    因为有丰富的生动的实生活的体验,刘仑的作品,无论在构图上,形式上,都有不可企及的变化。艺术是现实的反映,艺术作品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真实,艺术家必须投向现实的怀里来。

 作者  吴琬

原载《中山日报》(韶关版)民国廿九年(1940)十月廿二日《抗战木刻》双周刊第三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