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2963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12日

孙道临-人物轶事

发布时间:2010-12-24 16:53:5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儿时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

  孙道临出生地是北京惜薪司附近的四合院。儿时个性内向,有点儿反叛精神。上中学后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15岁写成了短篇小说《母子俩》,后考入了燕京大学哲学系。

一次机缘改变了一生

  当时,黄宗江正自译独幕话剧《窗外》,一次路遇孙道临,情不自禁地为他讲起了剧情,并力邀他出演。孙道临答应试试看,想不到演出一举成功,从此又演了《雷雨》、《镀金》、《生死恋》等剧。由此放下哲学书,一头栽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几年后,孙道临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剧团”,与黄宗江一起开始了从艺生涯。

婚姻生活

  电影演员孙道临和越剧演员王文娟于20世纪60年代结婚,但对二人世界的生活一直做低调处理。孙道临在他出版的专集《走进阳光》中,甚至对两人的婚事只字未提。
  孙道临出生于北京,在燕京大学读书期间,受同窗挚友黄宗江的影响,逐渐走上电影的道路。之后在《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等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角色,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但年届四十的孙道临一直没有理想的意中人。
  王文娟是浙江嵊县人,13岁到上海学唱绍兴文戏,因聪明好学,很快挑起头肩花旦的重任。20世纪50年代由她主演的《春香传》《红楼梦》《追鱼》。但因为忙于演艺事业,直到50年代末,已过而立之年的王文娟仍待字闺中。
  有段时期,孙道临几乎被越剧醉倒,只要能腾出时间,他就去观看由王文娟主演的越剧。有一次,孙道临直率地去找黄宗江和黄宗英兄妹俩:“嗳,我想结婚了,请帮忙找个对象。”黄宗江说:“算来只有越剧团的王文娟还待字闺中,不知你对她感觉如何,如合得来,这大媒人我包下来了。”孙道临的心事被另一位热心人也察觉出来了,她就是孙道临的同事张瑞芳大姐。在几位好心人的促成下,60年代初,这一对大龄男女终于完婚了。这一年孙道临39岁,王文娟35岁。
  当孙道临因主演《早春二月》受批判、王文娟因拍摄《红楼梦》被戴上专演才子佳人的帽子时,两人又共渡劫难。80年代,他俩迎来了新的艺术青春。年过古稀,夫妻两人又携手合作,把越剧《孟丽君》移植到荧屏上且好评如潮。

由哲学进入艺术界

  祖籍浙江嘉善,出生地是北京薪司附近的四合院,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念的是名气很响的崇德小学,儿时个性内向,却有点儿反叛精神,觉得四周的胡同太窄小而紧锁了一颗动荡的心,觉得学校的功课太死板,氛围也过于沉寂而束缚了个人兴趣的施展。于是,他下了课常常拿了自制的大鹏风筝穿过胡同来到皇城根下,在一片田野里尽情放飞。他立志长大后要象大鹏展翅那样高翔,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上了中学,他果真被老师同学称为神童,15岁就写成短篇小说《母子俩》,发表于题头为“大鹏”的校刊上。小说的人物来自于他上学路上常见的贫民窟众生相。于是他凭着这股才气考入了燕京大学哲学系。
  本来,沉默寡言善于思索的他与哲学结缘如鱼得水,整天沉湎于古希腊的遐想与柏拉图、康德的思考中,求索思想之哲理、人生之奥秘,与此同时,未名湖的波涛塔影、钟亭畔的霞光夕照仍会激起他的创作灵感。他仍与诗文同体,他在《燕园集·细柳》中一首《风的预感》诗中写道:今夜是低气压的夜/难道怪罪于我的敏感吗?/我看见一个大风圈拥着湖水/群树在月下睡眠着/可是我却独自醒来了……这首诗被他的校友黄宗江激赏,一次偶然的机缘终于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当时,生性豪放的黄宗江正自译了独幕话剧《窗外》,一次路遇孙道临悄悄跟踪了好一阵子,越看越觉得他象剧中男主角,情不自禁地讲起了剧情,并力邀他出演。学艺术的打动了学哲学的,孙道临答应试试看,想不到演出一举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又演了《雷雨》、《镀金》、《生死恋》等剧,成了名扬全校的潇洒小生。由此他放下哲学书,一头栽进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戏剧理论。几年后考入唐槐秋的“中旅剧团”,与黄宗江一起开始了从艺生涯。

与兵结缘

  孙道临演了不少与自己气质相符的文人形象。但万万想不到的是却与演兵结缘,文人演兵,不单同仁与影迷为之惊奇,连他本人也感到不可思议。全国解放为他带来艺术的春天 ,他作为上影的一名年轻演员,与赵丹、白杨、张瑞芳、秦怡一起敲锣打鼓扭秧歌,迎接解放军进城。见到英姿勃发的战士,他心潮激荡,献上一束花,端上一杯水表示爱慕之心,不久他又随文艺考察团到山东老区参观学习,结识了拥军模范姚大娘,曾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在她的照护下养好伤,重上前线。他从姚大娘那儿听到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动人故事,彻夜难眠,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写成了《姚大娘》散文,发表在《解放日报》,引起过不少人的共鸣。 电影《渡江侦察记》,侦察连长李春林是他第一次演兵,一开始心中没底,他请扮演敌情报处长的陈述为自己画像,一身军装,手握驳壳枪,眉毛飞扬,眼神炯炯,显露机警灵敏的神情……外型似乎有点象,但气质神韵呢?内心世界的思想感情呢?
  李连长被他演得活灵活现。此片公映,反响强烈,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一等奖。此后,戏路贯通,演兵不断,《南岛风云》中的游击队长、《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地下党员、《红色的种子》中的政委、《革命家庭》中的革命者、《51号兵站》中的指导员……组成了他在银幕上的“兵系列”。

与《雷雨》的不解情结

  《雷雨》,孙道临说与之有解不完的情结。年少时演周冲,年长时演周萍,年老时又自编自导电影《雷雨》并自演周朴园。可以说《雷雨》是他的启蒙戏,有着70年之久的不解之缘。
  曹禺此作在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首次发表时。 孙道临还只是念中学的文学青年,他通宵读完此剧,思绪万千,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眼前闪烁,强烈的反封建意识震撼了他的心。进入燕京大学攻读哲学,他作为“燕京剧社”的活跃分子,出演了剧中的周冲,那时他与角色年纪相符,十七、八岁的英俊少年,黄宗江演周萍,二人在台上演兄弟,台下也亲如兄弟,一起切磋台词,同进同出排练现场,由于他俩配合默契,演出后在全校轰动,校园师生遇上他俩,大老远就喊:"周萍!""周冲!"。黄宗江收到不少署名"繁漪"的求爱信,他也收到不少署名"四凤"的情书,还附诗一首:"夜来晨雾迷长空,路上行人不见踪,短笛一声清响处,东方才见日头红"。黄宗江为他到处寻找这支"短笛",而他也盼见东方日头红,一时称为校园美谈。直至1984年,时光流逝了50个春秋,孙道临的《雷雨》情结越发浓烈,他把此剧搬上了银幕,并且自导自演。不过当年的“周冲”已变成了“周朴园”,“周朴园”这回没有收到情书,却收到众多影迷赞扬此片的来信,包括曹禺先生本人也对此片作了肯定。50年前的“短笛”终于响起,响在他的耳畔,响在他的心坎里。

配音朗颂

  孙道临不仅在国产片银幕上成功塑造了许多激情鲜活的角色,还是一位出色的译制片配音大师。他为《王子复仇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基督山伯爵》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配过音,特别是1958年他在《王子复仇记》中为王子哈姆雷特配的音堪称银幕经典。
  《王子复仇记》是孙道临的杰作。孙道临在这部电影的配音中所达到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连他自己也没有能超越。孙道临配的哈姆雷特立刻就成了演艺界训练口音的标准教材,甚至对全国人民从此以后的说话腔调产生了潜在的影响。孙道临配的哈姆雷特,潇洒、俊逸、高贵而绝无媚俗气。在此基调上,各种情绪起伏上下,流转跌宕,令人耳不暇闻。从一出场的疑惑忧伤,到鬼魂告白后的悲悯激愤,装疯卖傻时的冷嘲热疯,海滨独白的浩瀚思虑,他都能拿捏火候,妙到毫颠,表现出惊人的节奏和情绪控制能力,其专业技巧和素养当世无人能及。
  电影《王子复仇记》是以卞之琳的翻译为底本的,仅凭这个就是绝响了。该片由孙道临和上译厂著名演员程之、张同凝配音。
  同时,孙道临热心推动和参与群众性朗诵活动,耄耋老人还担任着中国朗诵协会的会长。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