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到永远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98187759
本馆由[ 红红 ]创建于2010年08月28日

中国殡葬礼仪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3-02-02 18:37:18      发布人: 红红

  

 丧葬是人生礼仪的终结。当一个人走完人生旅途,最终告别社会时,亲戚友人要哀悼、纪念、评价亡人,寄托哀思。丧葬包括殓殡葬拜诵哭泣等一系列的仪礼。在程序上汉族地区有小殓、大殓、报庙、殡、引发、葬、祭七、守灵三年等;丧礼器具有丧葬玉、哭丧棒、丧盆、招魂幡、纸钱、纸马、供花等;丧式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风葬、塔葬、悬棺葬等多种。另外关于丧服、超度亡灵、哭丧、送葬都有诸多的形式与规定。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不掩埋同类的尸体,而是弃之荒野。《易·系辞》:“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孟子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在万物有灵观念的作用下,人们认为死者也有灵魂,并把死者的灵魂称作鬼魂。人们把因意外事故而夭折者称为死,即其生命彻底完结; 而对那些正常死亡者,则认为他们的生命并没有死,而是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变成了祖先。而祖先又具有种源的意义,就像一粒成熟的种子,它既是生命的终点,又是生命的起点。人的生命是一个圆形的循环过程,人们对死者祖先的崇拜,也就是对生存、繁殖的崇拜。从这一角度,可以说丧葬礼仪是中国人的生命观、生殖崇拜的体现。考古发掘证明,早在1.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状态的山顶洞人已把自己居住的山洞的深处用作公共墓室。其尸体上及周围撒有红色的赤铁矿粉屑,正是人们生命循环观念的体现。人们认为人的生命从母体的大洪(红)水中诞生,死后还回到红色中去,回到诞生的处所去。在距今 7000-5000年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了2000多座墓葬,其中大多数是土坑葬。这些葬坑都距居住区不远,是公共墓葬。死者的头都朝同一方向,这也许是人们心目中鬼魂应飞升的方向。对于夭折的人则以瓦罐等盛放尸体,盖上留有供其鬼魂出入的孔,将他们埋于住房附近,不得进公共墓地。因为夭折者不能成为祖先,不具备作为氏族种源的资格。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土坑葬已遍及黄河流域、东南沿海及东北广大地区。与父系社会相适应,出现了一男一女或一男多女的合葬现象。黄帝至夏商时的丧葬已出现了棺椁椁,《礼记·檀弓上》中就有有虞氏瓦棺,夏后氏椁周,殷人棺椁的记载。这一时期还对冢墓的尺寸进行了规定:商汤之冢“方各十步,高七尺”(《史记 ·殷本纪》)。
        
  周代

       周代是丧葬礼仪的成熟期。《中国风俗史》有:“丧葬之礼节,皆整顿于周。由贵贱亲疏,而有种种差别。其中情之厚,世界所未见也。周公立制,节目详备,哭泣擗踊皆有法。”人死则必先复。这是为死者招魂的仪式。招魂时由复者拿着死者的衣服,一手执领,一手执腰,面向幽冥世界所在的北方,高叫死者的名字,叫他的灵魂回来。这样反复多次,再由另一个人接过衣服给死者穿上。这一仪式表示为挽回死者的生命而作最后一次努力。招魂之后是为死者沐浴,修剪头发、指甲,以示洁净反本。含饭是在死者口中塞上珠、玉、米、贝等物。周代典制规定,天子饭黍含玉,诸侯饭粱含璧,大夫饭稷含珠,大子之士饭粱含贝,诸侯之士饭稻含贝。人死后第二大,正式穿着入棺的寿衣,称为小殓。诸侯五日小殓,天子七日小殓,小殓之时,死者的近亲抚尸擗踊(捶胸顿脚)痛哭,表示极度悲痛。小殓过一天,举行入棺仪式称大殓。大殓礼毕,称既殡。周代丧礼关于居丧守丧的规定是: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无贵贱上下之别,凡父母君师之丧,皆以3年为定例。父母之丧叫制丧,君之丧叫方丧,师之丧叫心丧。丧服则由亲疏论其差异,首先父母之丧著斩缞之服25月,谓之3年之丧,实际上是两周年加上第三周年的头一个月。斩缞裳是苴绖即粗麻编的带子两根,一根系在腰上,一根系在头上以围发束冠;杖则是后世称的哭丧棒,只有孝子用杖;冠绳缨指以麻绳为缨的丧冠,冠身也用粗麻制成;营屦,是用营草编成的草鞋,粗陋而不作修饰。斩缞裳用最粗的生麻布制作,都不缝边,用以表示哀痛之深。3年丧期中,饮食也有限制。据《礼记·间传》记载,首先绝食3天,到既殡以后才喝一点粥。1年以后可以食菜果,2年以后可以用酱醋调味,丧期满才能饮酒食肉。其次,祖父母、伯叔父母、昆弟之丧,着齐缞之服13月,谓之期丧。齐缞也是麻制丧服,较之斩缞所用麻布稍细,衣服的边缝齐。第三是从父昆弟之丧,着大功之服9月。丧服为布制。第四是再从昆弟、外祖父母之丧着小功之服5月,丧服为白麻布。第五是三从昆弟之丧着缌麻之服3月。这是最轻的一种丧服,用最细的麻布制成。除父母之丧外,王崩,群臣诸侯皆居丧3年,嗣王不亲政,谓之谅闇,百官皆听于冢宰。诸侯死也如此。周代丧礼的差别是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殡,五月葬;大夫三日殡,三月葬。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丧葬礼仪发生了一些变化。首先是服丧三年已经极其少见,不论是为父母还是为诸侯天子,人们都不再遵守三年服丧的旧制,汉代没有明确制定服丧的规定,一切听凭个人自己的安排,政府不提倡也不禁止。第二个特征是文化渗入到丧葬当中,礼仪的成份减弱。出现了挽歌、行状、碑文、墓志铭。还出现了为坟葬相地吉凶的堪舆。随着宗法制的实行,宗族祭祀的兴盛,出现了墓上种柏与作祠堂。墦间之祭起于周人,而汉人尚墓祭。汉人以宗庙之礼,移于陵墓。大臣到陵墓告事于先王之灵,官吏到祠堂会宗族故人,有大官供奉帝王,又有帝王为臣子祭祀的。人情所趋,形成风气。两汉时期的丧葬气氛是自由的,不像周代丧礼气氛紧张,要求刻板。通过丧葬也可以体会到两汉时期的开放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轻视礼法,丧期不废乐,不禁酒肉,甚至可以国恤宴饮。这一时期出现了停丧不葬之俗和迁葬之俗。迷信也很盛行,认为活人有病是死人作祟,要开冢剖棺洗枯骨,名曰除祟。这一时期厚葬之俗最盛。相墓术很盛行,出现了相墓大师郭璞及其著作《葬经》。《晋书·郭璞传》称郭璞葬母于暨阳,离水有百步,其后果沙涨数十里。晋明帝曾微服观看以郭璞《葬经》为宗旨修建的陵墓。《晋书·周本传》载陶渊明听老父之言,葬其父于牛眠之地,终于成为三公。《南史·齐刘后传》、《南史·荀伯玉传》等对孔恭、高灵文及富阳人唐寓之祖父之相墓,也都有记载。此时的相墓术引发出了种种迷信的说法,更被后世附会,以为穷达寿夭,都是卜葬的结果,于是为了趋吉避凶,有长久淹泡尸体不葬的,有葬后认为不利再卜葬迁墓的。
        宋代

         宋代丧礼尽废。士大夫居丧,食肉饮酒与平日一样,也没有人见怪,甚至丧礼中必有一项是寿宴,服丧者以大吃大喝祭祀死者,有的以娱尸以乐,有的乘丧即嫁娶。当时信佛,凡有丧事无不供佛饭僧,说是为死者减罪资福,使升天堂,不这样就会下地狱,受剉、烧、舂、磨之苦。丧事必请和尚设堂唱经,超度亡灵。宋代丧祭用纸钱。纸钱起源于汉代埋瘗钱,南齐东昏侯始实行之。唐玄宗时,王玙为祠祭使祈祷,或焚纸钱。五代以来,寒食节野外祭奠都用纸钱,到宋代,纸钱已盛行于民间。火葬之俗,宋代最盛。明代,火葬更加普及。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