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到永远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298187759
本馆由[ 红红 ]创建于2010年08月28日

正月初二的习俗

发布时间:2013-02-11 10:11:07      发布人: 红红

正月初二是祭财神的日子。

     据《中华全国风俗志》的介绍:正月初二各家祭财神,其所祭财神,有由店铺购买者,有自小孩手中买下来。此类童子大半为贫困人家出身,欲乘此新年机会捞摸若干钱文,于是做成财神,向各住户串售,于门口大呼送财神爷来了!愿意要者,付以一两枚铜元之代价,既满意而去。若不要者,亦不能回以不要,盖避不祥也。只答以已有。祭时所供为鸡和活鲤鱼,又有在家中祭祀不算,必须赴彰仪门及财神庙烧香,并借元宝,惟借一枚需还十枚

    

     老北京人由于身份和职业各异,所以在供奉和祭祀财神上也是各有不同。

    老北京人不一定常年供奉财神爷,只是每到大年初二,都要临时从香蜡铺中来一幅名为增福积宝财神的纸像。纸像上印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比干丞相。除了增福积宝财神外,南方各省客居北京的商人则祭祀武财神,一般是从香蜡铺中请来的印有黑虎玄坛赵公明元帅的纸像。而山西人及北京附近省份的人在京城开的小作坊、小商店供奉的则是关圣帝君。

   

        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不论平时是否供奉财神,也不论信仰、供奉的是上述哪位财神,都要在正月初二祭财神,为取新年进宝得财之意。初二当天早晨的家宴必须是馄饨,也叫元宝汤。因为馄饨的形状像元宝。吃馄饨就是招财进宝,取财源如汤水滚滚而来的意思。一般元宝汤的馅儿有两种:一是以猪肉、菠菜、青韭为馅。一种是以羊肉、白菜为馅。

    

     王府宅门及绅商富贾在供品上是相当讲究的。例如:北京著名的八大祥、同仁堂等大商号,在历年祭财神时都用五宗大供:一、整猪或用猪头、前后爪、尾巴,象征性地表示全猪;二、整羊或者用羊头、前后蹄、尾巴,象征性地表示全羊;三、整鸡;四、整鸭(鸡鸭煺了羽毛只留后尾上的翎子)。五、红色活鲤鱼两条,用红绿线拴上,供在正中央,谓之吉庆有余”(“谐音),又叫一鱼二龙,有借水得财之意。

    

     初二当天,除了在家里祭祀财神外,还不能算是完全了却心愿。有条件的还要郑重其事地去广安门外五显财神庙内进香。每当这时候,三更半夜就会有人起床等候在城门口,等到开城门后争取去烧头炷香

    

     初二早上天刚破晓,街市上祭财神的爆竹声就会响成一片。街道上车水马龙,有钱人驾马车、轿子车,一般人家骑着驴,还有的干脆步行,大家都朝五显财神庙奔去。一些喜欢耗财的富裕人家,刚进广安门就开始从车窗往外撒铜板,表示进香的路上大做济贫的善事。

       

     五显财神庙现在已经没有了,广安门外也不再有熙熙攘攘祭财神的队伍,如今的人们也不用再为进香而挤进庙里。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春节的过法,但无论怎么变迁,唯一不变的,是老百姓们对明天会更好的期待。

   

 天津正月初二的习俗   吃面条   接财神   姑爷节

   

      “财神”——是最直接、最具代表性,最能表达普通人美好愿望的神仙,所以,大多数天津人对“财神爷”是“情有独钟”,有众多“拥趸”。

    

        正月初二祭财神,店铺供关公、比干、赵公明三尊财神,而住家户—般只供一尊财神即增福财神比干丞相。店铺由掌柜的主祭,住户由家长主祭。燃烛、焚香后,依尊卑长幼依次三叩首,肃立少许后,拔出香根子,与财神码子、黄钱、千张、纸元宝等敬神钱粮一齐拿到院中焚化。

    

              新正初二黎明时,卖水者必持柴一束入门大呼进柴进水,以取吉利。因柴与财音同也,是曰祀财神,供鸡鸭鱼肉,相传财神侍者系回族。

       因此,为了“敬”财神爷,这天要吃捞面条,讲究吃全菜码,即黄瓜、菠菜、豆角、豆芽等窖菜。还有银鱼、紫蟹、晃虾、铁雀等都是过年时的菜品。除这四种还有韭黄、萝卜、鸭梨、黄芽菜,统称天津八珍。其中银鱼有其独特之处即为金眼圈,其他地方所产都是黑眼圈。明太监刘瑾最爱吃天津银鱼,在天津设“银鱼监”,派太监毕珍专司此职,供他和皇宫内食用。有诗说:“水中钓出是银鱼。”此句差矣,因为银鱼的最比鱼钩要小得多,所以逮银鱼要用网涝。传说,天津金刚桥附近的三岔口银鱼最好,最肥。有诗云:“佳肴都在封河后,闻说他乡总不如。”说出了它的独特味道和产期。

             

     姑爷节      

     初二这天,出嫁的闺女要回娘家,姑爷拜老丈人、丈母娘。即使娘家长辈都已过世,出嫁的闺女也可到娘家兄、弟家团聚,权作回家。初二这天的饮食中午一般都是捞面,晚上备酒席款待姑爷们。

   

     “姑爷节”独具天津特色,据说中国只天津有。那一天是春节里最热闹的一天,街上的人是全年最多的一天。老少姑爷都提着点心,水果,各式礼品去丈母娘家聚会,看望老人,这个习俗雷打不动,一年中丈母娘考察姑爷的重要参考就是这一天了。不过为了犒劳姑爷一年为女方家里的辛勤劳动会准备丰盛的酒菜和打卤面,其中打卤面是最重要的、、、、、、女婿和丈人一起喝酒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天津人管女儿的丈夫叫“姑爷”。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旧历风俗,延续至今,生命力依旧旺盛。曾听一位出租车司机讲,过年基本上忙三天,大年三十,初二和正月十五。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大家都赶着回家过节,奢侈一下,打车。然后就是初二这一天了,全天津所有的媳妇都回娘家,穿红挂绿大包小包地一大清早往娘家奔,想一想那样的场景,都觉得很壮观啊!那一天是司机最忙、警察最忙,娘家也是欢声笑语。大年初二是天津最热闹的“姑爷节”。

   

     50年代到前几年,天津人在春节时对亲戚朋友大都送糕点。大年初二,姑爷送媳妇娘家,那时因无“的”可打,几乎人人的自行车后衣架上,都是点心盒子。这才发生“点心盒子大旅行”现象,亲友间以致发生“礼品还家”的趣闻。这两年变成了西点,但仍不出糕点的范围。可是,从前天津人送年礼却不只集中于点心、鲜货。

  天津人送礼一贯讲究应时到节,新鲜可心。既是新春到来,就要有春天气息,因此就有送鲜花的举动。那年头儿,不重西洋礼节,没有送折枝(剪枝)鲜花的,而是送整盆的腊梅、迎春海棠。每盆都要捆扎成“型”,迎春用自身枝条编成扁圆的娇黄花盘,似有蜜蜂徘徊飞翔;腊梅、海棠则扎成大圆球形,团团似火,春意盎然。这种礼品高雅且有人情味儿,送盆花,没有买的,大都是租的,花匠到落花时来取老根儿。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