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将军战功卓著

战友为陈康将军送上鲜花
陈康,原名陈五和,1910年2月28日出生于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陈闸下垸,2002年5月23日在北京逝世。
陈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经久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原中国共产党云南省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昆明军区代司令员、兰州军区副司令员(按大军区正职待遇)。
陈康于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军勋章,1988年7月再次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中共第九届、十届中央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四十五大队战士,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二十九团七连班长、排长,第七十三师二七八团九连政治指挥员,第九十三师二七四团政治教导员、营长、副团长,第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六团团长等职。他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一至四次反“围剿”。在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他参加了双桥镇、黄安、广元、义龙、剑门关、千佛山、团房良、黑水等重要战役战斗。在历次战役战斗中,他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机智灵活,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作战任务。1933年10月,为彻底粉碎国民党四川“剿匪”总司令刘湘20万大军对红四方面军的六路围攻,总部确定青龙观为我军反击的突破口,并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陈康同志所在的二七四团,时任营教导员的陈康,率领突击队,利用暗夜,穿山越涧,攀藤附葛,出其不意,将敌旅部围歼于山庙之内,占领了青菜青龙观要隘,为该团歼敌1000余人,打破敌人六路围攻计划起了重要作用。他所在的二七四团被红四方面军授予“夜摸常胜军”的称号。1935年4月。在攻打剑门关的战斗中,总部把攻打主峰的任务交给了陈康同志所在的二营,他以与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率领全营官兵爬悬崖,过峭壁,勇猛冲杀,与剑门关守敌进行了数次白刃战,同后续部队一起,终于攻开了被称为“插翅难渡”的剑门关要陕,为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地区的会师,扫除了一大障碍,受到军师首长的赞扬,并被提升为副团长。1936年4月,进入刘伯承任校长的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任第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六团团长。
抗日战争初期,参加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任新四军政治部训练队队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随营学校教员、主任教员,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十七团副团长、团长,太岳军区第四分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等职。他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反“扫荡”和抗日游击战。1940年底,日军对太行、太岳抗日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拉网式的疯狂“扫荡”,实行了残酷的“三光”政策,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里,他积极响应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敌后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1年2月,日军三十六师团、独立混成第四旅团4000余人,对我太行、太岳抗日革命根据地军民进行“扫荡”、“蚕食”、实行“三光”政策,陈康率部同兄弟部队、地方武装一起,采取化整为零、分散隐蔽、运动伏击、阴击、突袭等手段,积极打击进犯之敌,粉碎了敌人数次“扫荡”。1943年10月,日军集中2万多兵力,对我太岳抗日革命根据地反复进行“扫荡”、“清剿”,妄图消灭我根据地一切人畜,制造“无人区”。他根据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的指示,积极组织群众,空室清野,锄奸防谍,开展阵地战、麻雀战、冷枪战、伏击战,在一个多月内,杀敌、伪军3500余人。在历次战役战斗中,他坚决果断,沉着指挥,勇敢作战,同日、伪、顽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为开辟、巩固、发展豫北抗日革命根据地和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陈康历任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十三旅旅长,第二野战军十三军副军长等职。参加了临汾、晋南、豫西、同薄、洛阳、郑洲、南昌、淮海、渡江、广东、广西、滇南等战役战斗。1946年8月,为了击溃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切断胡宗南与阎锡山部队的联系,时任第四纵队十三旅旅长的陈康与兄弟部队一起,挥师北上,发起了同薄战役,连克洪洞、赵城、霍县、灵石及汾西5城,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器张气焰。1947年10月,为了拖住全副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第五兵团李铁军部,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集团军司令员陈赓,把“牵牛”的任务交给了第十三旅旅长陈康,接受任务后他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办法迷惑敌人,诱敌深入。牵着敌人主力在豫陕地区的大山中兜圈子,将其拖得筋疲力尽之时,再“牵”入我军预设的包围圈中,同主力部队一起,一举歼灭了李铁军兵团2万余人。1949年底,为彻底消灭国民党在云南的武装力量,在解放云南的战役中,当国民党第八、二十六军在进攻昆明未果,有从空中和越境逃跑的迹象时,副军长陈康,亲率第十三军三个主力团,从南宁出发,发扬我军不怕疲劳,不怕流血牺牲和连续作战的革命精神,昼夜兼程,轻装突进滇南,14天时间,急行军1800里,出其不意,一举攻取蒙自机场,切断了敌人的空中退路,并同兄弟部队一起。连续征战50多个昼夜,全歼了云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活捉了敌陆军副总司令汤尧,第八军军长曹天尧,取得了滇南战役的决定性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十三军军长,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昆明军区代司令员,昆明军区党委书记,中共云南省委书记,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2年9月,任第十三军军长期间,遵照中央的指示精神,为了维护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保卫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率部深入西南边疆毗邻的越南、老挝、缅甸、三国边境地区进行剿匪。他坚决执行了“军事打击,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结合的方针,很快平息了边境地区的匪患。同年入南京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第二期深造,经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文化、军事理论和组织领导水平。1956年7月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省军区司令员期间,为了解决亚热山岳丛林地带作战问题,他亲自带领机关的同志,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探索出了在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带作战的路子和训练方法,总结出了经验,有力地指导了山岳丛林地区部队作战和训练改革,受到了军委、总部的肯定,并拍成教片向全军推广。在云南工作25年,始终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维护了各族人民的利益。1977年12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分管作战工作。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指导,不顾年高体弱,经常深入边防、高原部队调查研究,为我国西北地区的战场建设和军区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积级贡献。
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康将军遭受了打击迫害,蒙受了不白之冤。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坚决贯彻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保护了大批军、地干部。始终坚信党的领导,坚持真理,坚持原则,与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79年1月26日被平反昭雪。1980年主动给中央军委写信,请求退休。1981年11月被中央军委批准离职休养。
陈康将军退居二线后,仍然关心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事业,深入 实际调查研究,积极撰写革命回忆录,编写、修改军史、战史、关心教育下一代。1982年,根据李先念、徐向前的指示,亲自担任红军第十五军军史编辑领导小组组长,带领工作人员深入湘、鄂、赣、豫、皖地区,走访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和省、地、县党史研究部门,了解了很多重要情况,收集了丰富宝贵的史料,经过十年的努力,于1992年出版了20余万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军史》。他还为党史、军史研究部门,报刊杂志,撰写文章。先后撰写了《攻克剑门关》、《横扫西南,保卫党中央》、《豫西牵“牛”》、《突破长江,解放南昌》、《进军西南的四兵团》、《忆滇南战役》等10余万字的回忆文章,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总结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经验,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教育青年一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和生动的教材。
陈康将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培育下,由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几十年如一日,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决维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核心的权威,自觉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身经百战,功勋卓著,为党和人民屡建战功。在和平建设时期和重大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他品德高尚,谦虚谨慎,团结同志,联系群众;他关心部属,平易近人,严于律已,无私无畏;他生活简朴,淡泊名利,廉洁奉公;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党工作,始终保持了一个老共产党员、老红军战士的革命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