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锷-结缘地理
任先生与地理学结缘,是因为他中学时代的一本课外书《战后新世界》。书的作者是一个美国大学教授,曾经作为威尔逊总统的助手参加过巴黎和谈。
书中详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奥匈帝国的瓦解,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各国领土的变化。那些直观的图表,给少年任美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地理是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对国家的决策起着如此大的作用。从此,任美锷的一生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理学。
建国后,担任南京大学地理系主任的任美锷积极投身新中国建设。1956年,任美锷应国务院邀请,赴京参与从中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制定工作。他与其他200多名科学家一道,最早规划了建国后的科技蓝图,确定了一系列的重大科技项目。随后,他领命而去,主持中国科学院云南综合考察中的自然地理研究。
这是十二年科学规划的重大项目之—,历时数年。任美锷带领师生奔赴祖国西南边陲,涉水越岭,在西双版纳的热带丛林,风餐露宿,艰苦地调查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地貌条件。为了安全,他们不得不轮流夜间站岗放哨。不得已的防身办法,却带来了意外收获——夜间,他们穿的衣服每次都被打湿。原来,大家一直以为,这个地区种植橡胶,旱季缺水是个大问题,旱季夜间浓雾的发现,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准热带也可以种植橡胶,成了他们诸多重要发现中的一项,因为那时,中国十分缺乏作为战略物资的橡胶,迫切需要扩大种植面积。
1962年,周总理、陈老总在广州召开中国知识分子大会,一位海军领导同志恳切地说:中国海洋科学很落后,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它,希望更多的科学家留心于此,一切听从祖国的召唤,从那以后,任美锷“下海”了。下海”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苏北沿海海滩,大多是长满野草的泥滩,一脚踩下去,淤泥会没过膝盖,要花很大劲才能拔起脚。为了摸清我省海岸带资源,他挑起了考察队队长的重担,踩泥滩、穿芦苇、沐海风、喝咸水,整整5个年头。为海岸带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第—手资料。此项工作,1986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任美锷的足迹踏遍了中国海岸带,大庆油田、海南岛港口……十多项大型经济、国防项目的建设,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70年代末,任先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将“古海洋学”介绍到国内,推动了国内的古海洋学研究。同时,又先后从事江苏潮滩(潮坪)沉积动力学研究、中国三大三角洲海岸相对海平面变化研究、人类活动对黄河和黄河三角洲的影响及黄河与海洋交互作用研究等,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80年代初,随着胜利油田原油产量逐步上升,急需在黄河三角洲沿岸建港,解决石油外运。由于黄河人海泥沙巨大,这一地带历来被认为是建港禁区,任先生经过周密调查,力排众议,提出黄河海港因潮流强,且不受黄河泥沙流影响,可建深水港,他的建议受到了原石油部领导康世恩的采纳。该港建成后运营一直良好,1997年再度扩建,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