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顺导师网上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14988358
本馆由[ 释迦子 ]创建于2011年06月13日

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

发布时间:2011-06-13 15:39:10      发布人: 黑白双煞
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

  印顺虽以提倡大乘佛教自诩,但认为阿含是佛陀的本教,所有的佛教经论必须要到阿含中找到一点暗示才首肯,实则是矮化、浅化和曲解大乘佛教,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着第三章佛理要略,仅列世间之净化,世间之解脱两表;而菩萨道一表,则列之第十一章第三节末,意许锡兰传大乘非佛说,以大乘为小乘学派分化进展而出。······或余他处所谓五乘共法与三乘共法,而特大乘法则竟未为承受。故虽特尊龙树亦不能完全宗奉,而有'已启梵化之机'之微词;所余大乘经论不为所尊重,复何足讶!其附摄大乘于小乘,不容有超出小乘之大乘,自当与大乘佛菩萨立场有异"。[3]太虚明确地指出印顺的立场不是大乘佛菩萨的立场,而是温和版的大乘非佛说。

  印顺认为菩萨精神,包括"忘己为人"、"任重致远"和"尽其在我"等内容。他在"敬答议印度之佛教"中为自己偏扬空宗贬斥他宗辩护时,认为龙树菩萨的空宗才真正代表菩萨精神。"菩萨乘为雄健之佛教,为导者,以救世为己任者,求于本生谈之菩萨精神无不合。以此格量诸家,无着系缺初义,《起信论》唯一渐成义,禅宗唯一自力义:净之与密,则无一可取,权摄愚下而已。"[5]原来大乘精神的完美代表只存在于小乘的本生谈,而大乘禅、净、密各宗甚至连无着这样的大菩萨也不入其"法眼",即使连他最为钦佩的龙树所大力弘扬的密宗在他的笔下也仅是"权摄愚下而已",则印顺的标准实在是高不可攀!然而他在"学佛三要"中认为中国净土宗只有信愿,缺少慈悲和智慧,却认为"儒家虽不够深广,而三达德的精神,与菩萨行最为接近"。[6]印顺一方面批评"华化"佛教不遗余力,另一方面却对正宗的华夏思想推崇有加,其逻辑和思路实在令人难以理解。

  至于印顺对于大乘各宗的批评,太虚指出纯属印顺的误解:"令众生都脱苦安乐而发菩提愿,忘己为他,不求自利,大悲为根,大乘所共,安见无着系之缺此。起信不限时劫,华严短劫亦入长劫,禅顿悟不废渐修,天台六即尤解圆行渐,岂必违任重致远精神。唯识与台、贤、禅俱注重尽其在我之自力,但令净、密返于辅护修行之原质,则都无可訾议。"[3]虽然太虚对于净、密二宗的理解有可议之处,但是出发点似乎仍然是想要融会各宗、继承中国佛教传统的,与印顺偏扬空宗贬斥他宗、全面否定中国佛教传统的做法迥异。

  太虚认为,"其(马鸣)揭示深圆证德,激发大乘正信,竖立菩提愿心,契根本法轮之直依佛陀者,则为宗地及起信二论。然其时马鸣处一切有派方盛之北印,外现随顺无诤,故惟赞扬十善、六度行及无我义,其宗本论则传一二人如坚慧辈潜待机缘。护法之三十论释,且隐俟玄奘乃传;马鸣之宗地、起信,数传后始宏布,不惟可能,亦其势有然也。既同为推测而绝无能证实二论非出马鸣者,则毋宁顺古认出于马鸣,故马鸣在龙树前,即法界宗——原着名真心——在法空宗前也。"[3]太虚法师用护法菩萨将三十论释隐而不传流待玄奘的史实,来佐证马鸣菩萨仅为少数有缘者传授宗地论和起信论,直到传承数代之后才开始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从而反对以当时不见流行来否定《起信论》为马鸣所作的论证。这种观点不仅符合中国佛教传统,而且也是符合学术研究惯例的,--即对于长期流传的观点,如无充足理由,即使有许多可疑之处,也只能存疑而已,不可断然否定。近代所谓强调学术标准研究佛学的学者们,不顾中国佛教历史上祖师的传承和修行体验的印证,仅以根据不足之"考据"和依文解义之研究妄诋《起信论》为伪论。这不仅误解了佛法的本质,将佛法当作世俗学问来研究;而且仅从世俗学术研究规则上看也是很草率、很不严谨的。这种观点,今天即使在世俗学界中也受到怀疑,却在教内已经产生了很大影响,动摇了不少佛子的信心,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关于印度佛教的衰亡,太虚认为,"大乘本由综含而见优,时执皆空者力破唯识,持唯识者亦反斥空执,大乘分裂,重陷初五百年末部派苦诤余习。于是空识分宗,空与识又各分派;大乘已失其综含功能,小乘部派亦纷起分庭抗争其间。""令印度佛教衰灭,除外来政治社会原因外,咎莫大于此执空诤者。然此时在中国,则开展了摄末归本、本末融贯的综合论,故印度趋衰灭而中国则成全盛。"[3]太虚法师这段开示极其重要!汉地佛教的发展固然如印顺所指出者的那样有许多缺点,但并非印度一切都比汉地强,相反总体上说,印度可能比汉地要差。因为汉地毕竟保存了佛教,并传播至东亚,而佛教在印度本土却最终被灭。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印度佛教的各宗派不善融通、综合,以致互相攻击是一个重要原因。

  针对印顺将印度佛教衰亡归咎于真常唯心论,佛法的究竟了义仅限空宗的做法,太虚则有不同看法,认为空宗末流的流弊尤甚。"盖依中观内修观行,高者可证入空性,从容中道,如龙树,或成中国禅宗;而执空论者,善坏他论,自无可持,不流恶取空拨无因果,则惟有如清辨转入神秘密咒延续身命之一途。而他论被坏者,亦厌倦苦诤,同趋密咒为息心之地。"[3]太虚虽然和印顺一样对密教有较为强烈的偏见,认为密宗应当为印度佛教的衰落负责,但他又认为密宗之兴起源于中观末流之破坏,所以佛教之衰落未必象印顺所认为的那样都是如来藏一系惹的祸!印顺认为佛教在印度之灭亡、在中国之衰落,都是由于如来藏一系搀杂了太多的外道思想所致。如来藏末流固然可能有此弊病,但印顺高度推崇的空宗一系的末流同样也有毛病,如果说当时的密宗末流有问题的话,那显宗末流又怎能不负责任?无论表现为什么样具体的形式,佛教衰落的根本原因都是偏离了佛法的本质,流于形式,缺乏真修实证,而不应该归罪于某一宗派。时至今日,深受印顺等学者影响的佛子们仍然对如来藏一系的经论和教法有偏见,应该回过头重新阅读佛教的真实历史,充分认识如来藏系佛法对于中国佛教发展乃至延续至今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新评价如来藏系统!如来藏系佛法更加擅长综合,虽末流有颟顸笼统之弊,但其维系佛法的整体性避免各宗互相攻击的贡献也不可抹杀。要想避免印度佛教衰落灭亡的悲剧,倒是应当注意避免执着某宗为究竟以排斥他宗的现象。

  太虚认为,中国作为"大一统之国家,中和性之民族,非统贯一切之道不足以尽其情,非圆澈一切之理不足以定其志。而就其知识思想言论之所及,必于变中求得其常,偏中求得其圆为满足,非锡兰或西藏等边附国民之偏霸一方可自安。"[3]太虚大师此言表面上虽有民族主义之嫌,但其捍卫综合、融贯佛法之立场是非常正确的,是符合佛陀本怀的;相比之下,印顺一味偏赞空宗,贬斥他宗,倒是有沉溺于宗派偏见之嫌了。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