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19675039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10月19日

海德格尔的思想

发布时间:2010-10-19 11:01:05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海氏从存在的角度解构了西方的哲学史,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遗忘的历史——
  海德格尔认为是“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在其哲学的核心处与中国的老子很有相似。
  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
  世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是一切关系和意义的总和。
  海德格尔从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意识如何看到我们所看到的)出发,
  (胡塞尔“观察”到任何意向性活动都只能在一定的视域(horizon)或边沿域中运作,比如:当我们的感性直觉要“看”清桌上的一张白纸时,我们必须已经看到了这张纸周围的环境及其中的各种物件,比如桌子,笔...等等。 再比如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其实其本质就是这因为事物的缺乏性而导致的事物的相互依存的现象—没有他物,何来此物?同理,广义相对论中参照系的选取,混沌理论中的复杂体系等也可作为例证。) —— 并将胡塞尔的视域扩大为我们的整个生活世界,并进一步推至到生活世界的视域——即存在,无 —— 并从东方老庄那得到启示,来追问存在(无,道),写出《存在与时间》
  主要结论——情感>理智
  人的有限性,时间性,向着未来筹划,向着死亡迈进。
  使事物成为事物(存在者不等于存在)的存在(道)就是无,无就是有,又称“澄明”“敞开”“无蔽” 西方的发展就是存在、真理被遗忘的历史
  “真理”=存在=大道
  人在世界中不断“筹划”,“操心”
  语言就是道说,语言就是道(对语言有神话倾向)
  要注意一点:海德格尔的无与尼采的虚无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于海德格尔在未完成的<<存在与时间>>中将太多的笔墨用于对人之此在的所谓基础存在论的讨论作为切入点来通达大道, 而未直接从在先进入道之中后接着返回于世界再来用道统摄一切, 而使得该书有喧宾夺主, 怠慢了使此在之所以此所在的存在,以至看似太过人本而反而遗忘存在之嫌. 因此放弃完成存在与时间一书反而是海德格尔在真理之路上以退为进的明智之举. 所以后期的海德格尔在方法切入点就改善了. 而这个改变也使海德格尔的哲学彻彻底底地形而上学化了,导致很多人对海氏的理解更加坠入了云里雾中.)
  其他相关观点或结论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语言世界,艺术世界...此乃所有文化之共有。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结构对于直观世界的直觉式的概念化,对应于有限存在者,所以先入为主的自然主义科学一开始就跳过了存在本源问题.
  所以,科学方法不是解决哲学问题的金钥匙! 尽管可作为考。
  在海德格尔后期,他认为人的任务是倾听存在的呼唤,所以后期转向诗歌等艺术.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不能掌握显示自己且同时又隐去自己的存在的全部秘密.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就是在于人本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虚无主义.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这种虚无主义必然结果的错误从苏格拉底包括柏拉图开始已经发端并在看似反对柏拉图的尼采那达到高峰.现代技术也是它的表现之一。.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