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喜壶辨
1952年山西省政府文物室从古董商手中购得古铜壶一件,后来在山西省博物馆公开陈列后引起学者重视,纷纷撰文考证。学者多认为是春秋齐国陈僖子田乞之器,此壶有断代意义。但也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铭文与壶身纹饰风格不尽似,铭文可能是镶补所加,双耳亦可能是另铸拼接上去的。张颔则认为上述看法均不确当,故著文加以辨证。文章认为仅据残缺的一半字形"喜"即认为陈僖之器,证据欠足,且齐器多书人名不书美号。如器主是陈僖子,按当时齐铜器铭文惯例,应称"陈乞",而"喜"字亦非美号之字。铭文用字当作"嫠(厘)",此壶铭文用"喜"字,可知此壶断非陈僖子之器。文章又指出此壶虽然是齐国之器,但谈不上具有断代意义。文章还从工艺铸造上,举出壶耳和簋耳系列的例证与其它器一一比较,证明该器并非镶补拼接之作,而是分范合铸。此文一出,廓清了对该器过高评价或断为伪器的两种偏颇之论,断定了该器的客观科学价值。澳大利亚华裔学者张光裕所作《伪作先秦彝器铭文疏要》一书中指出、张颔对辨别古代彝器的真伪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