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吴大猷师生轶事
老一代的科学家大多是学习了传统的教育以及西方教育,两者集于一身,于是为人处事,如尊师、师德,等等,都有令人缅怀的地方。说到物理学家吴大猷,以及他的老师和学生们,就有一些温馨的故事。
那是1962年2月24日,台湾的“中央研究院”举行院士会议,胡适(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在发言时他突发脑溢血而辞世)在致词中讲了一个故事:“我常向人说,我是一个对物理学一窃不通的人,但我却有两个学生是物理学家:一个是北大物理系主任饶毓泰,一个是曾与李政道、杨振宁合作证验‘对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吴健雄女士,而吴大猷却是饶毓泰的学生,杨振宁、李政道又是吴大猷的学生。排行起来,饶毓泰、吴健雄是第二代,吴大猷是第三代,杨振宁、李政道是第四代了。”于是,在场的中国物理学的“二吴”,就相互开起了玩笑,吴健雄笑着对吴大猷说:“我高一辈,你该叫我‘师叔’呢。”胡适听见了,满心欢喜,他又说:“这一件事,我认为生平最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吴大猷的老师是饶毓泰,是他读书南开大学时候的先生。此前,张伯苓校长在南开中学就有教育创新的举措,当时他请来大学的教授,向学生讲演各门学科的意义以及应用范围,让学生以后选科时作为参考,那时吴大猷选的是矿科,后来才转到物理学的。
南开大学的理科师资当时是非常有名的,如物理学就有饶毓泰、陈礼,数学有姜立夫、钱宝琮,化学有邱宗岳等。吴大猷是饶毓泰的弟子,后来吴大猷从美国留学回来,到北大任教,饶毓泰先生也在北大,两人又成为了同事。当时中国物理学的前辈大多集中在北大、清华以及北平研究院等处,这其中有饶毓泰、朱物华、周同庆、郑华炽、周培源、任之恭、吴有训、萨本栋、赵忠尧、叶企孙、李书华等。
说到饶毓泰是吴大猷的“伯乐”,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抗战爆发后,北大内迁,饶毓泰与吴大猷都在“西南联大”教书,因为战争的缘故,教师们都缺衣少食,生了病更苦于缺乏药品,有时情急下顾不得体面,只好做小贩,比如闻一多曾为人治印。其实,“西南联大”的教授“摆摊”的第一人却是吴大猷,而此前吴大猷在四川大学时,曾听说饶毓泰的夫人因病去世了,于是他星月兼程,赶赴昆明,为老师办丧事,同时陪伴老师,减轻老师因丧妻后带来的孤寂和悲哀。而饶毓泰也竟如此有幸,当时除了吴大猷,郑华炽、郑昕、刘晋年等好几位弟子,也纷纷来陪同老师排遣郁闷。后来吴大猷写《回忆》,文中他说:“我之所以得有今天,都出自饶老师对我的关切,使我对物理这一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至后来得以出国深造和返国任教,都是受益于这位恩师。”
吴大猷对饶毓泰充满了感恩的心情,虽然后来他们分为两地,因人为的隔离而不得亲近,但两人又无时不在念中。当时大陆遭受到了罕见的三年之灾,吴大猷担忧饶毓泰的生活,多次用小邮包辗转分批寄来了奶粉、糖果等食品。当时他也知道,经过了1957年的“反右”运动,老师的处境不妙了,他怕因此加祸给老师,又不敢多寄,唯恐引起猜疑。再到了以后,终于两人更是天人永隔了,如当时《竺可桢日记》所记述的1969年的劫难,所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不幸过世的,老一辈的科学家之中,竟有数学家的熊庆来、物理学家的胡刚复、化学家的王琎、生物学家的钱崇澍、胡先骕、秉志以及地质学家的谢家荣、何作霖等,因而竺可桢环视当年同道,更惊心于饶毓泰、赵九章、顾均正、徐尔灏诸位老友的弃世,他不禁痛呼:“我辈真成鲁殿灵光了”。这个时候,吴大猷大概也是“惊呼热中肠”的了吧。后来他为《传记文学》撰写恩师的小传,就是以为纪念的举动。
吴大猷自己带学生,其实就与当年饶毓泰带自己一样,就是他们好为“伯乐”。于是,后来更有了“千里马”,这就是李政道。
李政道原来是浙大在宜山办学时的物理系一年级学生,后来因为日军逼近,辗转去了后方。当时他的姑姑通过人找到了吴大猷,要求给李政道转学。按照当时的规章,不经考试是不能转学的,但吴大猷器重李政道,嘱咐他先在“西南联大”旁听,然后转至二年级,而李政道也不负所望,发愤读书,那努力的程度竟是每日要向吴大猷索求习题和读物,另外加上他天赋本来就很高,因此,吴大猷后来就推荐他(还有朱光亚)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这样的例子,其范本就是当年饶毓泰之于吴大猷,此外,还有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于华罗庚、华罗庚之于孙本旺,以及曾昭伦之于王瑞等。
吴大猷在物理学方面专擅于古典力学、量子力学以及理论物理,他的学生有马大猷、马仕骏、郭永怀、虞福春、孔令晟(曾任台湾“海军陆战部司令)等。后来吴大猷在胡适去世的那次会议上,曾接着就科学与中国问题发表看法,认为是标准和环境有问题。所谓“标准”,就是“一般社会对于学术的认识、了解以及学术精神、方针等”,其中,科学与人文这“两种文化”如何沟通就是一个方面;至于“环境”,如当年吴大猷所感慨的“西南联大”的岁月,那就是“君子问道”而“弦歌不辍”的花样年华,比如他们之间那些尊师、师德之类的品行,做得是几乎天衣无缝的。这也就是当时吴大猷所慨然的一种精神价值:“人的意志、理想、精神的影响力,远大于物质的因素。” (稿件来源:2008年11月22日 团结报 第2版 作者 散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