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通信的开拓者吴佑寿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23638856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5年01月20日

吴佑寿创造性地解决了计算机汉字识别问题

发布时间:2015-01-20 18:13:28      发布人: 孝行天下
中国数字通信开拓者之一。
吴佑寿系统地研究了编码、数据压缩、调制与解调、同步以及微弱信号接收等通信领域的基本问题,在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基础上先后研制成功几种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和数据传输机,为开拓、发展中国数字通信事业作出了贡献。他是中国最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之一。
60年代初,他开拓了以提高频带传输效率与抗干扰性能为中心的数据传输科研课题,先后参加了国家1125、154及后来的706、708等工程,并任154工程副总设计等工程,负责传送人造地球卫星遥测数据的数传系统的研制。由于遥测数据数量大、传输距离远、误码要求严格,而容许的信道频带又十分有限,研究内容涉及在确保误码率足够小的前提下,如何提高信号传输速率的通信理论的基本问 题。为此,吴佑寿根据数字调相频谱窄、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大胆采用相位键控技术,在无资料可供借鉴的条件下,通过反复探索试验,终于解决了相干解调、同步信号提取等问题,于1962年研制成中国第一台数据率为比特600/秒的晶体管化数传终端机。他主持在北京一沈阳往返约1700公里的通信干线上进行的试验,取得大量统计数据,为开展数传科技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又攻克了脉冲四相调制技术等难题,于1964年相继完成比特/秒数据传输终端机,并迅速投产,为中国卫星测控系统及时提供了传输数据的手段,又为中国通信事业开拓了一个新领域。年在西安举行的“信息论”学术会议上他做了《数字通信的若干问题》的学术报告;1965年在《电子学报》上发表了《噪声理论》等论文,对数字调相原理与实现方法、不同调制方式误码率和信噪比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1973年—1975年,根据数字微波通信的需要,吴佑寿提出采用AM—4PSK混合数字调制的方法,分析了交叉调制对主信道误码率的影响,从理论上解决了采用微带传输线实现全固态微波4PSK的问题,研制成功无人值守的数字微波中继通信系统,并协助工厂投入批量生产,使研究成果迅速推广应用。为此,多次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嘉奖。例如,数据传输终端系列、脉码调制120路数字电话机等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GWX55—120数字微波接力机获1983年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8年10月又获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
创造性地解决了计算机汉字识别问题
70年代末,吴佑寿的研究工作从语音信号(一维信号)扩大至图文信息(二维信号),并大力促进计算机和通信的结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中国原有通信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社年他开展图像处理的会的需要。1980年—1985年,研制成功运算速度万次/秒、具有流水线结构的图像计算机,可用于遥感图像处理与分类、三维图像重建和显示等方面。获1986年国家获技进步二等奖。
汉字识别是吴佑寿近年来研究工作的重点。中国人民赖以表达信息而结构复杂的方块汉字能否与先进的计算机结合,曾使许多人担忧。汉字如何输入计算机,国外曾有不少人研究,但皆因汉字繁多、结构复杂而进展不大。吴佑寿知难而进。他说,方块汉字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的文字,汉字信息处理问题不能依赖外国人,一定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们对汉字了解最多,更掌握它的特点,有责任也有能力挑起解决这个问题的重担。80年代初,他带领部分师生开展计算机汉字识别的研究,毅然摒弃前人把汉字当作一个随机点阵图形的概念,在深入研究汉字结构规律和人认字的过程之后,根据汉字丰富的、有规律的结构信息,
提出“由外及里,从粗到细,逐步分析,比较鉴别”的处理方法,选用三种符合汉字字形结构规律的结构特征,在国内外首次实现能识别个印刷汉字的实验系统。他十分重视基础方面的研究。他从汉字模型和大类别树分类器性能分析的研究入手,先后建立汉字的属性关系描述和两种模型,并提 出采用树分类器品约束连接关系图描述质因数的概念,作为衡量树分类器性能的参量,从理论上推导出它和误识率、分类速度与交叠因数等的关系式。在此基础上改进特征提取和识别方法,又成功地解决了多字体多字号印刷汉字识别问题,制成了实用识别系统。
吴佑寿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向,从不满足于实验室中所取得的成果。他和丁晓青教授所领导的汉字识别研究组认真调查汉字自动输入计算机的问题和要求,不惮其烦,解决了实际应用中很多难题,先后研制成功三种版本的高性能多字体多字号简/繁体汉字识别系统,以命名,在大陆数十个单位应用,并推广至海外。国内有关单位认为,这种系统是该单位建立汉字数据库三大技术支柱之一,解决了印刷汉字自动输入计算机的“瓶颈”问题。有关专家认为,这是汉字识别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
他的许多论文,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多次为有关学者所引用。他和丁晓青教授合著的《汉字原理、方法与识别实现》一书,是中国正式出版的关于汉字识别的第一本专著、系统地介绍国内外学者及本书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全书以具有特色的统计结构模式识别方法为纲,以作者提出的模式识别统一熵理论及汉字模型为基础,系统地介绍汉字识别原理和方法,并深入分析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困难和解决办法。该书1992年7月出版后,迅速售罄,又再版发行,对中国汉字识别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其科研成果“多字体多字号印刷汉字识别系统”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教委和国家科委授予吴佑寿 “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近年来又指导研究生开展采用神经网络进行汉字识别的研究工作,提出一种嵌套式分层协作识别网络的新结构,基本上解决了当前国际上正在研究的神经网络用于超多类模式识别的难题,有关论文获国际学术会议优秀奖。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