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悦长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243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1月27日

三件遗物背后的故事——追忆扎根新疆的程悦长将军

发布时间:2010-01-27 16:00:27      发布人: 孝行天下

    毛泽东:程悦长同志,你很爱兵,你对部队很有感情。

    200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前往湖南长沙,在程悦长将军的儿子程七大家征集到将军的大量遗物。其中有程悦长20世纪50年代在新疆工作时的工作笔记、剿匪时的照片,个人的衣物、书信、创作的诗稿等,收获颇丰。我在整理这批遗物时,认为有三件非常有价值,基本可以反映程悦长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的革命历程。

    程悦长是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11年出生。16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了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1932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任红四方面军少共国际团副排长。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排长牺牲,程悦长率战士奋战,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机枪连,受到团部奖励,升任排长。后历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九十三师医院政委、师供给部政委。抗日战争时期,程悦长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卫生队指导员、营教导员和新一团政委。

    新一团组建半年后,由程悦长和团长率领参加了香城固诱击战。新一团的任务是以一个营钳制增援之敌,以两个营切断敌人的退路。由于无法事先构筑隐蔽工事设伏,当日军突然回窜时,新一团和日军的战斗十分激烈。许世友赶到新一团后,带领一个营冲了上去,切断了日军的退路。这一仗歼敌200余人。

    战斗结束后,许世友评价新一团:“新一团从团长、政委到每一个战士,个个都是好样的!”朱德赞誉新一团是“模范青年团”。八路军总部授予新一团“模范朱德青年团”称号。抗战后期,程悦长担任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十六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程悦长任西北野战军六纵新四旅旅长。新四旅后改称一野六军十七师,程悦长为师长。十七师是西北战场主力部队之一。西府战役中,十七师在陇东的南家李庄,及时填补了警三旅未到位而造成的空隙,节节抗击了一整天,避免了全军的损失。在保卫延安时,十七师也出了大力,尤其是该师五十团,是一个能攻能守屡建战功的老团。

    在长期的战斗中,程悦长发明了“膏药战术”,即首次进攻未成功,但有一部分部队已攻到敌人脚下,程悦长不让这些部队撤下来,称之为“在敌人眼皮底下贴上一片膏药”,为下次进攻创造条件。十七师在攻克蟠龙和兰州战役中都成功运用了这一战术。

    1949年10月,程悦长率领十七师进驻新疆,参加了平定国民党起义部队骑七师中的叛军,剿灭乌斯满、贾尼木汗匪帮,平定谢尔德曼叛乱等战斗,修整了和平渠,扩建了红雁池水库,修建了猛进水库、八一水库等,建起了奇台农场等。1952年,程悦长任第六军军长。1953年任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部长。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程悦长任兵团党委第三书记、副司令员。

    1952年,《解放军报》、《人民日报》刊登《艰苦朴素的程悦长》一文,中央军委号召全军向他学习。同年,毛泽东接见程悦长时说:“程悦长同志,你很爱兵,你对部队很有感情。”1955年,程悦长被授予少将军衔。1961年5月1日,程悦长去世,年仅50岁。

    第一件遗物:《边区反击战“野(爷)台山”战斗》手稿

    程悦长所作《边区反击战“野(爷)台山”战斗》的手稿是夹在一个笔记本中的,我在整理时发现。文字朴实无华,但可以从中体会到程悦长打了胜仗后的喜悦和自豪。文中写道:

    爷台山 高又高 八路军战士逞英豪 打下爷台山 缴了敌人枪和炮 五十五师党卫营 一个没跑掉 没跑掉 蒋介石胡宗南 我们教训你 再要搞摩擦 用爷台山战役给你瞧 给你瞧

    以下是程悦长修改过的《边区反击战“野(爷)台山”战斗》:

    爷台山 高又高 顽固军背地放指(枪)来把内战挑 调兵遣将来进攻 边区军民同奋起 缴了他的枪和炮 连蒋介石的党卫军一个也没跑掉  没跑掉 蒋介石胡宗南 我们教训你 再搞摩擦 用爷台山战役给你瞧 给你瞧

    爷台山位于陕甘宁边区的边界上,是边区西南门户。1945年7月25日,延安新华社报道:

    【新华社延安二十五日电】关中息:爷台山战事扩大,蒋军正面攻击部队,除三十六军之暂五十九师外,增加了一个师。据我侦察员报告:增加上来的是从河南前线调来之十六军部队。据三十六军逃来我方之士兵说:他们有许多新式武器,是美国送来的,其中有一种叫火箭炮,你们要注意。爷台山为一重要据点,蒋军志在必得,然后深入关中分区,据为向北进攻之有利阵地。但我军士气高涨,决不让任何反动派轻易窜入,屠杀边区人民。关中全区民众已迅速动员起来,协助守军作战,送茶水、抬伤兵,热烈异常,对于战胜这些反动派,具有充分的信心。

    1945年7月21日至22日,国民党三十六军暂编五十九师、骑兵二师向位于爷台山的关中分区保安纵队、关中警卫队、警一旅三团和新四旅七七一团的6个连突然发起攻击,侵占了山南10多个村庄。朱德、彭德怀迅疾向国民党军发出“立即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以利团结抗日”的特电警告。国民党军不听劝阻,一意孤行,不但不后撤反而增加预备第三师的兵力继续进攻。八路军艰苦战斗七昼夜,终因寡不敌众,于27日奉命撤出爷台山及其以西的41个村庄。

    此时,国民党军又以6个师3个团之兵力集结于耀县、淳化、彬县、黄陵和洛川一带,企图盘踞所占阵地,继而向边区纵深进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命令新编第四旅,教导第一、第二旅和三五八旅增援关中。程悦长率十六团受领了主攻爷台山的任务,该团一营、三营参加了战斗,并于8月8日23时发起反击。经过三天激烈战斗,终于在8月10日夺回爷台山。

    第二件遗物:记录新疆剿匪经历的笔记本

    程悦长在1951年10月至1952年4月期间使用的笔记本,其中第一页记录着1951年新疆剿匪时的情况:

    (由于匪帮)反动宣传欺骗抢劫、威胁压迫组织叛乱,加之镇压反革命,减租反霸开始后,有的反动牧主怕斗、怕清算,加之哈(萨克族)民工作深入不够,对我党政策教育不深入,有些头目畏罪潜逃为匪。谢(尔德曼)匪在政治上,是英美间谍、蒋介石忠实爪牙,最顽固的死心塌地,亡命之徒,“杀父之仇”反革命分子。军事上,主力避我主力作战,寻找我小部队作战与大量抢劫,扩充人马、武器的反动战术。

    为了坚决、彻底、干净歼灭土匪,巩固人民社会治安,保护人民利益,保障新疆和平生产建设,我各部队急从生产战线上抽调进入剿匪。

    ……

    在数月追剿中,克服了各种困难,爬雪山涉冰河,走戈壁沙漠,西至阜康、南山,东至镇西黑山头,北入北塔山、阿山,辗转沙漠地区长达3000华里,雨雪中露营,人无粮食吃马肉,无鞋裹马皮。如张□□支队……三昼夜计程500华里,无水草戈壁滩,全体指战员饮尿占40%,饮马血的占30%,在这样极端困难下抢夺了库乐水草区,杀伤敌人,追下马匹82,敌弃尸逃窜。

    新疆和平解放后,乌斯满、贾尼木汗、乐博斯等民族分裂分子,在美、英的支持下,勾结反动军官和惯匪,纠集匪徒6000余人,裹胁哈萨克族群众2万余人,在新疆地区发动大规模的暴乱。这些匪帮长于奔袭,善骑射,有一定战斗力。在匪帮骚乱严重的迪化(今乌鲁木齐)、哈密两专区(15个县),有11个县的社会秩序极其混乱,人心惶惶。

    1950年4月,匪帮开始向解放军驻守哈密东北地区沁城、小堡、南山口、伊吾等地的部队发动攻击,并对各族群众进行大肆烧杀抢掠。在短短两个月内,即发生抢劫案300余起,烧毁民房30余间,打死打伤群众130余人。他们把奇台南山大、小红柳峡一带作为反革命的巢穴,东向巴里坤取包围态势,伺机夺取哈密,截断解放军与关内交通,又以主力由奇台沿公路向西窜犯,企图攻占迪化。

    为了稳定新疆的社会秩序,保卫边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解放军总部的指示,新疆军区迅速组织了剿匪指挥部,由王震担任总指挥,张希饮任参谋长。3月25日,新疆军区派出第十六师、第十七师、第六军骑兵团、第五军第四十团、骑兵第七师一部、第二十七师第八十一团等1.5万多人,并出动了飞机和坦克,西线由程悦长指挥,东线由吴宗先指挥,在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援配合下,开始了大规模的剿匪战斗。

    4月14日,剿匪大军兵分两路,取道深山密林、雪原戈壁,日夜兼程,向匪帮巢穴大、小红柳峡奔袭,出其不意地突入匪穴。匪帮乱作一团,丢下大片尸体,四散逃命,仅乌斯满和少数头目侥幸逃脱。在天山高峰天格尔大坂之下,另一股匪帮头目乌拉孜拜,也在绥来、景化、吕吉等地,裹胁1万多牧民叛乱。乌斯满向北塔山地区逃窜被解放军阻击后,企图通过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逃天格尔大坂,与乌拉孜拜会合,进行反扑。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解放军勇猛追击,严密封锁。

    在剿匪战斗中,解放军历经千辛万苦,进军红柳峡,翻越冰大坂,奇袭北塔山,在无水无草的250公里将军戈壁上追击叛匪,战胜重重困难,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实行军事清剿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执行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区别对待的政策,团结人民,打击敌人,取得了剿匪斗争的胜利。

    今年78岁的岳云芳老人当年是十七师的一员,参加过许多次剿匪战斗。岳云芳说:“我参加过平定国民党骑兵二十团的叛军、骑七师特务营的叛军以及追剿土匪乌斯满和谢尔德曼等许多次战斗,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在奇台县以南250公里宽的将军戈壁追击谢尔德曼匪帮。

    “1952年4月,我和战友们由一位哈萨克族牧民带路,进入250公里宽的将军戈壁追击匪帮。4月的枯水季节,太阳当空,干风阵阵。我和战士们忍受着干渴的折磨紧追不舍,双方的距离越来越短。在一个叫小尔库吐库的地方,方圆一二百公里都没有水。体弱的战士渐渐体力不支,战马也不断地倒在路旁。剿匪支队决定,抽调身体素质好的指战员和强壮的战马组成尖刀班高速前进,到有水的地方后再接应后续部队。

    “我和战友们进入了最艰苦的行军,部队行进的速度极其缓慢,不时有战马倒地。战士们含泪把将死的战马丢弃路旁,走出很远又跑回去拼命想把它拉起来。尽管指挥部一再通知,为了部队的生存立即宰杀战马,食肉饮血,但我们渴极了宁愿喝自己的尿,也不愿宰杀战马。直到最后,有的战士昏倒垂危了,才不得不杀了两匹将死的瘦马拯救战士的生命。”

    在剿匪大军的围追堵截和舍命追击下,谢尔德曼匪帮无处藏身,在木垒被团团包围,最终缴械投降。

    第三件遗物:在五家渠修建水渠和水库的诗稿

    关于在五家渠修建和平渠、猛进水库的诗稿:

    你来到五家渠,

    你头顶着烈日,

    在苇湖边,

    来回地视察,

    心想把它建成,

    平原水库。

    灌溉戈壁沙漠滩,

    要为人民创造幸福。

    你来到戈壁滩,

    在烈日下连草帽也不戴,

    忘我地工作,

    脸上的汗水揩完,

    身上的汗水湿透衣衫。

    ……

    五家渠,

    你多么肥沃啊,

    你沉睡多少年,

    你苏醒过来吧,

    你要为人民服务啊,

    从此以后,

    人民再也不叫你戈壁滩草原,

    人们叫你美满谷仓!

    诗中提到的五家渠,是一座戈壁滩上的新城。一首民谣这样描述:“五家渠,荒草滩,苦难的日子难熬煎;撒下的种子不出苗,一里路来走半天。”

    1950年初,十七师师长程悦长、副师长苟成富来到五家渠。他们从白家海子到蔡家湖,经过10多天考察,决定开发五家渠垦区。5月7日,一支80多人的垦荒勘测队来到五家渠。很快,开发大队分成一支支开发小队,在梧桐窝子、蔡家湖、三道槽子、老龙口、马桥古城、骆驼井、三十里古墩、大湾村点燃了一片片星火。

    真的星火燎原了,奇迹出现了。不毛之地变成了一个新天地。群贤毕至天山下,人才荟萃准噶尔——1952年5月,600名山东、湖南女兵落户安家新绿洲;1958年至1963年,上海、江苏、武汉、天津知青3万人在天山脚下安家落户,8万多名志愿支边青壮年到农六师开始新的生活;1958年至1965年,5000名转业军人充实到军垦大军……真正的“五湖四海”,他们不仅带来了强壮的体力,而且带来了多元的文化。

    现在,从乌鲁木齐到五家渠有一条新修建的高速公路,两旁繁茂的树冠几乎掩住天空。乘车去五家渠,在路上你会看到,一渠碧水在林间奔流,它就是在新中国的第一个冬春修建的和平渠。它把天山冰峰里的雪水引向干涸的戈壁滩,浇灌出了这片绿洲。

    率部修建和平渠、猛进水库,是程悦长为新疆人民做的另一件大好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副政委赵予征说:“新疆属干旱地区,没有水利灌溉,搞农业生产就是一句空话。修整和平渠是屯垦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进疆后献给各族人民的第一份礼物。”当时为患多年的乌鲁木齐河,给边城人民带来了重重灾难。王震向刚刚担任迪化卫戍部队的十七师指战员下了一道命令:“给这匹无缰的野马套上笼头。”

    1950年2月21日,修整和平渠的战斗打响。和平渠是爱国将领张治中命名的,老渠通向和平庄子国民党军垦处(即青格达湖)。新和平渠则是解放军献给新疆各族人民的见面礼。

    由于当时没有水泥,专家提议用片石砌,但需7000立方米片石。采石场在迪化以南的三屯碑,距工地25公里,师里没有载重汽车,也缺少牛马车。师党委决定由师长程悦长、政委袁学凯带头,5800名官兵每人拉着爬犁拉石头。从三屯碑到工地的25公里路上,解放军的爬犁队伍看不见首尾。这壮观的一幕,永远印在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心上。

    当时,程悦长和战士们一样,绳套嵌在了肩膀的肉里,绳套两边的皮肤又红又肿,可脚下丝毫不肯比别人慢半步。部队官兵的这一举动,让饱受苦难的老百姓深为感动。开始,他们欢迎、围观,有的啧啧称赞,有的热情地送茶送奶。不久后,青年学生、机关工作人员主动帮助战士们拉爬犁,各族群众也自发从家里赶来马车、毛驴车和战士们一起拉石块。

    有一次,赵予征在拉石块的途中看到,一位满头银发的维吾尔族老人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非要满头大汗的程悦长喝下去不可。有人对老人说:“他就是程师长。”老人惊奇地瞪大了眼睛,好一阵才反应过来,不住地说:“亚克西!亚克西!”直到程悦长走出好远,老人还举着双手呼喊:“解放军,亚克西!”

    经过全体官兵和新疆各族群众的努力,苦战一冬春,和平渠修成了,把天山雪水引向了五家渠荒原。

    1951年9月至1952年5月,十七师和六军军直指战员又把和平渠从安宁渠延伸到计划中的猛进水库。

    “水库由十七师兴建,在战争年代,十七师的战斗代号为‘猛进’,就叫猛进水库吧。”

    1952年,十七师党委在新疆水利局的支持下,决定在五家渠以东4.5公里处修建一座水库,以解决猛进农场和八一农场的农田灌溉用水。

    关于猛进水库名称的来历,赵予征是这样说的:修建水库的战略决策敲定后,有人提议:“水库由十七师兴建,在战争年代,十七师的战斗代号为‘猛进’,就叫猛进水库吧。”因此,猛进水库的名称就定了下来。

    1952年4月28日,猛进水库一期工程举行破土动工仪式。5月15日,猛进水库兴建指挥部成立,施工队伍由十七师五十一团三营、师直单位、猛进农场的官兵等组成,总人数达2022人。

    赵予征说:筑坝首先要清理坝基,当时那里全是芦苇地,铁锹一挖就出水。没有防水胶鞋,但为防止芦苇根扎又不能光脚,官兵们只好穿牛皮窝(牛皮造的简单鞋子)。当时没有大型机械,筑坝、挖土全靠铁锹和坎土曼。运土就更难了,只有靠人挑,用红柳编的抬把子抬。猛进水库一期工程建设条件非常艰苦。当时,粮食供应困难,后勤人员四处采购粮食,主要是玉米、高粱、大米,很少有白面,蔬菜就更少了,经常是窝窝头加咸菜。有时为了改善生活,就打些野兔子,捡些野鸭蛋。施工人员住的是用芦苇搭建的“人”字形帐篷。一旦遇到下雨天,帐篷里嘀嘀嗒嗒漏水,人都无处躲藏。参战官兵在这种吃不好、睡不好的恶劣条件下,没有一个叫苦喊累的,都是天不亮出门,天黑得看不见才收工,每天劳动13个小时以上。

    1953年4月12日,猛进水库一期工程终于完成,蓄水量为300万立方米,为三个军垦农场的农用水提供了保障。在一期工程中,共有302人立功受奖。1955年6月18日,为了满足农场进一步开垦所需农用水,在国家支持下,猛进水库二期改建工程动工。1956年4月30日,二期改建工程竣工,5月4日举行了开闸放水典礼。王恩茂在典礼仪式上称赞建库官兵:“你们是一支屯垦戍边的英雄队伍,你们为五家渠灌溉区发展现代化国营农场立下了汗马功劳。”

    50多年来,这支没有列入军队编制、不穿军装、不拿军饷、不要国家和人民负担的戍边队伍,在准噶尔盆地上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建起一块块良田和果园,在只有5户人家的五家渠建起了明珠城。在这支部队中,程悦长是始终没有离开屯垦的将军。

    作者:张红彦 张春霞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