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统照二三事
人物简介
王统照(1897年~1957年),山东诸城相州镇人。中国现代卓有成就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著名诗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解放后,曾任全国文联委员、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联主席、省文化局长等职。今年11月29日,是王统照逝世50周年纪念日。
不觉间,王统照先生已经离开我们50年了。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山东省文化局担任科长,在王统照先生直接领导下工作,而且他对我的工作风格很赏识、很信任,彼此交往很密切。当年的一些事情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筹建山东剧院旧事
1954年,省里筹建山东剧院,我担任建设工程的负责人和首任经理。记得为剧院命名时,提出了几个方案,如“山东剧场”、“山东艺术剧院”等。王统照局长在慎重思考并认真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为“山东剧院”。当时有同志提议请王统照先生题写,被他婉拒。后来再研究此事时,有人提议请省里的主要领导同志题写。王统照局长出于当时的一些具体情况考虑,神情很为难地犹豫了好大一会儿。这时我插了句话说,老局长,是不是先停一下,我回去找几个人再考虑一个方案。他同意了。回到剧院筹建办公室,我与张方平、武友三等同志商量后,想出了采用鲁迅先生笔迹拼出“山东剧院”四个字的方法。张方平当即找省博物馆副馆长秦亢青借来了几本刊载鲁迅日记手稿的书籍,反复斟酌,细心挑选出了“山东剧院”四个字。第二天我们立即送去请王局长审看。没想到王统照局长看后非常高兴,赞赏不已,当时就确定下来。
山东剧院竣工前的一天下午,王统照局长开会回来路过剧院门口,特意下车停留,观看山东剧院门头的彩绘装饰,他特别留心看着“山东剧院”四个大字,喜出望外,赞不绝口,连连称:“太好了!太好了!”
四菜宴请周信芳
1955年元旦山东剧院建成后,演出活动很活跃。当年我就去北京邀请梅兰芳来济南演出,到京后先去看望在京开会的王统照局长。王局长听说来意后,说,我与畹华素有旧交,我给你写个信带去方便些。随即修书一封,除叙旧外,特意提到山东是老解放区,希望梅先生能来演出。此时我才知梅兰芳字“畹华”。此次未见到梅兰芳,邀请未果。
那一年遵王局长派遣,我邀请来了香玉剧社在山东剧院演出,后来还请来了上海京剧院的周信芳。周信芳亦是王统照局长旧友,来济南演出时,王统照局长特意个人掏钱在江家池畔的汇泉楼饭庄宴请周信芳,由我作陪。厨师捞上一条鲤鱼,征询怎么吃法。王局长说,就三个人,一条够了,来个一鱼双吃,半条糖醋、半条红烧。还点了爆炒腰花等,共四个菜。那次饭吃得既愉快尽兴,又朴实节俭,周信芳很满意。
病中的温暖记忆
1956年我因患重病住在山医附院(今齐鲁医院)位于广智院街的病房四楼。那时我三十几岁还年轻,得知已报病危,情绪很受影响。一天,王统照局长来看望我,那时他身体已很虚弱,爬楼很困难,上一层后要在转角处扶着墙喘息一会儿。当他一步一挪艰难地来到我的病床前时,我的眼泪一下涌了出来,就像见到亲人一般,说不上是感动还是委屈,又有些惴惴不安、胡思乱想:是不是老局长来跟我告别了?王局长握住我的手,慢声细语地鼓励我说:不要着急,慢慢静养,与疾病作斗争就像战场上打仗一样,要有战胜敌人的信心和勇气。那如长辈般的关怀,给了我极大的安慰。那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1957年,我因病情需要,经局里批准转往上海一家医院就诊治疗了一段时间。因当时经费控制很严,转诊报销事宜比较麻烦,几位副局长存有顾虑。王统照局长当时并不分管此事,听说后很爽快地说,单子拿来我签,治病救人重要。他特别嘱咐财务部门,把此事作为特例来办,还说:报不了的话我亲自去跑财政厅。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一位党外人士领导干部,如此敢于负责,如今想来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后来我听说此事,万分感动。
1957年11月29日,王统照局长不幸病逝于济南,享年60岁。中共山东省委送了挽联: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那时我还在青岛疗养,消息传来,我的泪水立时流了下来,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会这么快就离开了我们。
在思考这篇小文的时候,我翻查旧像册,发现竟找不到一张与王统照先生合影的照片。回想起来,共事几年,匆匆而过,哪里想得到竟会永久离别呢,如今竟成为一大憾事。经过仔细寻找,找到一张我与王统照共同参加的、1950年3月20日拍摄于济南的“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次全体筹委会议摄影留念”的大合影。借助于如今的现代合成技术,我把合影中我与王统照局长的头像拼接在一起,做成一张合影照,珍存起来,也算是对老领导的诚挚纪念。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