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县塔山公园的张元幹纪念馆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32200916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1年10月22日

张元幹籍贯考辨

发布时间:2012-04-13 11:38:41      发布人: jackson
 

《福州晚报·闽海神州》载张端彬、陈彩满先生《张元籍贯考》(下简称《考》文),称张元为今长乐人,与史实出入很大。现考辨如下,还原历史真实,以免混淆视听。

要证明元为何许人,得从其祖父张肩孟说起。张肩孟,字醇叟,宋皇五年郑獬榜进士,永福(今永泰)月洲人。朝散郎,通判歙州。后以子贵累赠开府、仪同三司、特进少师,谥文靖。生五子,长励,字深道,熙宁六年进士,中大夫;次,字臻道,熙宁九年进士,朝散郎;三,字卫道,文、武双举,太学博士;四劝,字闳道,元符三年进士,工部尚书、大中大夫;五动,字几道(安道),恩奏出身,左中大夫,直龙图阁。时称“灵椿一株秀,丹桂五枝芳”,“五子同朝”典故即由此而来。肩孟、励、、劝等4人,在宋淳熙《三山志》人物类、明万历《福州府志》选举志中,俱明确为永福进士及他们的父子兄弟关系。明万历、清乾隆《永福县志》也均有记载。

张元即张动之子,而非《考》文称为张劝之子。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现存《月洲张氏宗谱》,始修于南宋淳熙七年,明永乐十九年重修,万历十九年又重修,其中有肩孟、元家族明晰的世系表。据《宗谱》,元生有三子,曰:靖、竦、。宋·蔡戡在最早刻本《芦川居士词》中序:“公之子靖,裒公长短句篇,属予为序。”也为《芦川居士词》作序的张广,为元侄孙,在《宗谱》世系表中可见。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芦川归来集》附有张钦臣跋,钦臣为靖之长子,跋中提到的清臣、信臣、巽臣、师臣、涣臣、益臣诸堂兄弟,在《宗谱》上都赫然可见其名,可佐证宗谱所载是准确的。永泰县同安镇、东洋乡、嵩口镇至今还生活着元曾孙张贡的后裔子孙。《宗谱》中《少师文靖公记》载:“惟龙图(指动)之子元,字仲宗,号芦川居士,其声名颇见重于时。”《宋特进仪同三司少师文靖公墓志》、《宋中奉大夫集英殿修撰张公墓志铭》、《宋朝奉大夫潼州府路转运判官提举学士借紫张公墓志》更是明确了肩孟与张励、张劝、元的祖孙渊源关系。《借紫张公墓志》:“公讳……家于永福县和平乡五十里半月洲。曾祖肩孟……祖动……父元,故朝奉郎、将作少监,赠正议大夫。”脉络十分清晰。

《芦川归来集》附录中,有元于宣和元年(1119)六月至十一月在永福家乡祭扫祖墓修葺祖屋的记载,其中《大监芦川老隐幽岩尊祖事实》,注明“祖少师文靖公手泽判押”。大监芦川老隐即元,祖少师文靖公即肩孟。宣和元年八月元作《祭祖母彭城郡夫人刘氏墓文》:“昔我先祖…同穴送终,是为林氏…先祖特进始娶刘氏……”与《少师文靖公墓志》所记“公前娶刘氏,早亡,再娶林氏…男五…”相符。宣和二年正月作《豫章郡观音观书》:“先祖有旧屋在村落中…元奉二代画像于正寝……使过者犹曰‘文靖宅也’…先祖凡五男子”也说明了肩孟与元的祖孙关系。

每与名贤游,即出示祖父手泽及祭祖母文、观音观书,名贤多与当面题跋。绍兴二年八月李易题:“殿撰张公深道作诗以纪异……今殿撰公之犹子元仲宗所立复如此。”深道即元大伯父张励,犹子即侄子。睢阳王浚明题:“永福张仲宗,国士也。”二人皆当面题跋,肯定不会有误。

据留存的诗文,宦游在外的元曾四次回到故乡永泰。第一次是1119年,他因公事回闽,顺便归乡祭扫祖先墓。从祖父肩孟外孙陈氏子处得肩孟手泽,并作祭祖母文、观音观书。第二次是1121年,因方腊起义,元避乱回乡。他在《祭西禅隆老文》中说:“四海横溃,我还旧庐。”旧庐即月洲故居,在《观音观书》他曾说“先祖有旧屋在村落中。”第三次是1136年,回乡时遇大樟溪暴涨,永福县城重光寺前渡船倾覆,30多人溺死,元呼舟救活5人,写了超度亡魂的《荐拔水陆功德疏》。第四次是1145年,永福县主簿李文中在溪阁置办酒席,宴请元幹。面对山水美景,元诗兴勃发,挥笔而就《怨王孙》,在序中说:“永福前此所未见也。”后来李文中离任时,元还写了《送李文中主簿受代归庭闱》诗以送行。

前人对元籍贯确多有歧异,主要有三山人、永福人、长乐人、闽县人几种说法。明·吴讷著《唐宋名贤百家词·芦川词》:“张元,长乐人,或云永福人。”清·吴之振等著《宋诗钞·芦川归来集钞小传》:“张元,字仲宗,永福人。”胡云翼选注《宋词选》:“张元……永福人,一作三山人。”徐荣街、朱宏恢《唐宋词选译》:“张元…永福人。”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张元…永福人,一说长乐人。”称“永福人”者甚多,不一一枚举。

或称其为“长乐人”者,源于周必大。《四库全书》之《芦川归来集提要》:“元…周必大跋其送胡铨词,称长乐张元。睢阳王浚明跋其《幽岩尊祖录》,则称永福张仲宗。皆宋人之词,莫详孰是也。”可以想见,王浚明是为朋友元当面题跋的,若有误,元当会要求重写。而周必大生于1126年,元作词送胡铨,他才16岁,元坐罪入狱时,他才25岁。他跋送胡铨词是在庆元二年(1196年),此时元已逝世30多年。盖周必大跋其送胡铨词流传更广、影响更大,因而后人多取其说。更何况,宋有称人郡望之习,或许周必大所称为“长乐郡”呢?尚存疑。但后人据此以为是今长乐而以讹传讹,也未可知。

《考》文只引前人所称元为“长乐人”者,对称“永福人”者则略去不记,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趣的是,《考》文所引《全宋词》编著者为唐圭璋先生,可先生的学生南京师范大学曹济平教授却力挺元是永泰人。教授写过《张元生平事迹考略》、《关于张元的籍贯问题》。所引游国恩等和章培恒等分别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均称元是长乐人,但“长乐”后括号加注的却是福建闽侯,可见他们并没有认同元是今长乐人。实际上,在古代,“长乐”这个地名的内涵十分丰富,既指今长乐,也曾是原闽县名,福州更曾为“长乐郡”。称元为“长乐人”,也可能如称他为“三山(福州)人”一样,是指“长乐郡人”,因为永福是福州属县,元是永福人,当然更是“三山人”、“长乐人”。问题是这里的“长乐”是长乐郡,而非今长乐。《考》文引励、劝“长乐人”,即如此。

从以上志书、宗谱、墓志、元诗文、他人作品散记, 可以确证张元是永福人无疑。而张励、张劝当然也是永福人了。有兴趣者,可读王兆鹏教授的《两宋词人丛考》。

                 (张卫忠20111230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