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爷爷,走好!
奈达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艺术,力图把语言学应用于翻译研究。他认为,对翻译的研究应该看作是比较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这种研究应以语义为核心包括翻译涉及的各个方面,即我们需要在动态对等的层次上进行这种比较。由于奈达把翻译和语言学密切联系,他把翻译的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分析(analysis),转换(transfer),重组(restructuring)和检验(test)。
在这一过程中,奈达实际上是透过对原文的表层结构的分析,理解深层结构并将其转换重组到译文中。因此,在翻译中所要达到的效果是要让译文读者得到一个自然的译本。他曾说:“最好的译文读起来应不像翻译。”所以,他的翻译中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读者反应论”。他认为,翻译正确与否必须以译文的服务对象为衡量标准,并取决于一般读者能在何种程度上正确地理解译文。由此,他提出了他的“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素》一书中指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动态关系;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的最贴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所谓自然,是指使用译语中的表达方式,也就是说在翻译中使用归化,而不是异化。 然而由于动态对等引起不少误解,认为翻译只要内容不要形式,在奈达的《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论圣经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一书中,他把“动态对等”的名称改为“功能对等”,并指出信息不仅包括思想内容,也包括语言形式。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地要求形式对等”。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