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有关李章达的报道
http://epaper.oeeee.com/I/html/2008-09/24/content_581480.htm
卓识迈群伦持正不阿 鸿筹襄百粤鞠躬尽瘁
日期:[2008年9月24日] 版次:[DA12] 版名:[东莞读本 东莞人文] 稿源:[南方都市报] 网友评论:条
李章达(1890-1953),字南溟,广东东莞人,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
1949年11月13日,李章达与叶剑英、方方等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大楼前检阅人民解放军步兵入城式。
1950年,梁广、叶剑英、李章达(左二)与朱光合影。
1953年,李章达逝世,广州各界代表到场吊唁。
1948年,李章达在香港青山游泳时留影。
述前尘影事观兴衰流变
军政篇李章达
■东莞新观察
洞明世事,不如洞明自身
李章达的名字文采里带着旧时起名的特色,让人一看就想起"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不过李章达的秉性,谈不上人情练达,更多在洞明世事后的耿直上。
所谓的正直,除了结合那个时代的评价标准,更在于对自己所想的坚持。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坚持。
越来越多新生代,不愿意看前人的故事,因为写故事的人往往将革命时代的前人写得神圣不可方物,神化过度便易妖魔化。无法否认的却是,无论在哪个时代,真正感人的故事无非人本身的特质。李章达清如水的生活,诚实不欺的性格,无论在哪个阶层里,即使心术最坏的人也会对之肃然起敬。
他出身于落魄地主家庭,投身自己向往的革命。印象最深的片段是,1925年11月至1926年5月任广州国民政府惩吏院委员,后又任广州市公安局长,因拒绝执行蒋介石屠杀孙中山的革命同盟者和共产党人的命令,被迫离职。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
且不论历史上对功过的评述,我们看的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正直意味着自愿自觉地服从于你的内心,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现代人?顺势而为的多。
李章达于1953年去世,广东省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叶剑英亲自致悼词,陶铸又评价他为"党外布尔什维克",以表彰李章达在中国革命中,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这在当时是非常尊敬的称呼和非常高的评价。
做一个圣人,那是特殊情形;做一个正直的人,那却是为人的正轨。
人类之所以充满希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似乎对美好事物,具有一种近于本能的识别能力---而且不可抗拒地被它所吸引。
有一个在东莞的朋友,每年定期去老人院服务,在她看来,这平常之极。我想,这也是一种吸引力。
□子吟
李章达:一个优秀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1953年12月11日,《南方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则讣告:李章达逝世。随后,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以及无数民主党派人士发来唁电。一连几日,《南方日报》都刊登了驻广州市各机关首长和各界代表前往吊唁李章达的消息。李章达,他不是共产党人,却一生为共产党的忠实朋友,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运动,被誉为"在中国共产党旗帜下前进的积极战士"与"优秀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李章达,字南溟,1890年出生于东莞县城县后街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不到10岁,父母双亡,靠叔父养活。自16岁考进广东黄埔陆军学校起,李章达展开了他的军旅生涯,更展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民主革命事业。青年时代李章达就追随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深植于他的心田。1911年,他加入同盟会并参加武昌起义,之后又相继参加广东讨袁运动,护法运动。
他深得孙中山的重用,被选派去苏俄考察,曾担任孙中山身边的警卫。在中山舰事件中,奋力帮助孙中山脱离险境。1926年,李章达奉国民政府之命出任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在任期间,李章达锐意整顿,使革命后方的广州治安状况大有改观。
蒋介石叛变革命前,李章达一直是国民党的效忠者,他深信孙中山推举的民主革命思想,也大力捍卫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但看到蒋介石叛变后,李章达意识到,国民党变了质,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被破坏,他曾郁郁不得志,曾逃避至香港,但为民主革命而奋斗的赤诚之心,让他给自己的人生道路作出了新的选择,他开始了反蒋、倒蒋的斗争。1933年,李章达联合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福州发表脱离国民党的宣言,成立独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闽变",李章达被推选为人民革命政府中央委员兼政治保卫局局长。可惜福建人民政府只生存了两个月,在蒋介石南京当局的军事镇压下垮台。
"福建事变"虽失败,但李章达仍继续进行不屈不挠的反蒋斗争,宁可辞掉公职,也不再加入国民党。1936年,他与陈汝棠等在香港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指导华南地区的救国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章达先后任"广东第四游击司令"和"第四战区军法执行监部"军法执行监。在这期间,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社会关系,支持和掩护中共广东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他的家多次成为地下党和民主人士的集合点,他家的端砚成为情报交换的"信箱"。1946年,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在香港成立,李章达被推选为主任委员,他和"南方民盟"成员们积极呼吁和平,为反对内战,实现和平建国作出最大的努力。随后,李章达又与李济深、何香凝能民主人士在香港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宣布脱离蒋介石的反动中央。
新中国成立后,李章达"以多年从事革命工作的显著劳绩和在人民中的卓著声望",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949年10月,广州解放。李章达当选为广东省政府副主席、广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后来他又被推选为广东省各界人民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1953年12月9日,李章达在广州与世长辞,享年63岁。
李章达与夫人尹女士共生育了五名子女,李诵仪是他们其中的一名女儿,她在广州出生,随之跟随父母到香港、韶关等地生活,毕业于岭南大学,曾在广东省科技研究情报所工作。今年80岁高龄的李诵仪女士精神矍铄,退休后,她还坚持到老人大学学习油画,在她家的厅堂中,还挂着她游历途中的写生画作。李诵仪女士一边翻看着已泛黄的旧照片,一边回忆了父亲李章达生前的生活小事。
一生耿直从不接受送礼
记者:您父亲对子女们的教育是怎样的?
李诵仪:父亲在家时间不多,一般比较严肃,言语不多,我们都挺怕父亲的,但父亲从没有给我们教条式的训话,他给我们的教育和影响,是我们从他的生活细节中,从他的为人处事中领悟到的。
记者:您父亲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事情?
李诵仪:父亲一生耿介,十分廉洁,绝不以权谋私,对贪赃枉法,贪污舞弊的行为深恶痛绝。记得母亲告诉过我们,1926年,父亲任广州公安局长时,有个同族的亲戚委托父亲给他的儿子介绍一份工作。父亲答应了。过了几天,那位族侄送来一张礼券,父亲见了十分生气,拒绝接受。第二天,他就把那个亲戚兄弟找来,说"你的儿子这么年轻就学会这么一套,将来做事一定不是一个廉洁的人,我考虑以后不能给他介绍工作"。当时广州市各戏院为笼络公安人员,每天演出必定预先赠送一定数目的戏票到公安局。有一次,公安局的职员送了几张戏票给我们,我们看戏回来,告诉父亲戏院经常赠票的事,他听后十分不高兴,更下令禁止各戏院赠票给公安局。父亲还经常告诫我们不要接受人家的送礼,说"有些人为了找饭吃,不得不东赊西借买东西向上司送礼,有些人送礼后不得不贪污来弥补,这样对国家、人民都有害"。
拒绝搬进分配的大屋
记者:曾听说,解放后省政府为李章达安排了新的住所,但他却不愿意搬去。为什么呢?
李诵仪:是的。当时省政府为了照顾父亲,在东山农林下路分配了一套别墅式,带花园的住房给我们一家,但几经动员,父亲都不愿搬去。当时,我们子女看到房子环境幽雅,设备完善,都怂恿父亲搬去住,但父亲则教育我们说:"中国刚解放,许多老百姓仍食不饱,穿不暖,我们不应当先想到自己。家里清淡的生活几十年也就这么过来的。而且刚解放,很多革命干部的住房都还没解决,我们不能搞特殊。"自此,我们谁也不敢再提搬房子的事情了。父亲的生活一向简单简朴,喜欢吃豆腐青菜,生活用具都很简单,所穿衣服总是补了又补。就连生病后,母亲给父亲炖鸡汤补身,父亲也责怪说"病后能吃饱饭便足。劳苦大众连饭也吃不饱,我哪能吃鸡吃鸭呢?"
父亲很关心群众的疾苦,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我们家回到香港,住在九龙长安街47号。记忆中,父亲除了喜欢栽花、吟诗作赋外,最爱到郊外散步。清晨,我总爱跟着父亲到附近牛池湾郊区漫步于大片稻田的阡陌间,并习惯在路旁腐竹寮坐下来,耐心地倾听群众诉说生活的疾苦。
家成为民主人士的秘密联系点
记者:您了解您父亲是如何与民主革命人士接触,相处的吗?
李诵仪:小时候不是太了解,只看见有很多比父亲年轻十几岁的青年人来家中拜访,找父亲谈话。而且他们一聊就是大半天,有时还谈到深夜。我很奇怪,问母亲。母亲总是回答那些都是父亲重要的朋友。后来我们才知道,那些来和父亲谈话的青年,或是地下党革命者或是民主人士。有一次,一位青年与父亲从大清晨一直谈到下午两点,午饭都凉了,那时三岁大的弟弟在楼下敲着饭碗,闹嚷着肚子饿,他们才下楼来吃饭。后来才知道,那位青年是解放初期的统战部长饶彰风。我们家也经常成为共产党人、民主人士的秘密联系点。
对志同道合,政见相同的人,父亲会显得特别热情大方,他和蒋光鼐、蔡廷锴等老朋友一起时,就谈笑风生,评古论今,还吟诗作赋;但对着政见目标不同的人,父亲就表现出一股倔强脾气。记得1942年,蒋介石派人请父亲到重庆去会见,说是商量抗战的事。他到重庆不到几天就回来了,说"我不相信蒋介石和我真正商量抗战的事,因此我没去见他就回来了"。
寻觅足音
广州越华路小东营5号:无意中买下的革命遗迹
现在的广州越华路小东营5号,是"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1911年,由同盟党领导的黄花岗武装起义就是在这里发起的。这里占地五百多平方米,三开间四进式,每进都有天井相隔,是典型的具有岭南民居特色的青砖大屋。原来这里曾是李章达在广州的住处,后来也是李章达把这屋子捐献出来作为纪念馆的。李章达先生的儿子李颂德曾经说过这段历史:1925年李章达先生正在国民政府任职,为广州市公安局局长。由于他没有个人住所,遂购买了地处小东营的革命旧址居住。据李氏后人的回忆,1933年政府公布这一重要革命旧址的时候,李章达正忙于策划福建"闽变事件",但仍然喜极而落泪。后来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广州时遭到很大的破坏,因无力修葺,只有任其倾颓破坏。1953年,李章达在广州去世。弥留之际,他殷殷告诫家人,要将房产捐于国家,以最大限度地保存珍贵的革命遗迹。1955年夏天,李章达先生的夫人尹女士及儿子李诵刚遵照李章达先生的遗愿,将房屋捐献给了国家。
1957年8月8日,广州市市长朱光发给李章达奖状一份。1958年,"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被辟为纪念馆。1962年,该旧址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直到今天,该纪念馆还继续对外免费开放,馆内陈列了很多关于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等资料,以及众多革命烈士的资料,成为广州一个重要的爱国教育基地。
本期嘉宾:叶文益
现任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副主任,对李章达的一生与事迹曾作深入地了解和采访。他评价说,李章达的突出贡献是他毕生是一位正直的民主主义者,是共产党最忠实的支持者和拥护者,不愧陶铸所评价他为"一个优秀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关键词:孙中山的警卫·脱险
李章达从青年时期就开始追随孙中山的民主主义革命,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忠实拥护者。他曾任孙中山警卫团的团长,在陈炯明发动的炮轰总统府事件中,助孙中山脱险。
记者:在炮轰总统府事件中,李章达如何助孙中山脱险的?
叶文益:1922年,孙中山返回广州,与夫人宋庆龄驻总统府观音山的粤秀楼,李章达当时任孙中山警卫团团长,率领警卫团负责安全保卫工作。陈炯明也于那个时期密令其心腹干将集结二万五千兵力,于深夜发难,妄图活捉或炸死孙中山,以实现其独霸广东,进军中原之目的。
1922年6月16日的凌晨,陈炯明发动手下叶举等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先生经过化装脱险,安全抵达黄埔登上永丰舰。李章达等则留守总统府,指挥警卫团卫士誓死保卫总统府,但由于敌众我寡,总统府被叛军攻陷,警卫官兵被打散,李章达等只好率领警卫团撤出总统府,辗转到达长堤海珠岛,乘电船登上永丰舰,与孙中山会合。此后,孙中山驻舰反击叛军期间,李章达都随侍孙中山左右。
关键词:倒蒋·福建事变
上世纪三十年代,曾有一个短暂脱离国民党的政权机构:福建人民政府,这史称"闽变"的福建事变,主要组织者之一就是本为国民党人士的李章达。
记者:这福建事变是如何发生和结束的?您是如何评价这场事变的?
叶文益:1933年,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在福建秘酝倒蒋。11月上旬,李章达受蒋光鼐等人邀请到福建,共商抗日反蒋大计。李章达还携带蒋光鼐、蔡廷锴的联名信到广州,与陈济棠、李宗仁洽谈两广抗日同盟问题,成为沟通粤、桂方面的使者。由于粤、桂、闽三省联盟有名无实,一部分人对完全脱离国民党南京政府有顾虑,而李章达却态度坚决,主张要尽快决断并且建议:立即脱离国民党,与蒋介石集团彻底决裂,重组革命政团,进行革命。他的建议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赞同,大家推举他起草脱离国民党的宣言,并由他领衔发出。21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在福州正式成立,李章达被推选为人民革命政府中央委员、国府秘书长兼政治保卫局局长。
闽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对福建人民政府进行了严厉的军事镇压。同时,粤、桂方面也背约投蒋。1934年1月,福建事变以失败而告终。李章达受到蒋介石的通缉,逃回香港。这事变对李章达来说,是他看清蒋介石阴谋后,退出国民党,走上反蒋斗争的重要开端。
关键词:"南总"·营救七君子
李章达筹建了"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这个民主组织对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的胜利都起了重要援助作用。
记者: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叶文益:在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后,日寇的魔爪伸向了华北。而福建事变后,李章达身处香港,并无公职,但眼看外寇入侵,李章达岂容旁观?"全国各界救国会"在上海成立后,1936年,李章达与何思敬、陈汝棠等在香港成立了"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简称"南总"或"华南救国会"),指导华南地区的救国运动。南总成立不久,国民党制造了"七君子事件",这使得举国上下纷起抗议。李章达以救国会华南区总部名义,强烈要求国民党当局释放被捕的爱国领袖及全体政治犯。但国民党一意孤行,不仅不放人,还要对"七君子"判刑定罪。就在法庭对"七君子"进行审判的前几天,李章达等人又以救国会华南区总部的名义,向全国各界发出长篇文电,号召全国同胞一致行动,鼎力营救。在全国人民强烈谴责之下,蒋介石不得不将沈钧儒等7人释放。
在过往的研究中,叶文益通过多方的采访,了解到很多关于李章达生前的往事。通过这些往事,我们可知道这位民主先驱的点点滴滴。
助共产党抗日救亡
在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期间,李章达利用自己的合法地位和社会关系,支持和掩护中共广东党组织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如1939年4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机关报《新华南》在韶关出版。中共为了掩敌人耳目,特邀了一些党外人士参加编委会,李章达就是其中一个。起初李章达并没有公开编委的名义,只是利用他特殊的身份,支持和掩护《新华南》的出版和发行工作。后来《新华南》编委会调整改组,李章达正式参加了编委会。在《新华南》对外公开的该刊编委会成员名单中,李章达的名字居首位。《新华南》虽是经登记注册的合法刊物,但经费支出却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这时李章达任《新华南》的编委成员和撰稿人,还把自己微薄的薪酬捐助在刊物的发行经费上。李章达在反共逆流不断加剧的环境中,不怕风险,敢于公开地与共产党站在一起,难能可贵。
宁愿辞职不入国民党
李章达还有一段故事在当时国民党左派和进步人士中被传为佳话。1939年9月,国民党战地党政委员会第四战区分会在韶关曲江成立,李章达被任命为委员。后来,蒋介石下令一切国民党军职人员必须入党编组,否则严惩不贷。可是李章达早在1933年"福建事变"时就已声明退出国民党,这一次要他重新加入国民党,他坚决不干。他找到自己的学生、时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向张发奎表示:如硬是强令重新填表加入国民党,自己宁愿辞去军职。张发奎耐心对李章达解释,说此举是蒋介石的旨意,任何人违背不得。最后,李章达以辞去第四战区军法执行监部中将军法执行总监一职了事。
家中端砚成情报信箱
李章达不满蒋介石的独裁专制,放弃国民党的高官厚禄,宁愿与共产党人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在蒋介石实行"清党"后,李章达不但和共产党保持密切联系,还尽最大努力去掩护共产党人和革命同志。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叶挺被缉捕。一天,叶挺巧妙地躲避了敌人的搜查,混进一艘英国轮船的大仓里面,转到香港,一上岸他就直奔李章达家中。李章达不怕受牵连,收留了这位敌人正在到处捉拿的共产党朋友,之后还慷慨解囊,给予资助,让叶挺安全转移外地。
内战爆发后,李章达还经常帮助中共党组织进行秘密联系,且以自己在广州光孝路祝寿巷44号的家作为中共地下党秘密联络,交换重要绝密情报的据点。当时地下党搞到一份国民党出动七个师的兵力准备围攻集结在惠阳、东莞、宝安三角地带的东江纵队主力的作战计划,要尽快送到地下党华南分局方方书记手中。这份情报就是通过李章达的巧妙安排,请方方到自己家里交出的。此后,李章达家中书桌上的大端砚就成了交换绝密情报的"信箱",有什么情报、文件都叠好放在紫檀木架上,用端砚压住,并约定每逢单日,地下党员黄秋耘上午来,华南分局下午取走情报。地下党也经常在章达家里开会,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纰漏。
感谢东莞政协文史委员会及杨宝霖老师对本文提供宝贵意见
12-13版采写/整理:本报记者梁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