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深情忆恩师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多年前求学的场景尚历历在目,深铭肺腑。李硕豪教授是我硕士期间的导师,其为人谦和、温恭直谅,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爱戴。饮水思其源,学成念吾师,作为我学术启蒙的引路人,恩师的处世之道与治学品格,对我今后的人生道路裨益良多。我想爱国者、爱教者、爱生者三词正是对李老师一生勤勉工作、献身教育的真实写照。
少时求学 尺璧寸阴
李老师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甘肃秦安的小山村,是当时村中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完成本科学业后,李老师在1994年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师从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朱九思先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出于对先生的敬仰之情,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李老师格外珍惜求学时代的读书时光,遍览中外高等教育的相关书籍。在其后来讲授的高等教育学课程中,引用国内外知名学者的论点、论著不下百余种,由此可见一斑。除去专业知识的学习,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炙热相融,常怀民族忧患意识可能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殊印记,已经流淌在他们的灵魂与血液之中。无疑,李老师便是这样一位深情的爱国者,多年来保持着几乎每天有翻阅各种国内外新闻的习惯,就连其微信号也取名为“南中国海”。不言自明,这是一位知识分子坚定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最强声音。闲暇之余,李老师还经常发表一些爱国的时评,在去年其撰写的“美国是中国精英教育收割机”一文中就指出“中美教育交流过程中,美国从中国精英教育中收割了巨额财富和智慧大脑,获取了无法用金钱计量的巨大利益”,拳拳爱国之心溢于言表。诉诸笔端,难掩于岁月,李老师在生活极其困难的岁月中,已淬炼成一位优秀的爱国高等教育研究者。
扎根西北 深稽博考
李老师扎根西北奋斗三十余载,为西北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奉献着毕生青春。追溯李老师工作的三十年足迹,贯穿于甘肃西东长达五百公里的河西走廊之中。在其本科阶段的学习后,李老师来到河西学院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岗位工作,历任河西学院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教育系副主任,河西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务处副处长兼教务总支书记、教务处处长兼教务总支书记、兼河西学院迎评促建办公室副主任。在张掖工作长达十八余年的时间里,河西学院顺利实现由专升本的历史性突破,成为兰州至乌鲁木齐近两千公里范围内唯一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除完成本职工作,李老师还顺利完成硕博阶段的专业学习。此后,短暂在兰州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工作之后,2007年李老师作为兰州大学萃英计划引进人才,进入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工作,历任任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兰州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并兼任《高等理科教育》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作为一名中层管理者,李老师在担任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期间,大力加强教育学科建设,为兰州大学教育学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为高等教育学专业成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厥功至伟。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偏居一隅的西北大地,李老师为持续推动教育学科发展,采用专兼结合的思路,除积极引进优秀的博士师资来校任教,还邀请国内最知名的一批学者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使得兰州大学高等教育学学科在国际、国内获得了广泛的影响力与赞誉度。同时,长期实践中,李老师也成长为一名学术造诣深厚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并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和社科成果奖。扎根西北,焚膏继晷,李老师为兰州大学的教育学科建设殚精竭虑,奉献着自己的智慧一生。
春风化雨 满城桃李
李老师对学生满怀热忱,关爱有加,已培养出包括教育在内各行各业的数十名优秀学生。出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热爱,李老师总是循循善诱,鼓励对学术抱有热情的学生继续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攻读博士研究生,并积极为学生联系校外导师,目前已经有多名学生进入到北大、清华、华科、厦大、浙大等知名学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老师始终将孜孜不倦的耐心和热情化作殷殷教诲,鼓舞我们在各自的行业领域中奋力前行,勇敢追梦。李老师是我们学术路上的指导教师,更是我们人生路上的真挚好友。在我硕士就读期间,印象中李老师对学生总是和蔼可亲,从未斥责学生,对学生的需求更是能有求必应;博士就读之后,李老师或通过远程打电话的方式关心我的学习生活,或出差路过北京的时候请我吃饭畅谈。感怀之心,无以言表,正是这各种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才最体现一位师者、一位长者对学生生活真挚的关爱,对学生未来深切的期许。斯人已逝,音容宛在,恩师的桃李之教、训格之言至今仍言犹在耳。恩师低调务实的工作精神、严谨自律的学术品格,将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为一生所钟爱的教育事业继续奋斗终身。
胡德鑫
辛酉日于北洋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