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力爷爷的艰苦奋战精神!实干精神,无私精神,奉献精神!
|
|||
伍晋南(1909-1999),广东省兴宁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寻邬县参加红军,后在独立三师当青年科长;1933年,在红三军团师政治部任组织科长;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红二十八军担任政治部主任;1938年至1940年任挺进军政治部主任,并参加了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当选为党的“七大”代表,后跟随三五九旅南下,后转战东北,在吉林军区当政治部主任,任吉北地委书记和安东地委第四书记,负责土改工作;1949年,随军南下广东,历任韶关北江地委第一书记、粤中区党委书记等职;1954年秋,调任广西省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1999年3月因病逝世,享年90岁。 1949年10月,随着急风骤雨的枪声,国民党军队落荒而逃,解放军大队人马开进了粤北山城,从此,五星红旗飘扬在韶关的上空。 这时,奉命随军南下的伍晋南被任命为北江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一场新的战斗又摆在这位老红军面前…… 建国初期,粤北地区的国民党残余和地主武装相互勾结,悍然发动武装叛乱,杀害区干部及群众中的骨干分子,控制基层组织,抢劫粮食财物。在这节骨眼上,随军南下干部和当地坚持游击战争的北一支、北二支、连江支队等地方武装部队,在北江地委的统一领导下,迅速组建起地委、专署和各县、区党政机关;开辟建设解放区,开始清匪反霸斗争,并依靠驻韶野战军第48军和北江军分区的武装力量,向甚嚣尘上的各股土匪开展猛烈的打击,进行减租退押,改善贫雇农的生活。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军和人民政府就消灭了大批土匪武装,控制了新解放区的局面,建立了地、县、区三级党委和政权。这时,伍晋南才稍稍松了一口气。 在长征中险丢性命 1909年冬天,伍晋南生于粤东兴宁县郊外一个农民家庭,原名伍晋兰,字畹香,乡亲们都叫他“兰牯”,参加革命后,他将名字改为“伍晋南”。 14岁时,伍晋南就读于区高小,16岁就读于兴宁县立中学。1926年,他参加共青团,并成为了学生运动的骨干。1927年兴城“九三暴动”后,伍晋南跟随暴动队伍上山打游击。 1931年,伍晋南在赣南红军独立三师任政治部青年科长。他先后担任红三军团第五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十三团政治处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破坏部部长,并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过程中,伍晋南和广大红军战士一样,在严寒饥饿、缺医少药、沼泽陷洼、高原缺氧的情况下,奋然前行,途中屡屡遇险。在一次战斗中,一颗子弹擦着他的头皮飞过,帽子也打掉了,额头一缕头发被烧焦了,伍晋南事后自嘲道,幸亏个子矮,不然,我这条小命就报销了…… 看着刘志丹战死沙场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了陕甘宁边区,由陕北红军组成了红二十八军,刘志丹为军长、宋任穷为政治委员、伍晋南为政治部主任。1936年2月,红二十八军奉中央命令,由吴堡北上向神木、府谷进发,打通陕北苏区与神府苏区的道路。 4月14日,红二十八军围攻三交镇,军长刘志丹冒着枪林弹雨亲临前沿阵地观察敌情,被敌人子弹击中胸部,不幸牺牲,时年33岁。 宋任穷得知刘志丹牺牲的消息后,从指挥部赶到前沿阵地。伍晋南立即派侦察科长筹备船只,派民运科长购买木板制作了一副简易棺材,将刘志丹的遗体装殓入棺。当夜,运载遗体的渡船悄悄划过黄河,运往党中央所在地瓦窑堡。在咆哮的黄河边,红二十八军的官兵们齐齐向天打枪,挥泪扶棺,向敬爱的刘志丹军长遗体告别…… 毛泽东派他回广东 1945年6月,刚刚参加过中共“七大”的八路军留守兵团政治部副主任的伍晋南奉命匆匆赶往延安枣园。 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亲自与他谈话,交待任务。毛泽东说:“我们想叫你到广东东江纵队工作,你有什么意见?”伍晋南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6月中旬,由文年生、张启龙、伍晋南等人率领的八路军南下干部约二百多人从延安出发,经太岳革命根据地直驱南下。当队伍接近陇海铁路时,部队接到中央命令:日本宣布投降,命令部队停止南下,立即转赴东北,加入东北野战军序列。于是,张启龙率二三十人组成先遣队骑马先行,伍晋南带广东干部徒步紧跟,日夜兼程向东北开进。因嫌速度太慢,部队只好买了一批自行车骑行前进,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跋涉来到了沈阳。 在东北,伍晋南率领部队清剿土匪,参加土地改革,并和国民党军队开展了正面交锋。一年以后,伍晋南转到地方工作。1949年,他随军南下,回到阔别了几十年的广东老家,就任韶关北江地委第一书记。 创办“北江公学” 1950年,韶关百乱待治、百废待兴。为了尽快培养一批管理干部,做好城市管理接管工作,北江地委根据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粤赣湘边区党委“培养革命干部,接管城市政权”的指示精神,由中共北江地委创办了一所革命干部学校,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北江公学”,伍晋南兼任北江公学校长。他对办学非常重视,亲自为学员们作报告,经常过问和关心公学,并为公学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当勤务员。”。 “北江公学”在地委的领导下,按照党的干部政策,严格挑选和培养人才。在一年时间里,共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培养了一千多名干部,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成为各级党政机关的领导和各条战线的骨干。 1950年冬季,粤北地区开始集中来自中南局、广东省政府派来的机关干部、南方大学、“北江公学”学员以及地委、各县机关干部2000多人的土改工作队,首先在曲江、英德两个县开展土地改革。 重大局讲团结令人起敬 在粤北土改工作中,伍晋南认真正确执行中央关于依靠贫雇农、巩固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孤立打击地主阶级当权派、保护城市工商业和团结华侨的政策。他强调坚决依靠贫雇农,放手发动群众,打击恶霸地主。 土改使粤北300多万贫雇中农分到了土地和耕牛,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在粤北大多数乡村中建立了贫雇农占优势的政权,发展了党组织,在土改工作队中发展了大批党团员骨干。 提起粤北建国初期的土改,伍晋南在《随军南下到韶关》的一诗中写道: 解放南疆一挥间,随军南下到韶关。清匪反霸分田地,任务艰辛莫等闲。本地外来相结合,同舟共济乐团圆。贫雇中农齐奋起,铲除封建挖穷根。欢呼土改完成日,转向农田生产关。 与伍晋南在粤北工作过的老同志谈及伍晋南在粤北土改中的作用时,不禁对伍老重大局、讲团结的风范肃然起敬。 当时,中共中央华南分局根据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为了加快广东土改进程,以适应抗美援朝、防止国民党反动派反攻大陆的形势,提出要依靠大军和南下干部、团结本地干部共同搞好土改运动。伍晋南认真贯彻中央的指示,在土改中,着重进行“查立场、查思想、查作风”,以教育为主,团结了绝大多数人。 曾在粤北工作的老领导张根生、李学先、何俊才、周明、李祥麟在一篇纪念伍老的文章中写道:“1951年初夏建立粤北区党委时,伍晋南坚决执行中央提出的依靠南下大军这个重要战略决策。因此,在粤北地区外来的、本地的和军队的干部在团结方面搞得比较好,各县较早实现了干部地方化。区党委认真执行民工集中制,党政军民相互尊重、支持、谅解,大家心情舒畅,团结一致搞土改,共同奋斗抓建设。” (本文参考了由韶关市档案馆提供的相关资料,特此鸣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