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纯伯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347266183
本馆由[ jackson ]创建于2010年11月14日

为了中国自动控制事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0-11-14 08:22:24      发布人: jackson
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著名自动控制学家冯纯伯,半个多世纪以来,为祖国的自动控制事业辛勤耕耘,治学不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冯纯伯,原名冯辰北,1928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46年,冯纯伯分别被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最后他进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学习,1950年毕业后响应国家发展工业的号召,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53年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并留校任教,担任电机系输电教研室副主任。1955年秋,冯纯伯被选派到苏联著名大学——列宁格勒工业大学研究院深造,仅用两年半时间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PH.D)学位。学成回国后,他先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工业大学、原六机部第七研究院第24研究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979年6月,他转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任教至今,先后任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自动化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动化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冯纯伯最初从事的是电力系统稳定及控制的研究,而立之年即成为科技领域的一颗新星。早在1958年,当时我国提出要建设长江三峡水电枢纽,留苏刚回国的冯纯伯积极参与到这一工作中去,并负责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其中包括用模拟同步电机等组成的动态模型和交直流混合的电力系统专用模拟计算机,这些在当时都是国内首创。1959年,他在哈工大学报上发表了“计算机励磁调节器”,提出一种可根据同步发电机运行情况自动调节调节器参数的方案,当时也属国内首创。

  1960年,苏联撤走援华的大批专家,许多建设项目被迫停顿。冯纯伯作为尖端项目科技人员,被派往太原的一家军工厂协助试制苏式导弹。1962年,他转入哈工大自动控制专业,参与了多项国防科研项目,为创建第一批军用自控专业作出贡献,并担任教研室主任。1975年,他进入原六机部第七研究院第24研究所工作,从一般的技术人员做起,直至担任室主任和副总工程师。在此期间,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他提出了用电子稳定平台代替舰载三坐标雷达“381-甲”的机械稳定平台的方案,使雷达重量减轻三分之一,1978年他因此获得江苏省科学大会奖。

  冯纯伯在自动控制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的成就是在东南大学实现的。在以著名自动控制学家、中科院院士钱钟韩为首的老一辈学者领导下,东南大学自动控制系已成为全国实力较强的系科之一。198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东南大学建立了自动化研究所,钱钟韩任所长,冯纯伯任副所长,协助钱钟韩主持工作,1989年起他开始任自动化所所长。在学术研究方向,1986年,他的“系统建模方法及自适应控制系统研究”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991年,由他担任第一作者的全国统编研究生教材《自适应控制》获得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他主编的《自动化技术》被评为1993年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1994年获得中宣部授奖表彰。1994年11月,冯纯伯获得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1995年11月,他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年来,冯纯伯院士特别关注将无源性(系统的输入输出特性分析)方法应用于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分析和鲁棒控制。这一研究以无法源性分析为工具,探索系统稳定性的逆向问题,提出了一种分析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新方法。他和他的学生通过引入逻辑切换,使系统具有智能和鲁棒性,在非线性系统鲁棒控制设计方法方面取得了若干成果,引起国内外同行广泛关注。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