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瑞林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000003477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2月07日

鲁瑞林 挥师解放大西南

发布时间:2010-02-07 09:48:34      发布人: 孝行天下

    鲁瑞林(1911-1999),临夏人。1931年11月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走上革命道路。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共云南省委书记、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99年7月于广州逝世,享年88岁。

    “鲁瑞林同志在20年的战斗生涯中,舍生忘死,英勇作战,历经艰难困苦,先后参加战役战斗数百次,多次负伤,战功卓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特别可贵的是,他在年迈体弱的情况下,抱病投入到收集党史、军史资料的工作中,先后撰写了《从马夫到将军》和《西南三十年》两部长篇革命回忆录,为下一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共产党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高尚品德。”这是鲁瑞林将军逝世后,广州军区寄给亲属的“鲁瑞林同志生平”中写的一段话。7月25日,记者在榆中县马坡村鲁瑞林的侄孙鲁旭明家中,见到了这份珍贵的资料。

    宁都起义后参加红军

    1911年10月13日,鲁瑞林出生于临夏城南鲁家沟村一户贫苦农民家里。在四兄弟中排行老三。临夏是一个回汉杂居的地方,当时由于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1927年临夏的回族群众揭竿而起。为了躲避战乱,全家逃到了兰州市榆中县马坡村落户。战乱结束后,老大和老二返回临夏,鲁瑞林和弟弟以及母亲留在了马坡村。

    在他们家的老院子里,将军幼年时的伙伴魏大爷向我们讲述了当时的情况。已是80岁高龄的老大爷回忆说,鲁瑞林当时给地主家放羊,没有工钱,只管饭。早上吃一顿,中午带个馍,晚上到地主家吃完饭回自己家睡觉。后来的一天,鲁瑞林出去放羊就再也没有回来,只听说是被国民党抓去当兵了,之后杳无音信。

    据史料记载,当时抓鲁瑞林的部队隶属于孙连仲部下,后来改编为冯玉祥的西北军。1930年,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倒蒋,孙连仲部奉命开往中原参战。冯军失败后,孙部被蒋介石改编为二十六路军,辗转调往江西“围剿”红军。二十六军官兵多为北方人,志在抗日,不愿内战。1931年11月,在前线的二十六路军总部和所属的两个师六个旅,共约1.7万多人,由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等率领发动了宁都起义,编入中国工农红军。

    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宁都起义时,鲁瑞林还是二十六军的一个马夫。在连队改编时,被选为士兵委员会主任。他以西北汉子的朴实,表现出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原来的连长是个思想反动的军官,一天,连长和几个排长、班长在楼上密谋,企图将新来的指导员打死,把部队拉走。当时正在楼下休息的鲁瑞林听到此事,立刻报告了指导员。由于事先防范,使得兵变未能得逞,红军免于损失。之后,他参加了赣州、漳州、水口等战役及中共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鲁瑞林所在的红五军团一直担任后卫,他带领战士们经常与数倍于己的敌人生死搏斗。1934年12月12日,他们掩护主力部队安全通过湘江,赤水之战中,他们阻击了敌人的进攻。部队在遵义整编之后,鲁瑞林任第五军团教导队队长、营长。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后,鲁瑞林随红三十一军参加了西征。

    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组织股长、三八六旅政治部组织科长等职,先后参加过娘子村、神头岭、响党铺等战斗。1940年起任太行军区第五分区副司令员、政委,第三分区司令员等职,参加了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太行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十三纵队副司令员,第六十一军副军长,第六十二军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了上党、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1948年晋中战役中,鲁瑞林率部展开大规模运动战,多次诱敌深入,分割围歼,大量杀伤敌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与兄弟部队一道,消灭了国民党阎锡山第七集团军总部、5个军部、8个整师、2个纵队和4个保安团,共7万余人。晋中战役大捷后,他又率部参加了太原战役,与阎锡山驻守太原的12万余蒋匪军展开了大决战,直取敌警备司令部、太原绥靖公署。

    “在历次战斗中,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率部冲锋陷阵,并不断总结作战经验,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总能以少胜多,表现出高超的军事指挥和组织领导才能,为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挥师入川解放大西南

    1949年8月25日,在临夏东教场召开的5000多人庆祝临夏解放的大会上,鲁瑞林被任命为临夏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及临夏公署专员。在接受任命的当天,他即抽调干部组成工作队,分赴辖区各县宣传党的政策,筹建新生的地方政权。

    1949年12月,鲁瑞林率领六十二军从岷县出发,直插陇南地区,随即挥师入川,奉命进驻成都,担负接管和警备城市任务。之后,又挺进西康,负责组建西康军区和西康人民政府。为彻底消灭西南地区的残匪,巩固和发展红色新生政权,稳定边疆局势,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加强军政军民和民族团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西南和昆明军区工作期间,经常深入边防和少数民族村寨,现场办公,严格管理。

    1952年,鲁瑞林进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任西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参谋长,昆明军区、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77年———1980年任广州军区顾问。

    1960年救济了全村人

    今年45岁的鲁旭明是鲁瑞林的侄孙,家就在榆中县马坡村。在他的家里,还保存着一些将军的老照片。据鲁旭明和村里的老人回忆,将军共回来过3次,每次来都有警卫和医生随从,在家里最多待一个小时,叙叙旧,吃个烤洋芋。村里的魏大爷告诉记者,1960年正是挨饿的时候,村里第一次来了两辆吉普车,人们都稀奇的不得了。后来才知道是鲁瑞林回来了,而且已经当上了将军。魏大爷回忆说,鲁瑞林回来时,他的母亲已经双目失明,只能用手抚摸着这个30年杳无音信的儿子,涕泪纵横。看到家里人和村民食不果腹,鲁瑞林安排送来了一些麦子,救济了不少村民,让这个村子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1980年,鲁瑞林第二次回乡,还找来小时候的伙伴聊了一会儿。村里人回忆说,将军高高瘦瘦的,和村民、家人说说笑笑,没有一点官架子。1994年,他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回马坡村,说就想吃老家的烤洋芋、苦渠菜,还有长面。1999年,将军病逝于广州,由于种种原因,侄孙鲁旭明未能到广州见三爷爷最后一面。提起这件事,这个朴实的农家汉子感觉很遗憾。

    “鲁瑞林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党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党员,我军失去了一位优秀指挥员。”这是“鲁瑞林同志生平”的结尾,也借作本文的结尾。

    晚报记者刘蔚霞

    [稿源:兰州晚报]

    [编辑:王守超]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