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射斗的老师王大珩院士
王大珩院士出生于1915年2月,原籍江苏苏州。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雨发展局高级顾问、研究员,应用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2年拷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人。
1938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生,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攻读技术光学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41~1942年再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技术系研究进修,之后,再英国昌司玻璃公司研究试验部工作5年,任物理师,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开发工作。留英期间,发表论文5篇,获两项光学玻璃专利,创研新型V棱镜折光仪,现已成为测量光学材料光性的经典仪器。
1948年12月~1949年2月,由上海至大连大学参加革命工作;
1949年3月~1951年,任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主任;
1952~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副主任;
1953~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
1956~1960年,任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研究所所长;
1960~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
1981~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1983~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
先后兼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1959~1965年),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1978~1980年),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1980~1983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1983~1987年),中国科协副主席(1986~1991年),北京市科协主席(1986~1992年),中国光学学会第一、二、三届理事长(1979~1991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理事长(1979~1992年),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第二届理事长(1979~1992年),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1993~1999年),吉林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77~1983年),第三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1987年),第三届(1959~1964年)、第七届(1988~1993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学术贡献:
王大珩先生是我国光学与仪器仪表事业开拓奠基人之一。最先是在物质条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建了大连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建立实验室。
1952年起创建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紧密机械研究所(1952~1956年称仪器馆,现称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任所长31年,使该所成为我国从事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研究所开发的基地与培养人才的摇篮,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科技骨干,其中成为院士的有10余人。
20世纪50年代,简历应用光学的学科基础,领导研制出系列光学玻璃及电子显微镜等精密光学仪器。简历起成套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完善了该所从事光学工程的设计及工艺基础,并开始从仿制走山自行设计制造的道路。
20世纪60年代领导并参与建立国防光学工程学科基础,包括空间光学、激光技术、光学计量、空间遥感技术等。研制出靶场及测量船上用光学设备、空间环境太阳模拟器、核爆火球发光动态观测高速摄影机、空间侦察设备等,60年代初研制成精密跟踪电影经纬仪,开创了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大型精密光测设备的先河。此处还独立解决了测量船(远洋)平稳跟踪定位标定矫正抗干扰变形补偿修正系统难题。
王大珩先生为我国的计量测试事业做出重要贡献。1956年国务院组织编制12年科技远景规划,他任仪器仪表核计量技术项目组长,使计量和仪器仪表科研项目的主要编写人,之后知道广度、温度、长度、电学等计量初期基础研究,为计量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被聘为国家计量局顾问。
20世纪70年代初,在彩电攻关中,解决了彩色复现问题,1973年撰写专著《彩色电视机中的色度学问题》,并培养了彩电专业人员。1977年代表中国参加米制公约组织,曾被选任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1979~1992年)。
1988~1995年倡导成立国家颜色标准委员会,领导主持“中国颜色体系研究”课题(基金委、科委、中科院、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支持),取得重要成果,编制出“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及国家级颜色样册,并为国旗制订了法定颜色标准等,已推广使用。
1965年参加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的方案探讨。1975年主持我国第一个遥感科学规划,之后又组织指导长春地区综合遥感试验。
在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期间,倡导并组织学部委员(院士)主动开展科技咨询,卓有成效,并已形成制度。
1986年和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三院士联名向中央提出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被采纳形成国家“863计划”,影响深远。
1989年和王淦昌院士等共同向国家提出开展我国激光核聚变研究的建议。
1996年联名建议并协调促成设立了单原子分子测控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设在清华大学)。
荣誉与奖励:
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名列首位;199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首届科技成就奖;1999年获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0年获首都首届精神文明建设奖;2001年获“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