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2017级研究生黄静怡
中国传媒大学5月10官方微博发文,对于学校2017级研究生黄静怡在家不幸坠楼表示悼念和慰问。对于家属提出的一些问题,将进一步了解、核实、回应。
据称,家属质疑孩子跳楼与其导师不同意送审研究生毕业论文,从而导致黄静怡精神崩溃自杀身亡。
近几年,关于研究生因为学习、毕业论问题等压力问题而自杀的事件已经有多例。
2019年12月25日,南京邮电大学大伟纵火身亡,事发当天被导师张某痛斥、人格侮辱……
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陈泽民跳楼自杀,留下万字文章《狗血的研究生生涯》,疑因导师过分压榨威胁……
2015年中南大学研究生姜东身因论文答辩没有通过,跳楼自杀,遗书称刻意为难论文、导师私拿科研经费,据调查公布,导师并未有以上违规,对每一届学生要求严格,每一届都有不合格、不通过学生……
……
这一系列事件都因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矛盾而引起的压力,而引起学生走上不归路。这些压力有些是客观原因,读研本来就不容易,要毕业更是压力重重;也可能有双方主观原因,可能存在导师故意刁难、压迫等现象,也可能存在学生个人心理素质差、情绪偏激等……
网传中传黄静怡坠亡前曾经给导师发过一份公开信,这封信其实可以说明一些问题:
文中提到了老师“一直很辛苦批改论文”,一直想和导师在论文上“达成一致的共识”,“于是,就有好多基本的做人的道理都被我忽略了,”“一直都在以自己的角度去跟老师沟通,却没有考虑过您的想法,伤了您的心”……这份信后面一直在谈“自己忽视了很多人际相处的事情”,说自己“固执”、“沟通有问题”等。
这封信在开头讲了是导师和“妈妈”聊完后,妈妈又和她聊了很多,然后有了上面的信。可见写这份信也并不是完全出于自愿,而是在“导师、家长”的双重压力下写的。但中多次提到的关于自己的“固执”、“沟通问题”也极有可能是存在的。
所以,基本的事件推测如下:
第一、师生不和是肯定的,需要家长介入和导师沟通,然后又让学生写道歉信。师生不和的原因是“沟通问题”,双方从开题到论文修改、送审都有矛盾。
第二、女研究生从小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一直挺顺利的,而读研的压力非常大,尤其考验独立能力,因为要独立思考、创新、尤其是论文开题、撰写、修改,是个非常“磨人”的过程,这和以前的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完全不同。女研究生缺乏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
第三、导师可能不够关心学生,可能有些心胸狭隘,可能有些过于严苛,总之,在沟通中与学生发生矛盾,致使造成学生严重心理压力,抑郁自杀。
不论遇到什么问题,也可以通过沟通、努力解决,若不行,可以通过法律来解决,大不了直接休学、退学,但“自杀”算怎么回事?
当然,如果高校教育过程中,教师存在违规、违法欺凌学生事件,应该严肃查处!
所以,这一系列事件,给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一记重锤!还望能够引起重视!
一方面,严格审查导师的师德作风。
尤其在带研究生过程中,有没有对研究生威胁压迫、言语侮辱等,有没有让研究生从事廉价劳动,从事与学习和本职科研无关的大量劳动。另外,请开通研究生投诉渠道,让研究生有更多的权利。
另一方面,加强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
作为导师,更要懂得给研究生心理疏导和方法传授。毕竟,读研和大学时期差别巨大,因为你已经成了一个“研究”生,你需要从未有过的“创新研究”才能毕业,一个缺乏独立合作人格的孩子,是很难“创新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