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王志兄弟-----来自新浪博客李梓新闻工作室
腊月二十八,我的好兄弟王志,驾车回江西老家过年。这个决定其实从开始就是个错误。石家庄市距江西波阳县1500公里,自驾走高速需要十几个小时,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晚报领导和同事劝他坐火车或乘飞机走,不要自己开车回家。可他说,弟弟、妹妹都会开车,路上三个人可以轮换着驾驶。于是,他兴致勃勃地驾驶妹妹的汽车,开往青银高速。跟他一起同行的还有35岁的妹妹、28岁的弟弟、10岁的外甥。妹妹王金芳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弟弟王静坐在后面一直听着耳麦……或许不熟悉回家的路,对前方的出道口准备不足,当汽车行至邢台南宫路段,王志决定驶离高速路的时候,汽车已经开到下道口,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无疑要错过下高速的最佳时机。于是,他边踩刹车边打方向盘,因车速过快,车身失衡,尾部撞到路边的反光隔离墩,后又冲向前方的护栏,起火了……王志的腿部被紧紧夹住,可他意识还清醒,在这生死关头,他拼命把妹妹推下车,自己却葬身火海,献出年轻的宝贵生命。与他同时遇难的还有大弟弟和年仅10岁的小外甥。妹妹只是头部受了一点伤,很快出院。她说:“是我哥哥舍生忘死地把我从汽车上推下来,我才死里逃生啊!我一定好好地活下去,报答哥哥的救命之恩!”
人们在悲痛惋惜之余,总在千万遍地假设:如果他回家前能做好充分思想准备,选择别的交通方式;如果熟悉回家的高速路,提前做好下高速路的准备;如果车速不是太快,谨慎慢行;如果不是突然急速转弯,这一悲剧将不会发生。然而,斯人已去,抱怨已经无济于事,只是希望活着的人吸取教训。我想这也是王志在天之灵最想说的话吧!
王志,1973年11月生于江西省鄱阳湖畔,39岁,属牛。他待人真诚和善,重情重义,多才多艺,爱好广泛,既有知识分子特有的那种书卷气,又有几分喜欢唱歌跳舞的浪漫,乒乓球、台球打得都不错,颇受同事和朋友们的欢迎。
我跟他相识,应追溯到1995年。
那年,他从南开大学毕业后,来到《石家庄经济日报》工作。因他学的是编辑学,年轻聪颖,熟悉新闻业务快,深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先是就职于总编室,后到市场部当记者。那个时候,作为市场部主任的我,也非常器重这个年轻有为的高材生,一些重要报道都交给他去做。他很听话,积极配合工作,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圆满完成采写任务,成为我们市场部骨干。
在我的印象里,王志在工作上很投入。1999年1月,我和他一同来到《燕赵晚报》工作,他在机动记者部,我在社会新闻部。后来,领导把我和他,还有张清华,一同调到总编室,组建特别报道小组,人称“三剑客”,专门做舆论监督。一次,他到晋州暗访一个有色情服务的发廊,小姐把他带到一个小屋,引诱他“上钩”,他很理性地择机跑出理发店。相关报道见报后,那家理发店被取缔。
他生活态度很乐观。王志弟兄姊妹5个,作为长子,他始终是家里的太阳,用责任和温暖呵护着每一个家庭成员。这些年,他父母、兄弟姐妹陆续投奔他来,生活压力很大,工作上也难免遇到一些挫折,可他不会轻易把这种负面情绪带给朋友,而总是抱以阳光乐观的姿态。他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知足常乐”;最喜欢唱的一首歌是《爱拼才会赢》;最快乐的生活方式是跟朋友们喝着小酒侃大山;最擅长的健身项目是打乒乓球。
他为人善良随和,机智幽默。想当年,我到驾驶员考试中心考驾照,他一次次驾车接送我;我遇到不开心的事,他总能在只言片语间化解。
我们两家最后一次聚会是在今年元旦前。他们小两口约我在谈固南大街秀莲小镇吃饭,那天我们畅谈了两个小时,临别时,他摇下汽车玻璃窗跟我们挥手再见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很多人都说同事不可做朋友,可我们在一起无话不谈,从不担心会被出卖。细想起来,其实我们很早就是非常好的朋友了,他和家人有何困难,也很不客气地找我帮忙。十六七年的交情,铸就了一幕幕难忘岁月,挥之不去。
其实,他跟身边的任何人都能愉快相处。我们报社有位编辑名叫陈喜娥,像个大姐姐一样关心他。他灵机一动,赞美道:“天上有嫦娥,地下有喜娥!”逗得陈编辑捧腹。
如今,这位可敬可爱的小兄弟走了,怀揣着很多梦想和遗憾。下葬那天,我们六位平素跟他关系不错的同事,等送行的人群远去,再次返回他的墓前,嚎啕大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