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吴云清出生于1898年12月13日
为此,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向陕西省宗教事务处发函,叫了解吴云清的情况,以便做出吴是否可参加会议的决定。
延安市委于10月间派出调查组对吴云清的年龄进行了调查。他们走访了吴云清的家乡和他居住过的地方,从他的亲属、乡亲、同事和当地政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旁证材料。现将其中主要的列述如下:
一、调查组根据吴云清提供的“老家在河南省荥阳县(原名汜水县)高山公社余顶大队”,“村子座落在半山坡上,站在村子的最高处,可以看见黄河”等情况,去到他的家乡,一看,地形、村庄位置与吴云清说的相同。吴云清还告诉调查组的同志,“过去家里有父母亲和两个姐姐。父亲叫吴七牛(并用柴棍在地上划出了‘七牛’两个字)”,我的小名叫盈巨(家乡群众都叫他银聚)”。据当地老乡们说,“村里有过吴七牛这个人,早已死去;要是活到现在,大约110岁——120岁之间。吴七牛的儿子银聚出门几十年,现在活着的话,也是七八十岁左右。”一些老年人回忆,银聚的大姐是1979年死去,死时83岁;二姐早在三十多年前死去。两个姐夫也都死去了,留下四个外甥。大外甥叫乔高仓,63岁,他证实说:“我大舅叫吴银聚,我外祖父叫吴七牛。我大舅比我大十多岁。”银聚的外甥女秦梅、外甥秦应证实说:“我母亲是33年前去世的(1947年),活到今年应该是77岁到79岁。大舅叫吴银聚,几十年前出走了。”调查组的同志拿出吴云清的照片,他们看着照片说,从胡子、脸型、颧骨、眼皮等看,很象他们的外爷和他们的母亲。
二、查组从横山县公安局档案中查到,吴云清1942年到横山县泗元沟寺院居住。其中有一份1959年的材料中写着:吴云清年龄61岁。据此推算,到1980年,他应是82岁。
三、调查组的同志从青化砭公社1964年全国人口第二次普查登记表上查到,吴云清出生于1898年12月13日,年龄66岁。推算到1980年,也是82岁。
从以上调查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吴云清(又名吴银聚)的年龄肯定不会是142岁。
那么,这个失实的报道是怎样搞出来的呢?
吴云清在青化砭公社生活多年。他的样子和生活习惯等方面都颇有些特异之处。他的胡须长而白,行动刚健有力;惯吃素食,不思烟酒,保持着道士、和尚的习俗;住的窑洞陈设不同于常人,多年来一直睡在悬架在窑洞里的棚板上,窑洞里有时点着蜡烛,墙壁上写着“佛光普照”四个大字。因为他是这样一个人,近几年来,人们对他的议论、传说渐渐多起来了,有人不免问到他的年龄。1978年秋天,有几个人怀着好奇心问他多大年龄,他说:“七十多了。”又问他哪一年生的?他又说:“生于道光末年(即1850年)。”人们惊讶了,1850年到1978年应该是129岁!从此,吴云清这个高龄老人的事情就传开了。陕西日报1978年10月9 日第三版以《鹤发童颜一老人》为题,作了报道,后来,有人拍摄了吴云清骑自行车、劳动等姿态的照片,先后在延安的《山丹丹》和《陕西少年》、《中国少年报》上发表。延安照相馆的橱窗里也展出了吴云清的全身像。到1980年8月以前,不少新闻单位和杂志社来人或来信,要求采访、报道吴云清,地、市委宣传部门认为年龄不实,都一一谢绝。1980年《陕西体育》第四期、《新体育》第七期都刊登了《访142岁老人吴云清》的通讯。《人民中国》1980年第12期用日文刊登了《中国最年长142岁的和尚》的报道,还配有三幅照片。人们议论说:“吴云清1978年被说成是129岁,1980年又成了142岁,二年长了十几岁,这是怎么搞的?”接着1980年9月10 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的图片新闻。于是,罕见的“高龄”老汉吴云清一下子就名传四海。美联社驻京分社、阿根廷一家体育杂志和日本一名记者都来信来电要求采访报道。
这篇报道所以失实,从新闻报道工作方面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采访人员缺乏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一些同志出于好奇,往往轻信道听途说,听到一点情况就草率挥笔,急于作报道。如果说吴云清真的是142岁,那么报刊工作人员在报道前,就应该首先深入现场,详细调查,认真核实情况,拿出可靠的证据来。而一些作者没有做到这一点,只是在青化砭公社听了一些传说后,便匆忙向外发稿。结果以讹传讹,一错再错,损害了党的报刊的信誉,也给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工作造成了被动。
二是一些报刊编辑人员对来稿缺乏认真的分析研究,把关不严。有关吴云清的年龄,明明有不少可疑之处,编辑却不仔细推敲,就轻易地信以为真。陕西日报第一次报道时,他的年龄是129岁,第二次登新华社的稿时,他的年龄又猛增到142岁,这难道不是个疑问吗?有些报刊的报道中说,142岁的吴云清能挑上80斤重的一担水爬坡不喘气,还能背100多斤重的大石板;说他从来没有被子,能够百年不盖被子坐着睡;说他每逢外出野游,可以七八天不大便,返回后才入厕;说他的牙已经换过三次,现在是第四次出的牙了。看了这些,再想想“142岁”的高龄,怎能叫人相信呢?
三是有些同志不同地、市委宣传部门取得联系就去采访,稿子写成后也不征求当地和上级党委的意见,就发表了,以致造成了报道严重失实。
《新闻战线》198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