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妻子刘霓君在昆明去世
(一)清华四子之一
被鲁迅誉为“中国济慈”的天才诗人朱湘,在1933年12月5日,孤身一人站在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最后一次朗诵了海涅的诗,随后纵身跃入大海,自杀身亡,年仅二十九岁。
诗人多落魄,朱湘这短短的一生都在为生计困扰,他早年以写诗卖文为生,却还是难以维持生计,朱湘性格孤傲偏执,文人的清高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既出来讨生活却无法放下身段和高傲的心,最终满怀着对世界的愤懑和失望而死。就如他的同窗梁实秋所言:“ 朱先生的脾气似乎太孤高了一点,太怪癖了一点,所以和社会不能调谐。”
1919年,朱湘考入清华学校,在校期间,他的才华已经充分的显露了出来,他与饶孟侃、孙大雨和杨世恩并称为"清华四子",在当时就是清华校园的名人了。
朱湘的才能不可忽视,但他的性格也一样让人难以忽略。朱湘情绪不稳的一个原因,来源于他有寄人篱下之感的童年,朱湘父母早逝,抚养他的大哥性格又很暴躁,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心中自然闷闷不平。
(以下为一组民国旗袍图片)
(二)抵触旧式包办婚姻,被清华开除
1923年,一个女人出现在朱湘的世界里,那就是刘霓君,朱湘父亲生前指腹为婚替他定下的一场婚姻。这杨毫无感情基础的一场旧式包办婚姻,在身为知识分子的朱湘看来,自然是不赞同了,他开始有了赴美留学的计划。
也就是在这时,朱湘被清华学校开除了,原因是清华校规规定,早餐时必须点名,而朱湘为抵制这个制度故意迟到长达27次,在记满了三次大过后,终于被开除了。因为这种事被清华开除的还是第一次,这事也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
离开清华园的朱湘,孤身来到上海,开始写诗,在这年,他大哥又一次带着刘霓君来找他,此时的刘霓君父亲去世,家产被兄长所占,只能只身一人出来工作赚钱。没想到一向孤傲的朱湘却生了同情心,于是在1924年,朱湘回到北京,与刘霓君结了婚。
1925年,朱湘回到清华园,此时他的创作进入了高峰期,先是诗集《夏天》问世,提高了知名度,不久后又出版了诗集《草莽集》,一举轰动文坛。
1927年9月,朱湘终于赴美留学了,可原本极度自信的朱湘却遭到了致命打击,当时的西方人对中国人普遍的歧视让高傲又敏感的朱湘极度不适。
他频频转学,生活经济也开始陷入危机之中,不仅自己这边需要钱,在老家的妻子也需要他来维持生活费用,最终,朱湘没有拿到学位就回国了。
(三)一个想靠写作和教书来养家的人
1929年,朱湘回国后担任安徽大学英国文学系主任,月薪三百,原本安于现状就能解决家用了,可不久后因学校经费的问题,朱湘被迫辞职,这下,连基本的生活都捉襟见肘了,而更无奈的是,刘霓君生下了第三个孩子,最后因为实在没钱,孩子也夭折了。夫妻二人的关系逐渐恶化。
之后朱湘为了生计开始到处辗转漂泊,但又因为性情孤僻,不仅没有得到好的工作,还得罪了不少人,只能勉强依靠卖文维持。此间刘霓君还托朋友给他寻了份厂里的工作,但却被朱湘拒绝了,诗人骨子里的高傲与自尊,让他无法面对这样的事实。到最后,只会写诗写作的朱湘,连稿子的发表都越来越难了,家穷四壁,身边只剩下一堆稿子。
穷困潦倒时,朱湘也曾向同事苏雪林借过钱,苏雪林称他是“一个常常穿着西服颀长清瘦神情傲慢见人不大打招呼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还曾在安大派女代表向政府讨薪时嘲讽过她,不过苏雪林还是借给他一起钱。
一个想靠写作和教书来养家的人,却因得罪人太多,无人敢用,最终四处奔波借钱,这对一个清高自傲的人来说是何其的残忍,心理上的折磨莫过于生活的摧残,何况他是真的走投无路了。
1933年12月5日,朱湘用仅有的钱买了船票和一些酒,还买了一包刘霓君最爱吃的饴糖,怀里揣着海涅和自己作的诗,船行至一半时,却纵身跃入深海,结束了这凄苦的一生。
消息传来,许多故人都非常震惊,也很惋惜,而他的妻子刘霓君,据说在这之后就削发为尼,遁入空门了,到1974年4月,刘霓君在昆明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