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威明先生心中的“首善第一楼”
新年追忆岳父邢威明先生
我岳父80岁做寿时,全家在前门“全聚德”欢聚,祝寿后一家人同岳父在附近走一走,过了马路进“廊坊二条”,在劝业场斜对面的“北京市塑料工业公司”门前,站立许久,想进去看看,又觉得不妥,然后就对家人讲述起来:“这儿就是过去的“首善第一楼”,我从小就跟着陈十二爷在这儿唱“清音桌”,与观众离的很近,二楼大厅有个小舞台,前台两排八仙桌,后排是条凳。“第一楼”是光绪34年双国丧时,由王君植先生主办的,为的是解放梨园行同仁的生计困境,二楼茶资较高,从茶资里付演唱、演奏人员的酬劳,不足部分由王先生等东家负担。国丧时,只有一把胡琴,还得用垫布堵上筒子,这样琴声小点儿,凡是老师带学生来唱的,由老师用“戒方”量板,辛亥以后就好了。堂倌手拿小菠篓,里面有些竹片儿,书写演唱者自报曲目,客人点哪出唱哪出,演唱者报的戏必须会全出,绝不能只会某段,“清音桌”和“唱段儿戏的”区别就在这儿。一旦客人点的曲目,你不会,不仅羞辱了本人和老师,“第一楼”马上便辞了你,将来你搭班唱戏,北京就算是吹啦!要唱的让客人满意,客人便会单赏小费。这地方历练的人才太多了,不单是演员、琴师、鼓师也出来不少人才啊”!老人家在门前伫立良久,想起前辈艺人在“第一楼”的艰难历练,从第一楼走出来的好角儿太多啦!岳父感叹地回忆着。
此后不久,关占奎,罗万金二位老师来访,罗先生乍一见我岳父还打个小千儿,亲切的不得了。聊到“第一楼”罗先生说:“邢二叔,我们小的时候跟着“天惠斋”可学了不少,要紧的是熏了不少好东西,那时候聊的全是高的,等您这茬人都离开“第一楼”,我们和汪本贞、贾贤英,还有梁小鸾慢慢也都练出来了。那时候是逼着你练,不练哪能吃的上戏饭哪”!
成 林 2012年元旦 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