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传承 桃李满天
邢威明一世德高望重,业内人望,不惟桃李满天下,几十年教学中,学生们对某一流派准备拜师时,他都予以大力支持,从无障碍。他对学生爱如己生,热情提掖,深得学生敬仰;他反对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努力吸收新的营养,钻研中外表演理论,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习之以技,晓之以理,收到显著效果。他不以教授自己拿手剧目为满足,而是不断将京剧戏曲发展的新成果纳入教学中。
“文革”后,1974年邢威明从天津农场解放回家,虽然所谓的“历史问题”尚未解决,实因七旬高龄年迈体弱得以回京,被迫退休。此时他的同辈人大都离去,全国各地各门派的学生芸芸众生,登门问艺,高龄下为了传承京剧事业,保护国家文化遗产,邢威明自发的退而不休,凡是向他请教问艺者,他都无不尽心倾囊相授,亲做示范,说唱腔抠表演,旁经引证,直到 1983年83岁高龄还仍每日教学不辍。
邢威明的儿女们回忆到:记得从小时候开始,来家向父亲求学问艺者人来人往,学生包罗万象大部分来自各剧团的优秀演员。父亲总是让母亲做最好吃的东西来款待这些学生,常常是一做就是一大桌。其实,当时那种环境下家里也很拮据,由于父亲的政治声誉受到诬陷,工资标准一直未调升,落实离休待遇政策时父亲已83岁高龄…。邢威明先生是一位不追求名利,不求回报,默默无闻为京剧艺术贡献的人,受到父亲教诲和恩泽的学生数不胜数。父亲总是说“有不学的学生,没有不教的先生”。在北京的学生就不用说了,来家问艺的都是学生,管教以外,管吃是常有的事。还有很多在外地的学生,我父亲就不辞辛苦的以书信形式授课,或是亲自把授课过程录下来再把录音带寄给每个学生,这些都是我父亲经常做的事情,现在想起来很让人心疼,怹高龄年迈下事必躬亲默默的为学生录音与书信授课。凡以上种种都是无偿的奉献,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传承精神”!他身上没有旧戏班的不良习气,从不打骂学生,总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並条分缕析地开创了启发式教学的先河。比如,启发学生多观察动物的眼睛,连说带比划着模仿着猩猩的表情和眼神,学生忍不住大笑起来。学生们回忆说后来才领悟到其中的含意,一是说作为演员要善于观察生活;二是以熟悉的形象对学生进行表演上的点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启发了学生。学生说,那时候不能从先生貌似闲聊话语中,体悟到所传授的意义,时隔几十年后学生才悟出当时父亲的一片苦心。
又如,记得八十年代初,有一天中国京剧院老生演员孙岳先生急匆匆来到家中,送上两张周日晚长安大戏院的票,孙岳先生双出,前“哭灵碑”后“洪洋洞”,此行目的是“连营寨”的“群戏场面”的求教。父亲二话不说马上从锣鼓、扮相、舞台调度一再演示, 并说,“传统戏耽搁了数十载,这些好东西不能丢啊,现在国家刚开始恢复演,演员一定得唱一出,立一出!一定把谭老板神气演出来”。老人家并耐心细致、面面俱到、不厌其烦,每每旁证索引,总希望把老前辈学演积累下的精华传承下来。之后马上嘱咐我母亲赶紧准备吃饭,因为孙岳先生下午要赶回中国京剧院给大家说“群戏”,孙岳先生在家里吃过饭,父亲亲自下四楼到楼下门口对孙岳说,“往后唱戏可要“闲时备”“忙时用”,忙时备可不中用啊!多好的演员细节不留神能让龙套给搅合了”。孙岳先生听后连连点头便匆匆而去。我父亲很少批评学生,他毕生坚持舞台要严谨而认真的演出作风。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