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1965年夏书写的自传
东荫和之自传
我今年38岁。家庭出身土改时被划分定为中农,我的父亲起初是靠农闲时编制简单的农具(手工业者)兼耕种土地生存。父亲曾经上过三年私塾,粗通文字。成立人民公社以来,终年参加集体生产劳作,为普通农村劳动者——公社社员。在抗日战争前后,几乎每年的冬季农闲时,都到城里趸来细竹苗,全家人参与编制竹扫帚、竹筛子等手工制品,以期在来年春季的农村庙会和集市上出售,或是给本地的竹货店定制加工,以换取微薄收入。这些收入勉强够供全家一年开销的三分之一左右。家中原有土地十二亩七分,毛驴一头,土房五间。及至1949年前,生活基本上勉强可以做到温饱水平。假设遇有自然灾害形成的灾荒年,土地收成不足,外加手工产品销路不佳时,温饱生活也就不能维持了。曾经有两年间,农作物几乎几无成收,年景不好,手工制品也推销不出去,连采购来的原料费也还不上了,最后导致手工作坊被逼破产。家里丧失了手工制品的收益来源。父亲无奈之下,改弦更张以耕种农田、租赁了地主家的十九亩土地,加上家里原有的十二亩七分地,全靠自己耕种土地为生了。及至1949年,赶上了两年的好年景,土地收成好,家里人口也不多,平常精打细算减少开支,就有了一些结余。又赶上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地主纷纷逃亡,父亲就在1947年购入了所租种的这十九亩地(购入价为每亩300市斤玉米折价给钱获得)。此时,家中就拥有了三十多亩可耕田。生活状况好转,本来父亲曾经让我到城里的店铺买卖做过一段徒工学艺,现生活条件改观,能够自给自足了。家里当时人口不多(祖母、父母和我夫妇,一共五口人)。我是家中独子,父母对我非常疼爱。加上父亲吃够了没有文化的痛苦,此时毅然决定不让我再做店铺的学徒工,而是让我出去多读几年书(我自己当时也有这个强烈的读书愿望——因我开始做学徒工时才刚满14岁)。在父亲的一生中,经历过各种艰难困苦。曾经清楚的记得在我幼年每遇到青黄不接时节,父亲就被迫充当脚夫和做给人家抬杠(出殡时抬棺材)类的短工维持家里的生计。生活略有好转以后,父亲就更小心翼翼处事过日子。他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胆小怕事、斗争性不强的人。遇事顾虑重重,谨小慎微,唯恐影响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做事总是患得患失。祖母沈氏、母亲石氏都是旧式家庭妇女,只晓得终身劳作照顾家人。解放后,家里被划分为中农成份,土改前后,家庭经济上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只是家人的生产积极性更高了。入社之后仍然照常参加生产队的劳动。
我本人自九岁起入学渡过一年私塾和三年小学。到了十四岁那年被父亲送到北京东单的宝源涌油盐店铺做学徒工。由于自幼体弱多病虚弱无力,个子也不高,加上做徒工的工作十分繁重,生活清苦,感到十分无奈:甩手不干吧,回家又没有其他生活来源,没辙,只能咬牙坚持。因此,经常闹病。做徒工三年,身体一直很瘦弱。勉强挣扎维持着。期间曾经闹过一场大病(瘟疫),一度体温高达40摄氏度。即便如此,我每天依然坚持工作。直到病得实在厉害不能在支持了,店里才用人力车把我送回家里。到家后,我已经高烧得神志昏迷了。这场病害得我在家休养了三个月方才痊愈。养病期间,受村里迷信的影响而加入了“一贯道”。当时完全就是出于迷信思想,人们都说入道就可以免除灾害病魔。病好之后,仍回到店里做学徒工。但从此后,心里由衷地不想再干下去了。此时,家里也不愿意我再干下去了。可当时又有半途而废、回到家乡难免受到乡亲们指点议论此人“没有出息”的顾虑。
最后,还是我的徒工师兄刘德润介绍我到昌平县永丰屯小学继续读书,上五年级解了我的围。我接受了师兄的建议,上学之后肯吃苦,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很好。这样坚持了半年,因学校离家太远,食宿成了难题,家里边不富裕难以支撑,不得已只好退学了。退学后,就回到家里帮助家里种地干了半年。当时,正好处于抗日战争期间,兵荒马乱,人心惶惶,连家里也不敢继续待下去了。家里也担忧我作为独子遇到万一不测有了差错。而此时,再找其他工作就更难(不太可能)了。于是,我就想到了到城里考中学继续读书。我的想法符合父亲的心思,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与首肯(因为父亲吃过没有文化而受人欺负的经历)。当时认为在学校读书既可保证安全,又可以学习文化知识。只是当初自己的心里没有底,不知道能否顺利考上中学。只得抱着努力尝试撞大运的想法和态度去应考。期间找了我的姨表兄弟何志仁相伴同行,一共报考了三所学校。结果考入了北京私立立达中学。也就是在立达中学读书期间,为了逃避国民党抓壮丁而偶然加入了国民党组织(详细情况可见上述说明)。初中毕业之后,又顺利考入了广安门内的私立育华中学。在育华上了高中半年,赶上北京解放的大事件,我个人也受到形势的影响,不想在继续上学了。原因就是对于当时学校里面所学习的东西感觉索然无味,用处不大。刚好此时,党办的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招收新生,报考条件是不分出身和学历全部招收,且学制仅半年就可毕业分配工作。这恰恰是我所期望要求的。于是毅然报考了。
入学之后,我们学习了社会发展简史、政治经济学等一些列革命文献,开始逐渐接触革命理论,了解革命道理,逐渐对于人生观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毕业分配工作时,我填写的志愿是从事学生教育工作当教师。当时的主要动机自以为教师工作安全稳定(我和家里就是担心怕去当兵,好保住东家一条根)。总之还是为了自己及家庭考虑的多,革命性不够坚决。故此一再坚持我的志愿不变。最终结果是我被分派到河北省邢台县任教师。当初的陆路交通很不方便,路途遥远,一年才能回一次家,家里人对我自然也十分挂念。此时,我已经结婚好几年了,一直没有自己的孩子。家里老人们对于孙辈的期盼心切,更是不情愿我独自一人在远方工作。加上刚刚解放的初期,百废待兴,教师待遇并不高,无法维持将家属带在身边的生活。期间由于我感染了较为严重的肠炎,不得不拖着病体离职回家养病。病愈后,到家庭所属的昌平县报到登记,被派到本村——奶子房小学任教。工作五年之后,后调任清河营小学任代理校长、任课教师。1960年,又转到黄(红)军营小学工作,1963年调到何各庄小学任教,至今工作已经一十六年了。
自参加工作以后,我和同龄人一道经历了肃反、整风反右、大跃进、大炼钢铁和四清等运动。运动中由于党的教育和培养,自认为没有落后,并且提高了个人的思想觉悟,改造了自己,明确了教师工作的目的。因此,每次运动之后,革命的情绪更加旺盛政治和业务的学习劲头更足了,革命的事业心也更强了,愿意把自己一生献给教育事业。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感觉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激发了业务钻研的动力,努力学习掌握教学技巧。现在,凡是小学教学课程的教书业务均已掌握成竹在胸。所有的小学课程教学内容,无论是班主任还是科任课程,我已经全部掌握,随时具备承担起这些课程的教学任务。这些收获,都是和党的教育培养,领导的热情关怀和同志们的热心帮助分不开的。我也认识到今后还将不断努力提高思想觉悟、继续改造自己,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时刻牢记:我目前距离党和人民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呢!进步还有待于我今后的继续努力。
本自传草于一九六五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