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争议的薛岳将军
2。衡阳失守前,有一个小插曲,不得不说一说。7月15日,白崇禧奉蒋介石之命到前线视察,在祁阳黎家坪见到了薛岳。他劝薛岳在衡阳沦陷后调第九战区主力防守湘桂线,同时蒋介石也命令薛岳把第九战区主力拉到湘西,但都被薛岳拒绝。8月衡阳外围撤退时,他把部队拉到了湘东。这件事被时任第九战区参谋长、后来起义的赵子立说成是薛岳“有意避开日军箭头,而跑到湘东去”,言下之意说薛岳怕死。这话是站不住脚的。首先,薛岳到湘东之后比以前更加困难:手下仅有已久战疲惫的八个严重缺员的军,而要对付十几万日军战胜之师,防守粤汉线和湘东赣南那么大的地方,其难度可想而知。——与到湘西去要枪有枪要人有人的情况相比,孰优孰劣,薛岳久经沙场,不会不知道。其次,撤到湘东,实际上是把自己送到了日军的包围圈里,而湘西作战若不利可退入大西南后方,其危险程度相比如何,薛岳不会衡量不出。那为什么薛岳要执意去湘东呢?这一行动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战局发展可看出。第一,薛岳将第九战区主力撤到湘东后,将99军、暂2军、44军、4军、37军等5个军留在了粤汉线以东,缓解了该区域兵力不足的窘境,为日后保卫粤汉线(南段)和赣南保存了重要力量。第二,江西是抗日反攻的一个重要基地,也是国共争夺的焦点。将第九战区主力西调就等于将江西拱手让人,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赣江追击战和击溃八路军南下支队的战果了。由此看来,第九战区司令部撤向湘东这一决策是有战略远见的。
在担任湖南省主席期间,薛岳提出了“安、便、足”的施政方针。所谓“安”,就是安民使人民安居乐业;“便”,即便民、便国、便战;“足”,即足粮、足兵、足智。并依此制订了“六民之政”,即生民、养民、教民、卫民、管民、用民。这些措施使湖南战时经济得到了相当发展,粮食连续获得丰收,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参加抗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有人讥讽薛岳、王耀武、张灵甫等为“外战内行、内战外行”,其实,相对于“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人来说,他们确实是悲剧性的人物。
5。1941年12月23日,日军在两次攻占长沙均未得逞的情况下,又以第40师团主力发动了第三次对长沙的进攻。薛岳提出了一套利用湘北复杂地形,与敌后退决战的“天炉战法”。先诱敌至汨罗江南岸,再令第10军李玉堂布下巷战阵势,守卫长沙市区。薛岳又调第77师进入长沙预备作战。与此同时,他部署外围的中国各军由远处向长沙逼近。当敌军看到被中国内外线兵团包围的危险准备撤退时,薛岳立即命令各部队从不同方向对敌军展开围追堵截。日军且战且退,损失惨重。薛岳指挥中国军队利用湘北山丘河流交错纵横的复杂地形,继续以各种方式追击,使敌处处挨打。第三次长沙会战取得伟大胜利。
6。抗战中,薛岳将军消灭的日寇占整个战场的1/4,几次大会战,例如武汉会战、凇沪会战、长沙会战、在郑州和开封痛歼石原部几乎全部有他的身影。
7。内战开始后,在莱芜战役遭到惨败的国民党反动派,便拿薛岳做替罪羊,将其免职后调入国防部任参将。从此,薛岳基本上脱离了内战,直到解放海南岛时才再来一次“谢幕式的”军事表现,只不过此时已是英雄末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