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吴应楷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10643728
本馆由[ wuyingkai ]创建于2013年11月11日

青山 琐忆

发布时间:2021-11-15 12:23:19      发布人: wuyingkai



      早晨7点多在宾馆用过早餐后,与几位朋友告辞,北去青山。去青山必须经过我曾插队的乡村,因为我回来要在村里逗留,故先至青山。


      往事如同风景,有时候在眼前,有时候在梦中。精彩的风景一直会镶嵌在旅人的记忆中。小时候经常随父亲到青山农场玩。当时油田占用的是青山劳改农场的地方。后来油田农场南迁至距玉门油田20千米北侧的戈壁庄农场和东湖农场。听父亲说因为青山农场距玉门油田100多千米的路程,交通不便,就与国营农场进行了调换。油田青山农场最早约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于“文革”中的1967年迁出。


      我对青山农场记忆犹新。尽管当时只有六七岁,时间久远,但仍依稀记得三件事:一次同父亲等乘坐一辆美国中型吉普车由青山农场往玉门返回的途中,在路旁的水渠边上,见一只狼在向我们张望。那是我第一次看见野狼;一次是在青山农场的晚上,一辆大刀基卡车被陷在沼泽地里,农场的几十个人在忙着往出拽。我在旁边好奇地看热闹。那时候人们的工作干劲真够疯狂,用拖拉机拽,用绳子拉,往轮子下垫大石头,喊着号子,一直折腾到后半夜;一次大约是8月份,庄稼刚收割完,职工都忙着在场上扬场。这天中午时分,麦场上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他们大约二三十岁的年纪,不修边幅,戴着草帽。他们东张西望,在农场周围转了一圈。父亲上前盘问,他们支支吾吾,说是来找人的。他们走后,父亲立即召集农场的所有职工开会,大家分析这伙人很有可能是来探路的,到天黑后要抢粮食!父亲将几支半自动步枪和几只七九步枪分发给当过兵的职工,晚上准备应对战斗。青山农场地处偏远,距离油田总部遥远不说,离公社生产队也很远。回去搬兵是来不及的。天刚黑,父亲让大家都到麦场上,用麻袋把粮食装好,码成垛。父亲和几位当过兵的埋伏在麻袋墙的第一排,我和其他大人都埋伏在麻袋墙的第二排。天黑后10点多,父亲让卡车司机打开车灯,大家的眼睛都朝灯光的方向瞅着。大约到了夜里11点多,远处出现了动静,好像还有马车的轱辘声。父亲立即向空中放了一枪,接着就听见劫匪四处逃跑的声音,还有马匹被惊吓的叫声。


      为了安全起见,农场连续几日将粮食抢运至油田总部。这次事件后,青山农场再没有发生过什么意外。


      正是这三次事件,使我对青山农场常常挂怀。青山农场成了我儿时的天堂。当时正值生活困难时期,物质生活相当贫乏,我在农场能吃到馒头和肉,还能逮鸟玩,真是有说不尽的快乐。


      斗转星移,我十五六岁时,来到玉门镇北部的农村插队落户。常听老乡们说起青山农场的事。新中国解放初期,青山农场是甘肃最早的劳改农场。青山劳改农场的大部分劳改犯在三年灾荒中饿死。从1959年到1962年,大跃进的危害显现出来,中国大地出现空前的大饥荒。因为饥饿和缺乏营养,许多人的脸上和身上都出现浮肿。那是一个政治空气凝固又缺乏人性关怀的时代,劳改犯不饿死才怪呢!     


      我当时很想去十几千米外的青山农场看看,那里有我童年的足迹。但那时除了农活忙,也没有代步的交通工具。我们知青要想去什么地方,全得徒步。即使骑自行车或赶毛驴车也得生产队长批准后才能出行。在农村的几年里,向东去过下西号公社和黄花农场,向西去过黄闸湾公社和柳河农垦局,向南去过玉门镇,向北去过草湖和饮马农场。每年夏季和秋季,我常去距生产队三四千米的草湖放牧或割草。对青山农场的地理位置大致有了个轮廓认识。草湖是一片约占地五六十平方千米的湿地,因草原上分布着众多湖泉,故名。草湖的东侧毗邻兵团黄花农场,西边毗邻兵团饮马农场,南临下西号公社,东北依青山劳改农场。青山劳改农场的东边与核工业部404厂仅一山之隔,北边大约就是内蒙古了。草湖尽管面积大,但都划分了地界。在自家地盘上,谁放谁的牧,谁割谁的草,都很明了。经常在草湖或其它地方,还能遇见穿绿军装但没有佩戴领章帽徽的兵团战士。他们这些大哥哥同我们这些小弟弟喜欢拉家常。尽管都干农活,他们有工资,是部队编制,农建十一师一团的。我们很羡慕他们。他们大多都是在1969年以前由上海、天津、河南、山东及甘肃等地方招来的知识青年。1979年秋末我返城后,听说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返回了原籍。改革开放以后,兵团建制撤销,他们归属地方国营农场。距我插队的知青点约两三千米处的西侧,在戈壁滩上建有几十栋“干打垒”的简陋土坯房。这里驻守着兵团的一个连队。他们中的许多战士与我们很熟悉。在1978年秋初,这些天津籍的农垦战士一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据说他们全部逃离了疏勒河,回到了家乡天津。从此以后这里变成了废墟。那时候,我经常望着这些残垣断壁感叹。当时兵团闹腾得很凶,兵团知青开始大返城了。已经打倒了“四人帮”,国家的政治气氛宽容多了,再说当时华国锋和王震都出面了,并接见了知青代表,他们在原籍基本上都得到了安置。他们与我们插队落户的知青一样,将青春奉献给了茫茫戈壁。他们甚至比我们更困难,肩负着开荒修渠的艰巨任务,大部分职工至今还扎根在这片绿洲上。


      这次我有了闲时间,想专程看看青山农场。车过了下西号乡政府不久,再往北行,大片的草场出现了。我知道这里是草湖的东端。过去下草湖我们由一队往北,经过二队或三队以后就到达草湖。现在走大路,正好往东再往北绕了一个半圆。


      车很快就到了黄花农场场部。路是柏油路。大约往北走了四五千米,看到一汪湖水,湖面上还有几只白鹭在飞翔。湖旁有几个人在拾掇渔网。上前打听,这片湖水是青山水库。水库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丘,但样子又很像山。我说青山无山,一旁干活的农场职工不以为然,对着那丘陵似的山包努努嘴:“这不是青山是什么?”


      他们的话令我忍俊不禁。我向一位年长的老职工打听青山劳改农场的方位,他说往北走,我便继续北行。驶至水库北端时,见一位老者吆喝着一群羊,就下车同他聊天。老者是甘肃武威人,来青山农场40多年了。其实他年龄也只有六十七八岁,但非常显老。他说这一带都叫青山农场。自从劳改农场撤销和玉门油田的职工撤走后,青山农场划归黄花农场,为黄花农场的一个分场。我谢过老者后,在青山水库北侧两三千米处,找到了青山劳改农场和玉门油田农场遗址。大路西侧劳改农场监狱的土围墙已成了残垣断壁,但城墙的轮廓还非常清晰,面积约有100多亩地。最醒目的建筑是一座土黄色的大礼堂,坐西面东,我似乎找到了童年的记忆!那时候我常在礼堂大厅里逮麻雀。路东侧原玉门油田农场的许多建筑都成了瓦砾,麦场上堆放着已经锈蚀斑驳的农机具,只有五六栋平房还是原样,只是冷清了许多,墙壁上当年的政治口号和宣传标语仍然醒目。


      油田青山农场约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1961年,石油工业部党组号召石油企业做到“蔬菜以自给为主,粮食作物以种植为主,一人一亩地,一天一斤菜,一月一斤肉”。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在玉门检查工作时,提出了大办农业的要求。为此,油田党委提出了“奋战几年,实现粮、菜、油、肉自给”的口号,将农副业生产列入正常的生产任务计划之中,成立了玉门石油管理局农副业会战指挥部,并在青山等地相继成立了会战指挥所。甘肃省政府拨给青山劳改农场土地839.9公顷,以便油田大力发展农副业。


        玉门油田经营农副业生产30多年,经过几个农场的变迁及两代人付出的辛勤汗水,戈壁变成了绿洲,在物质生活贫乏的那个年代,为油田职工和家属提供了粮食和蔬菜,渡过了灾荒。青山农场是玉门油田早期的农副业基地。我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油田第二代人,尽管我已经离开油田十几年了,但我有责任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告诉油田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人,让他们知道中国第一个天然油田在早期所经过的那段饥饿岁月......


      对于那些在劳改农场饿死的冤魂,我们在为他们悲惨遭遇感到不幸时,也应对他们表示深深的哀悼!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缺乏人性时代的悲剧!千万不要让这种悲剧重演!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