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共有1570多名英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光荣牺牲
黄国梁、古云章、张剑珍,这一个个名字的背后,是一段又一段五华人民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感人故事。据统计,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以来,五华县共有1570多名英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光荣牺牲。不论是在硝烟四起的战争年代,还是宁静详和的和平年代,“硬打硬”的五华阿哥冲锋陷阵,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英勇无畏的革命烈士,他们的鲜血洒遍了粤赣大地,抒写了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振奋人心的历史。
1928年1月,中共五华县委、五华县革命委员会组织有10万农民参加的年关暴动,威震东、韩两江。1929年3月,闽粤赣五(华)兴(宁)龙(川)苏维埃政府成立,打响了边界武装割据枪声。值得一提的是,100多名五华铁匠,先后进入到江西、福建,为中央红军修枪造弹,成为中央苏区兵工厂的奠基人。
五兴龙打响边界武装割据枪声
1925年3月,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五华,五华地方党组织和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从此,五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农军,实行“二五”减租,建立苏维埃政权,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斗争,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开始了。在五华县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各区乡广大农民焚烧契约、废除债务、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革命运动在全县蓬勃开展。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领导的红四军下井冈山,游击赣南、闽西,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极大地鼓舞了五华党、政、军、民的斗志。五华、兴宁、龙川于1929年3月,正式成立了“闽粤赣五(华)兴(宁)龙(川)苏维埃政府”,选举曾不凡为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古汉忠(五华人)等5人为常务委员。
在创建五(华)兴(宁)龙(川)、八乡山边界红色区域割据中,五华、兴宁、丰顺、梅县等武装500多人统编为红军46团,团长古宜权(五华人)。1930年5月正式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之四十六团,1930年冬,这支部队又与闽西二十、二十一军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直接受朱德和毛泽东统一指挥。这时五华党组织已建立了6个区委,75个支部,党员人数1500多人。占整个粤东北党员总数的55.7%,为粤东北各县之最。
闽粤赣五(华)兴(宁)龙(川)苏维埃政府成立,打响了边界武装割据枪声。五华苏区人民面对残酷的斗争环境,对党忠贞不渝,顽强斗争,将食盐、药品、纸张等紧缺物资输送到中央苏区腹地,最大限度地解决中央红军主力给养问题。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中,面对国民党各区乡设立“盐警队”,到处设卡安哨,阻止食盐北上的恶劣环境,为保障苏区红军和中央苏维埃政府紧缺物质的供应,五华人民克服困难,挑运食盐等紧缺物资从棉洋、龙村、岐岭、新桥、油田,江西寻乌、安远等地进入中央苏区腹地。此外,在五兴龙边境组织军民破坏敌人运输交通线,减缓中央苏区腹地的压力,对保卫中央苏区作出了贡献。
丁卯年农民大暴动震动粤东
丁卯年关五华农民大暴动是一次有组织有领导震动粤东大地的农民起义,暴动发生在1928年春节前夕,农历是丁卯年,因此被称为丁卯年关大暴动。
1927年12月中旬,中共五华县委军事部长兼五华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古大存,率领五华工农革命军和农会干部204人参观团,赴海陆丰苏区参观学习,回县后,于1928年1月初,首先在龙村睦贤乡建立第一个乡苏维埃政府,在龙村圩建立第八区苏维埃政府。
为实施中共东江特委提出的全东江暴动计划,县委动员一批参加广州起义失败后回到家乡的黄埔军校生也加入到暴动的行列,古公鲁任总指挥。1928年1月20日,年关已到,暴动开始,提出“打土豪,分田地”,全县有10万工农革命军和群众,拿起刀、枪、剑、戟及土炮等武器投身到暴动的队伍。
各地暴动队伍首先攻打国民党区、乡公所和地主豪绅的巢穴。在第八区,古大存率领工农革命军和赤卫队1000多人,分三路攻打五华最大的反动武装“讨赤团”的老巢——塘湖村,经3天的激烈战斗取得胜利,清理了“讨赤团”头子钟问陶的家产,并实行分田废债的措施。
轰轰烈烈的“丁卯年关大暴动”,推动了五华党和苏维埃政权的发展。全县拥有共产党员1209人,有5个区、20个乡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开展烧毁田契、废除苛税、抗租减租斗争。经过年关大暴动斗争锻炼的五华人民,打破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传统因袭观念,思想得到了解放,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朱德总司令接见五华造枪工人
五华有“铁匠之乡”称誉,民国时期誉满海内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五华大批会修造枪支的工人,在五华党组织的召唤下,踊跃到江西、福建等中央苏区腹地参加红军,为新中国的军工事业作出贡献。
在创建五(华)兴(宁)龙(川)兵工厂、梅县顺里村东江兵工厂、兴国官田兵工厂、闽粤赣造枪厂、赣南兵工厂、粤赣省兵工厂等的过程中,五华铁匠工人留下了为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修造枪械的记载,其中马文、邱林华、刘愈忠、李继生等还成为兵工武器厂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
1929年8月中旬,为解决苏区武器紧缺的困境,东江特委军委书记古大存指示设立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兵工厂。由古汉忠(五华县梅林镇人)兼任兵工厂厂长。兵工厂从五华招募40多名铁匠,在大塘肚沥背油坊下垒筑起14座铁炉锻造枪械。在一个多月时间里,修造了单响枪支100支,翻造子弹一批,还有一大批刀戟剑矛、土炮,及时地缓解了五兴龙游击大队枪弹武器紧缺的问题。
1930年初,河东镇河口村万屋、转水镇吴姓、油田村马屋、丘姓等地擅长铁业的一批人,从五华出发,途经兴宁、寻乌,赣州,于1931年9月抵达瑞金。到达瑞金的这一天,在沙洲坝的大榕树下,朱德总司令接见了他们42人。朱总司令说:“首先表示欢迎你们来参加红军很好啊!中国工农红军要继续发展,还要很多武器,现在你们来到中央根据地很好。这里还有几万支枪要修理,你们一批会造枪修枪的人到来,犹如旱禾见水啊!”
第二天,42名铁匠分成四个组,开始了7天夜以继日修理病枪,当时主要修造枪杆、枪膛、枪错、扳机等铁器部件。后来,他们中36人留在江西,被安排到兴国兵工厂当修械员,另外6人被安排到福建兵工厂。
中央苏区兵工厂创办人之一刘愈忠系五华县河东镇宝瑞刘屋村人。1928年4月,18岁的刘愈忠跟随其堂叔刘梅肩挑工具远离家乡,到福建上杭农村学打铁修枪。刘愈忠等人到达福建上杭后,参加了红军。1930年2月,朱德率部攻陷上杭,刘愈忠等70多人跟随红军走了60多里,到达上杭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白沙乡。红军安排他们吃、住,刘愈忠等人则为红军修枪。不久“闽粤赣造枪厂”的牌子在白沙乡挂了起来。
还有周鉴祥、邱林华、李继生等这些擅长枪械制造和修理的五华籍红军,不仅参加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还一直担任红军兵工厂的枪械修理工作,这些人后来均成为红军兵工武器厂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为中央苏区乃至共和国武器制造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了中央苏区兵工厂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