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他喜欢“放下”二字
生与死,他已经置身度外了,“大不了再活个三五年,没什么了不起”。
他已经有第五代子孙了,但不同堂。他独自住着,“光棍儿”,请了个保姆照顾起居。
家人要他少折腾,多享清福。他不干:“那我等着阎王爷来家里请吗?我还是折腾折腾吧,让他看我不像个病人,就走了。”
他说自己的心态很好,要不人早就没了。
他的丈人佛学造诣很深,曾经送给他两个字:放下。他写了下来,贴在墙上,警醒自己。
“放下,就是要放下得失心,抱持平常心。”他这样诠释父辈的良苦用心。
他说自己很喜欢禅宗的诗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他也有过困惑。20岁左右,他开始失眠;40岁时,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吃安眠药、数数儿,都好不了。五六十岁时,“文革”来了,他被扣上了多顶“帽子”,日子顿时昏天暗地。
“没人疼我,我就自己疼自己。”他突然想通了,要把所有的苦都当成是锻炼,不再抱怨。“我哈着腰插秧,一亩田,一插就插到底;感冒了,没有药,我就出去跑步,一直跑到出汗为止;那时也没热水洗澡,我就用凉水冲。直到现在,如果没有热水,我照样可以洗凉水澡。”
结果,睡眠好了,也跟神经衰弱说了“再见”。如何抱有平常心?他的“妙方”是幽默看世界。
翻阅老照片,他说自己当年可是个帅小伙,会音乐、懂摄影、能跳舞,活脱脱一个文艺青年。上大学时,他已结婚,但没好意思告诉同学。毕业典礼,他携夫人前往,有男生问:这是谁啊?他灵机一动:我表妹。男生赶紧让他帮忙介绍介绍。
“完了,引狼入室了,逼迫我家后院起火。”听者大笑,他却认真。
2008年,单位举行了一场联欢会为他祝寿。加拿大的一位女博士登台邀请他共舞华尔兹,他欣然接受。他说自己跳舞有一手,没怎么露过,“但一位女士来邀请男的,哪有不跳的道理?”听者笑声不止,他还是那么认真。
有人在博客里回忆,五年前他在授课时,讲到怎样学习语音学,他说:“怎么学呢?大家不要笑啊——要像谈恋爱一样——大家不要笑,不要笑啊——要像恋爱一样闯关,一关一关闯下来,就是胜利!”课堂里乐成一片,他在讲台上认真地做“嘘声”状……
人老了是言语上的幽默,小时候则是行为上的淘气。
孩童时,他从书上读到了田单的火牛阵,牛尾巴上绑把刀,一冲,就赢了,有意思。他想试,可惜没火牛,但有猫。于是,他来了个吴氏“火猫阵”:在猫尾巴上系上一串鞭炮,一点着,猫就拼命地乱窜,钻到保姆的床底下,把保姆吓得直哭喊娘。他颇为得意,父亲则不认,一顿棒喝。
但“恶习”难改。一次,他心血来潮:小狗会不会游泳呢?结果,一缸水浪费了,小狗也被整得够呛……
“我喜欢玩,而且不是一般的玩,有自己独门的玩法”,至今,他还对自己能玩“沾沾自喜”。
只不过在“哄自己玩”的同时,他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经历多了,也就逐渐学会‘遇败不馁’,学会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把自己有兴趣的、又是社会需要的专业作为我下半辈子的目标,生活中也就有了活力和‘奔头’。”
他很关心时事,上网看新闻、收发邮件,应付自如。今年高考,有学生用文言体写作,他很感兴趣,到网络上找来读。他写文章用汉语拼音打字,说是练“二指禅”。
他曾经出过论文集,现在存货很少,他就到网上购买,有几本要几本,来访者需要,
他乐意赠送。不过,他的网上购物范围仅限于图书,“书的事不会上当,还打折,便宜。别的东西可能给假的,骗我这个老头子,惹不起”。
他患有直肠癌,“说起来吓人,但这病跟我没关系,我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他告诉医生,裤腰带以上的部分归我管,一切正常,你不用担心。
他去看病时,记住了医生的名字。回家上网搜索一下,“大家对这个人评价不错”。
在学术上,他总是大胆地走在前列。他把语音和书法一同研究,发现草书跟汉语声调的规律,“在语法关系上几乎完全一致”。继而,他走得更远,把语音学研究和诗、文、赋、音乐、绘画联系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规律。
这引来了一些争议。但他认为,不管是语音学还是文学艺术,都是人的思想,“人的思想一出去,就是个链锁,就是一串,相互之间都存在联系,只不过有的明显,有的潜伏着罢了”。
另外,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他发挥余热,积极探索“人—机对话”领域的理论基础,还努力从传统音韵学中总结出某些规则,为合成系统的高级阶段提供指导方向,既叫机器“说”出像真人一样的口语,又不能让人感觉是“机器音”;还要叫机器“听”懂所应用的话,不管说话的是谁,不能出错。
目前,他的主要工作是整理自传,回顾人生;应中国社科院之邀,他正在拟就迎接新中国成立60年的长幅楹联;恩师们的纪念活动他全力参加……
“风物放眼量,百年亦云忽”、“赤橙黄紫又青蓝,但留绿意看人间”。他的诗句,让人感到世事的沧桑,更让人获得心灵的温暖。
吴宗济说,上中学时,由于自己的名字,同学经常说,这个人找不到了,没了。当时他想,要是自己真的会隐身术就好玩了。现在,很多人确实“没了”,但他还在。他历经人生磨砺抱持的无为心态,他内心深处的豁达与阳光,他对学术和真理的矻矻追求,给人以启迪与震撼。他留给世人的感悟,将永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