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警察伤亡原因分析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美国每年因公死亡的警察中,有一部分是在执行警务时因意外事故而死亡的。
在1992年~2001年期间,因意外事故死亡的美国警察中,平均年龄为37.25岁,平均警龄为10年。这个年龄段的警察人到中年,且经验丰富,是警察队伍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警务工作繁重,与之相适应,其意外事故死亡的人数也是最多的。
美国警界认为,警察管理者应采取及时、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具体来说就是:制定有关减少意外事故死亡的计划,加强对警察的各种训练,实施严密的监督以及强化警察的责任心等。
美国警察伤亡原因之二:暴力袭击伤亡
造成美国警察因暴力袭击死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处理治安报警、实施抓捕、遭精神错乱者的攻击等。美国学者卡德瑞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警察因暴力袭击遇害与地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发生在人口稠密的美国南部地区的警察被害案较为频发。此外,该统计数据也表明了袭警的武器使用情况,其中,手枪是导致警察死亡的头号杀手,其次为步枪。这种情况与美国枪支泛滥的状况直接相关。
美国联邦调查局通过对1992年~2001年间袭警致死案件的统计发现,发生在晚上8时至凌晨2时的袭警案最多,而星期五也是袭警案的高发时间。这应该说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也说明这些时间段执勤的风险相对来说比较大。
中国警察伤亡直线上升
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警察的因公伤亡是不可避免的。从1949年到1980年这30多年的时间里,我国警察因公伤亡的人数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但是,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警察因公伤亡的人数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建国以后,中国警察因公牺牲人数的变化明显地分为四个时期。1949年~1980年是警察牺牲的低发期,年均仅为32人。1981年~1989年是上升期,最高达到年牺牲254人,年均为131人,是建国后前30年年均牺牲人数的4倍。1990年~1995年是高发期,最高达到年牺牲395人,年均为341人,大大高于上世纪80年代的人数。1996年~2001年则是超高发期,年牺牲人数突破了500人,年均达到484人。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警察因公牺牲的人数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当我们把研究的视角转向警察因公致死因素的探究时,会发现导致警察伤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警察人数占据第一位;其次为积劳成疾而殉职;受到暴力袭击而牺牲的警察人数居于第三位;在抢险救灾中英勇牺牲的警察人数居于第四位。
从统计数据看,交通事故之所以成为导致民警死亡的头号杀手,这其中有很多公安机关和民警不可控的客观因素。如这几年中国机动车数量激增,新驾驶员上路的比例增大,道路和交通管理相对滞后等。但相形之下,更应该关注公安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如民警疲劳驾驶,管理不严格、不规范、经费不足等。
继交通事故后,因积劳成疾而病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民警人数位居其次。而这与警力不足造成民警超负荷工作、基层民警身体素质下降、医疗保障不到位等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占据中国警察因公牺牲原因第三位的是暴力袭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治安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刑事犯罪总量居高不下,暴力犯罪危害严重,而且,逃避法律惩罚的心理加剧,暴力拒捕现象增多。这些无疑都增加了警察职业的危险性。
中国和美国:警察伤亡原因分析
交通伤亡由于交通事故而发生的伤亡,中美两国警察都难以避免:在美国,汽车巡警除了要有驾照外,还要有警车准驾证。一般都要经过专门的汽车追逐技巧培训后,才能获得驾驶警用巡逻车的资格。而中国目前却没有明确严格的警车驾驶及警务执行操作规范,加上有的部门疏于管理,使部分民警违规开车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从而增加了警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中国公安机关的经费不足或总量偏少,警用车辆得不到及时更新、定期保养和检修,交通管理的科技装备投入受到限制,车况标准无法得到保证,用于保障警务工作开展的相关装备配备不齐,这些情况多次导致严重的警车交通事故。
积劳成疾对比中美两国警察,可以得出一个极为相似的结论:警察过早伤亡并非完全源于暴力侵害,也源于与警察职业压力有关的疾病:一是压力。据心理学家研究,警察仅在任职头3年内耳闻目睹的丑陋现象和感受,比普通人一生中见到和感受的还要多。这使他们极易患上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二是饮食。结肠癌和消化器官的癌症与饮食有关,如摄入高脂肪的食物,蔬菜摄入量过少,都可能导致结肠癌。而警察在执勤中一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三是缺乏锻炼。缺乏锻炼是导致心脏病、糖尿病和结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