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懋生平阅历
成化三年(1467)十月,授翰林院编修。是年十一月,章懋偕黄仲昭、庄昶等三人,力谏朝廷取消翌年元宵花灯烟火等奢侈活动,共同上书《谏元宵灯火疏》,被谪职。十二月被贬临武知县。此举声振朝野,直声忠慨,天下相闻,人称“三君子”。时,罗伦以论时宰起复被谪,章懋继而上疏响应,故章懋三人合罗伦又被称为“翰林四谏”。
翌年,改任大理寺评事。
成化九年(1473),升福建提刑按察司检事,清理军伍,剪剔吏蠹,打击官邪,议处番货事宜。时,福州不得与海外琉球、缅甸、越南诸国通商,违犯者货没收,人治罪。章懋予以疏通,利于边境贸易,既增加了朝廷银库收入,又安定了边民生活。
章懋立官为民,惩究恶顽,安抚百姓,昭雪民冤,感化歧民。闽地产海盐,时值阴雨,盐产受减,闽地盐贩皆越高山险路去两浙与安徽贩运,但盐路受禁,致民无盐,国损利,奸商乘机屯积居奇。成化十一年(1475)正月,章懋巡视盐法,下令开禁闽浙盐路,各郡邑究奸商,安盐民,定贸易,使闽浙两利。
时,邵武县久旱不雨,斗米千钱,军民告饥。三月,行部下令免差役,停征军需,借支官银五千两,劝谕富民放粮出谷以赈济,行救荒政。六月,新谷未登,石米银九钱,民艰食,官廪有积谷,章懋下令发仓,减价至六钱粜之,以苏民困。
夏,泰宁等地群盗劫掠,抚按三司议调官军捕之。章懋曰:“为盗者迫于饥寒,欲冒旦夕之命。若大兵征剿,则逃入山海,聚众出没抢劫,为患滋大,今宜缓治之,当不攻自破。”遂示邵县加意抚恤。由是盗首肖实贵等五十二人,自缚来归。余月,余党悉解,人情大悦。但对于恶霸盗逆,章懋绝不手软。时,沙龙等县奸豪苏七等,煽惑饥民为乱,章懋会同知县王旗统率民兵,授以方略,彻底剿平。
成化十二年(1476),长林县有林某,财势耀于乡,以仇诬林乙等五人死狱,待处决。章懋核其冤而后释之,被诬者惊服,曰:“非神明何以至此也。”
成化十三年(1477)十月,上疏乞归田里,奏准致仕。十九年(1483),讲学于枫木山,后称“枫山书院”。四方从者如云,张昊、董遵、凌瀚、陆震、姜麟、姜芳、唐仁龙、黄傅、郑绪、寒溪子、俞滂、黄迪等邑贤达士,多出其门下。
弘治元年(1488),朝廷新政求贤,林沂、姜洪、王鉴之等推荐章懋出山,催督吏部授任,章懋辞免。至弘治十四年(1501),期间三授三辞,不允,只得接任升南京国子监祭酒。是年二月父卒,因孝在身,具奏待服满到任。
其实章懋非常注重年轻人的培养,曰:“古人壮而仕,老而休,理之常也。区区四十二而归休,今年六十有四而复欲求出,事行逆施,莫有甚于拼者,岂不贻笑天下乎?”然,章懋博览古今,为官从政尽显才智,故朝廷执而请其复出。弘治十六年(1503),吏部催章懋到任。八月赴任,时年68岁。
执事八年,因疾病缠身,先后五疏,乞休不允。弘治十七年(1504)奏乞归田,旨复:“章懋学行老成,允宜师表,着尽心职务,以副委任,不准辞。”十八年(1505)五月、正德元年(1506)二月、七月、八月疏乞去位,旨复:“章懋学行老成,堪任师表,勉留。有疾宜善加调理,不必固辞。”
朝廷评曰:“章懋造诣精深,汲养醇熟,居翰苑,忠节夙著;掌国学,师范益尊。”时,年已高龄,身缠疾病,虽多次乞休,却屡遭不允。正德五年(1510)起为南京太常寺卿,第二年又任以南京礼部侍郎。
正德十六年(1521),章懋年已86岁,升南京礼部尚书。夏,世宗即位,章懋具奏辞免,不允,世宗旨曰:“卿学行老成,名实相称,新政之初,特加恩典以励士风。成命已下,所辞不允。”继任礼部尚书。九月,再具奏累陈有疾,情辞恳切,终于旨准回籍调理。帝曰:“病痊之日,着有司来说起用。”是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申时(黄昏),章懋仙逝。噩讯传入京帝,帝心存疑,暗敕问访乡人。
皆曰:“是月二十二日夜,有星坠所居之旁,光明烛地,邻人见之皆惊。翌日,章懋疾床不起。三十日早,邻人见所居之前山白气上冲,久而后散。至申时而殂。”帝乃信,旨赠太子少保,谥文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