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生茂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54937089
本馆由[ 孝行天下 ]创建于2010年08月11日

纪念著名作曲家娄生茂

发布时间:2010-11-22 14:48:31      发布人: 孝行天下

著名作曲家生茂的创作趣事

   他为了亲眼看看《祖国一片新面貌》,带着《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决心到农村去体验生活了;他唱着《长征组歌》在田间地头劳作,他念着《马儿啊,你慢些走》在山间小路倘徉;收工了住到老乡家里,一位老妈妈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真是《看见你们格外亲》,晚上熄灯了。还有一位《老房东查铺》。看着眼前这一副动人的图景,他说,《真是乐死人》啊!

繁花落尽果满枝:访著名作曲家娄生茂
  生茂。作曲家。本名娄生茂,今年78岁,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艺术指导,从事部队文艺工作50多年,创作歌曲数千首,其中不少都流传甚广,脍炙人口。
  接通生茂家的电话,是在北京冬日寒风凛冽的一个午后,话筒那头的声音有活力而且清晰,我想,是家里的年轻人吧。于是问:我想找生茂老师。那个年轻的声音说,我就是生茂。
  于是,有些出乎意料的吃惊了,这位资料上写着1928年出生的古稀老者,竞有着如此年轻的声音吗?直到在他家客厅大红色的沙发上坐定,我才相信,这位偏爱明快颜色的作曲家,真的是那么年轻,因为,他的心很年轻。

         食堂里即兴创作《真是乐死人》
  生茂1945年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他笑称,这一辈子光打仗了!其实,这只是一句调侃的玩笑,不过,要是有人说,生茂这一辈子光写歌了,那我还真信。
  故事转到1955年,我国开始推行新的兵役制度--义务兵役制,当年老少参差不齐,“胡子兵、娃娃兵”的现象开始改变了。这时候,为了宣传义务兵役制,生茂也随战友歌舞团下部队深入生活,准备创作新的作品。
  刚到部队,正好赶上接新兵,老兵们为了欢迎这些新来的“小”战友,打算举办一场联欢晚会,可惜这里没有大礼堂,就只能在食堂里“将就”一下。就在这食堂临时改成的场地里,上演了一场热闹的迎新晚会,生茂作为一名文
艺工作者,正打算汲取创作的灵感呢,自然也不会错过啦。
  大家唱着跳着,欢快的音乐响彻整个食堂,一名老兵甚至激动地讲起了自己当年参军的故事。一位有心的话剧演员听了,连忙用纸笔记录了下来、还编成了合辙押韵的歌词。
  这位话剧演员拿着歌词来找歌队队长生茂了:队长,队长,你看看、这词能写成一首歌吗?
  生茂一看,不错啊,我试试吧。于是找了一张纸,在联欢晚会的现场就即兴创作起来了。生茂可真称得上“快手”,不到半个钟头时间,他就写成了这首《真是乐死人》,还让现场的老兵新兵们一块唱了起来。
  这一唱可不要紧,歌曲特别受欢迎,回到团里以后,又由著名歌唱演员马国光在北京音乐周上给唱“红”了,成了全国宣传义务兵役制的“必唱”歌曲。以至于多年后。不少军队的“首长”见到生茂还亲切地说,我就是唱着你这首歌参军的呢!

        铅笔、烟盒写下《马儿啊,你慢些走》
  在云南,有一位诗人名叫李鉴尧,是《边疆文艺》杂志的主编。当时,音协的一位同志偶然看到了李鉴尧的一首诗,诗中描写了美妙的云南风光,非常令人神往。于是就用蜡纸刻了几张,交给生茂,请他谱曲。
  这时候的生茂,正准备去农村体验生活。怀揣着这首“新鲜出炉”的歌词,他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此时正值春天,桃花、梨花、杏花开遍了山野,山泉婉蜒在梯田周围,一条小河从村中流淌而过,美不胜收。
  吃过午饭,生茂的创作灵感来了,他拿着歌词信步走到了村后的小山上,一边走一边哼唱着旋律。歌词中有一句“槟榔树下有竹楼”,生茂眼前立刻就出现了云南的美景,唱着唱着旋律就不经意地流淌了出来。
  他想赶快记下这美妙的音乐,但是一摸兜里却只有一截短短的铅笔头,根本没有纸。哪怕有一小张白纸也好啊?生茂真是后悔自己出门时怎么没有想起来把纸带在身上。
  正郁闷着,生茂掏出烟来想抽一根,理一理思路。突然,烟盒吸引了他的注意:把烟盒的纸撕开,翻过来。不就是一张白纸吗?
  说干就干,生茂的烟也不抽一了。赶紧把烟盒撕开,记下了刚刚想好的旋律。可不是嘛,要是再耽误“一袋烟”的工夫,恐怕那些音符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啦!

          黑板上抄写《学习雷锋好榜样》
  在生茂的作品中,传唱最广的就是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了,不过,生茂告诉我,这首歌他也是“雷厉风行”地创作出来的。
  那天早晨,广播电台里说到了毛主席为雷锋同志题词,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同志们听了,都激动不已,纷纷表示要积极宣传。在团里,有一条不成文
的规矩,叫“大事件不过夜”,也就是说,宣传学习雷锋的音乐作品,必须在今天之内创作出来,并且还得宣传出去。
  乍一听起来似乎有点儿不可思议:当天创作,当天演唱,当天宣传?来得及吗?但是在生茂他们这些文艺工作者的手里,就还真是“来得及”。
  歌舞团团长紧急召开会议,决定下午2点,歌队队员上街宣传!于是,紧张忙碌的创作开始了。生茂赶紧找来词作者洪源:现在巳经上午10点了,你在12点之前一定要写一首以“学雷锋”为题材的歌词给我。就是不吃饭,我也要在2点之前谱好曲!
  歌词是按时写好了,但是看着这首凝练、准确的歌词,生茂却犯了难。原来,写歌跟写作文一样,越是短小精悍的作品越难写:想加些装饰,篇幅又不够,想写简单一些,又怕缺乏变化。这时,生茂想起了《满江红》的调子,慷慨激昂又不乏气概,对了,就照这个风格写!开头庄重一些,后面有些优美的“彩儿”,最后加强力度……
  平时写好的歌词,都要刻在蜡纸上油印,好分发给大家,但是生茂抬头一看表,时间已经赶不及了。怎么办呢?他急中生智、把歌曲抄在了歌舞团宣传用的小黑板上,招呼大家都来学唱。
  大家热情也很高涨,还有人把歌词写在手心里备忘。到了下午2点,歌舞团的一群文艺工作者们兴高采烈地出发,向天安门走去。沿途还一路走一路唱,许多群众纷纷侧目,还有不少人主动围过来要跟他们学唱。
  当然,这首歌不是在天安门前唱“红”的,而是后来广播电台录制了集体小合唱,才通过电波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学雷锋!’的经典曲目。

        老大娘拉着他的手说《看见你们格外亲》
  1964年,全军文艺汇演又要开始了,各大军区都摩拳擦掌,想要一展“风采”,北京军区自然也不能落后。而作为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歌队队长的生茂,更是不能“干等着”了,他得抓紧创作啊。
  创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您看看,这回我们的“创作快手”生茂就突然没有了灵感。他在房间里反复踱着步,突然,上次去太行山区体验生活的情景,闯入了他的脑海。
  他们是去“助民生产”的,老乡看到这些亲人解放军,自然是分外高兴,一位老大娘还拉着他的手说,看见你们格外亲,就像当年的老八路一样啊!这话其实还真说对了,生茂不就是一名老八路嘛!
  老大娘的故事,加上词作家洪源、刘薇流畅的歌词,生茂的灵感突然就如倾盆大雨,不期而至。他吸取了山西、内蒙的地方戏曲“二人台”的调子,加上西河大鼓和山西梆子,最后再读上点儿山西皮影戏的元素,写成了这首脸炙人口的《看见你们格外亲》。
  原籍在河北的生茂怎么懂得这样的曲调呢?生茂说,这都是四处采风的结果啊!

            改了又改的《长征组歌》
  1965年,为纪念长征胜利 30周年,根据肖华将军的组诗。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打算创作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作曲的任务自然就落在歌队队长生茂身上。他连续创作了l-7曲。
  这时候,生茂的老搭档,在外出差的作曲家唐诃回来了。生茂一阵感叹:你可回来了!我“孤军奋战”好几天了,你也赶快一起“参战”吧。于是,“独角戏”就成了“二人转”。当然,后来还有作曲家遇秋、晨耕的加入,才使整个作品更加完整。
  但是写到第9曲《报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儿小“问题”。周总理在试听的时候,总觉得不满意。总理说,这一曲写得不够理想。没有发挥出马玉涛的特长,要是能写得像马玉涛唱的《马儿啊,你慢些走》那样就好了,还特意问了生茂《马儿啊,你慢些走》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于是大家拿回去修改,拿给周总理听之后周总理说,改稿还不如第一稿呢。大家回去仔细一唱,果然是效果不好,于是还是采用了最初创作的版本,尽量跟整个套曲的风格保持了一致。

         太行山区的老太太和《老房东查铺》
  在解放军第四次文艺汇演上,著名歌唱家马玉涛唱响了一曲《老房东查铺》,不用说,这又是她的老搭档、作曲家生茂为她“量体裁衣”而创作的。
  说起马玉涛,生茂再熟悉不过了,当年他是战友歌舞团的歌队队长,马玉涛可是歌队的“主力”队员,平时生茂都不叫她的名字,而是称她为“马头”,因为她是带头唱歌的嘛!。
  在连队里。查铺是副连长的职责。每到晚上,副连长都会到营房里看看,战士们睡熟了没有,被子盖好了没有,但是到了农村,许多亲人般的老房东,晚上都会像“副连长”一样,记挂着战士们,总想看看他们睡好了没有。
  这首歌曲最初是从词作者刘薇的亲身体会开始创作的。当年,到乡村去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白天下地干活、晚上住在老乡家,刘薇作为一名女同志,还跟房东老太太住在了一起。
  晚上,两个人说起了悄悄话,老太太几岁嫁到这家,几岁又生了孩子………家长里短,说个不停。可说着说着,老太大突然起身下炕了。她去做什么了呢?原来是去“查铺”了,看看战士们的被子盖好了没有,他们的湿鞋子,放在火炉边烤干了没有?
  真像部队的查铺!刘薇这样想着,就萌生了创作歌曲的想法,于是与石祥合作,就有了这首《老房东查铺》的歌词。
  他们把这个故事说给了生茂听,生茂也想起了自己当年的老房东。那是在我军进军大西北的时候,许多乐器不能拿走,就寄存在老乡家。后来生茂回去取乐器的时候,一进村,就先奔了当年的老房东家,老人家还热情地给生茂包饺子吃。
  想起这些,生茂也有了创作的激情。多么真实的军民鱼水情啊!

        彝族“海菜腔”与《祖国一片新面貌》
  在生茂的作品中,除了独唱和小合唱之外,还有重唱歌曲,其中,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祖国一片新面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还记得耿莲凤和张振富那经典的配合吗?还记得那悠远绵长的“哎--”吗?生茂说,这其实是借鉴了彝族的“海菜腔”。
  在今年的青歌大赛上,那对一举夺得冠军的彝族歌手,唱的就是“海菜腔”,这个名称也因为原生态唱法的兴起而广泛被人们熟知。其实,大家不知道,当年的生茂,就已经开始借鉴“海菜腔”来创作歌曲了!
  那是他在云南采风的时候,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年轻的男女们都跑到工棚里来躲雨,还竞相对起歌来。生茂听着听着就入迷了,这旋律,仿佛大山那边传来的天籁之声,深深印在了生茂的脑海里。多年之后,在创作《祖国一片新面貌》的时候,就正好融入了其中。
  生茂说,他写歌其实有一些规律,一是借鉴各地方民族音乐的元素,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话一点儿不假;第二就是他独创的“熬汤原理”,意思是说,写歌如同熬一锅好汤,刚开头,水没烧开的时候,不能加太多修饰,等到后面水开了,再把最“精彩”的原料放进去,最后,出锅之前还别忘了放点儿胡椒面和盐调味,这就是旋律最后的点睛之笔。

               尾声
  生茂是个爱激动的人,他每说到自己的一首作品,总会不由自主地唱起那熟悉的旋律。透过他厚厚的眼镜片,我看到了那双眼睛里闪耀着的光芒,那是
沉浸在旋律里、陶醉在音乐里的撼人心魄的光芒。您,感受到了吗?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人民音乐家人民爱!他的歌曲如同一盏明亮的灯,照亮着革命者前进的步伐,人民永远记住他---娄生茂!


    写信时间:2012/09/04 20: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