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天文爱好者深切缅怀杨世杰老师
盐城天文爱好者深切缅怀杨世杰老师
2012年5月1日,全省一天雨,我也莫名奇妙不舒服了一天,全身难过,食不下咽,睡不入觉,下晚,好了点,去王师傅工作室看看他,没有遇到,失望而归,却在归途上被一个人招手拦住,我定睛一看,原来是王师傅。王师傅一脸苦涩,他木木地走了几步路,告诉我说:“杨老师去世了”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个晴天霹雳。
我们在路上默默地走着,走着,好长时间王师傅都一句话都没说。他只想去南京再送杨老师最后一程。我不愿相信。个把月前还听王师傅说杨老师身体比以前差,本想抽空再去看望一下,哪知道这么快竟仙逝。
得知这个噩耗,我默默地陪同王师傅度过这一段悲伤难熬的时光。王师傅和我回忆起三十多年来和杨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无论是第一个满面麻点的原始镜片,还是为王师傅精心设计的200/1000折射镜,无论是激光干涉仪的制作,还是历经两三百天的修改成功的320平面镜。可以说,王师傅在光学冷加工方面的每一步重要进展,都离不开杨老师的指点迷津。
后来随着磨镜经验的积累,王师傅向杨老师请教问题,他不再直接回答。而是启发王师傅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杨老师都是用最简单、最易懂的语言给我最直白的解答。
杨老师对王师傅持续三十多年的倾心指点,早已经不是普通的帮助。杨老师完全是无私地奉献,他肯定非常乐意看到每一个天文爱好者的点滴进步,他对任何一个天文爱好者都是这样热心帮助。他发表在《天文爱好者》杂志上的“怎样自制天文望远镜”,不知道指导了多少个爱好者在那个艰苦的岁月,充满着激情去磨制心爱的望远镜,去实现探索星空的梦想。
我回想起几年前,曾在王师傅的介绍下专程拜访过杨老师,那是一个清瘦的老者,是一个德艺双馨的大师,虽然我仅见一面之缘,但已如沐春风,那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在大师的引导下,在天文光学加工领域的大海中欢快地航行。以后多次电话请教,每一次他都热心指点,其实我就完全是个门外汉,但杨老师亲切和蔼,没有丝毫厌烦之心。后来见他因腿脚不便接电话不易,我就尽量少打电话,他正倾力于毕生磨镜心得的编著,他忧虑自己手脚不便对编著带来的麻烦。斯人已去,心中悲痛遗憾之情,无法言喻。
他懂英文、懂俄文、懂德文。王师傅感到吃惊:怎么会这么多外语?他说:学啊!你很年轻。不要浪费时间。每天用半小时学习,可以学很多东西。王师傅曾经提议他个人开创一个公司。或者到其它公司做指导。凭他的技术和经验“小康”不难。他说:国家培养了我,我为国家服务!
杨老师的离去,我们都是最伤痛的人。所以2012年,是我们最黑色的一年,但我们也坚信,绝学有继承,是对杨老师的最大告慰。
, g0 l0 v. F6 I( @" `- o 雨停了,天晴了,我走出工作室, 多么明朗清澈的天空,一轮明月当空高挂,那不正是杨老师一生的光辉写照,不停飘过的阴云,那不正是我们爱好者对引路人离去的悲痛心情。
" G6 a7 j3 ?8 c" I 夜来了,云走了,月亮倍加皎洁,星星更加明亮,城市的星空少有的这么璀璨,杨老师一生的光辉业绩正如这夜空中的灿烂星月,永远地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中,时刻引导着我们这些天文爱好者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汲取、如何奉献 ……
仅以此篇,聊表哀思
2012年5月2日于江苏盐城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