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宁堡、陈绍英:我们的好父亲潘菽
作者:潘宁堡 陈绍英
今年是我们的父亲潘菽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北京校友会”发起一个纪念活动,为他在南京大学校园里建立一尊铜像,并得到他家乡宜兴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作为家属感到无比欣慰和感激。此外,使我们高兴的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心理学会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编辑、出版《潘菽全集》,并且作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十一五重点出版图书之一。
受民主与科学感召,参与创立“九三学社”
五四运动那一年,父亲即受到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与科学)的感召,也受到来华讲学的杜威的影响。他怀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以江苏省公费留洋去美国学教育。但到美国后受到在那里学心理学的郭任远和蔡翘的影响而改学心理学。他用四年的留学公款在美国学了六年,进了四所大学。办法是节约和打工,如与蔡翘合租一间房。对美国社会的切身感受使他认识到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救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大学西迁重庆。由伯父潘梓年任社长的《新华日报》社和《群众周刊》社也在重庆。兄弟俩的相聚也使父亲与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共南方局同志们认识。父亲在周恩来、董必武的授意下联络团结了一批高级知识分子,成为党的外围、统战组织。这些人定期聚会,取名为“自然科学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