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士威

天堂纪念馆:http://www.5201000.com/TT480777344
本馆由[ labixiaoxin80 ]创建于2011年02月19日

情牵太岳寻英魂

发布时间:2012-02-02 12:05:08      发布人: labixiaoxin80

 

 

情牵太岳寻英魂

 

——沁源籍杀敌英雄郑士威革命生涯录

 

怀揣着一个梦想:让子孙后代铭记父辈可歌可泣的壮丽史篇。

伴随着一番心愿:让子孙后代传承父辈可颂可赞的民族精魂。

历时数载的寒寒暑暑,郑兰珍、郑荷珍姐妹俩的身影时常闪现在故土的山庄窝铺,异乡的街头巷尾。拜访老者、咨询亲友、查找线索、梳理史料、笔录谈话,苦心收集寻觅到激情燃烧的抗战岁月中,父亲郑士威出生入死、英勇杀敌,曾荣获太岳区“民兵英雄”、“地雷大王”、“杀敌英雄”“神枪手”、“二沁大道拦路虎”称号等一串串威震太岳的感人故事……

1921925,郑士威出生在山西沁源县官军村一个贫苦农家。14岁担任儿童团长,17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任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1942年任区民兵轮战队队长,1944年任区武委会主任,1947年至1949年任县武委会主任,一直坚守在抗日杀敌的最前沿,经受着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

沁源地处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四面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地势险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太岳区党委和太岳军区等领导机关转移到这里,领导和组织全区军民的抗日斗争。由此,敌人把沁源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1938年至1942年间,侵华日军先后8次闯入沁源进行野蛮大扫荡,特别是194210月的大扫荡中,采取惨绝人寰的“三光政策”,杀害群众3600余人,烧毁房屋12万余间。在一次扫荡中,日寇用机枪对躲进山里的官军村民疯狂扫射,59位无辜的兄弟姐妹倒在血泊中,有七户全家老幼杀绝,全村几百间房屋烧得片瓦无存,到处烟雾缭绕、尸横遍地,惨不忍睹。家仇、国恨在郑士威的心灵中刻下报仇雪恨的深深烙印。

在这十分严峻的时刻,在太岳军区政委薄一波、司令员陈赓的领导下,发出“实行长期围困战胜敌人”的命令。

19421118沁源围困指挥部正式成立,沁源县委书记刘开基任政委,38团团长蔡爱卿任总指挥。全县共分三区一镇,轮战队长郑士威属二区并担任围困指挥部副总指挥。

从沁县通往沁源县城的大路叫“二沁大道”,是敌人唯一的交通运输线,日军经常要出动汽车运输粮食弹药,因此控制二沁大道,卡断敌人补给线就成了围困战的关键。郑士威带领的官军民兵勇敢地担负这一重任,于是二沁大道成了消灭敌人的主战场。

 

星夜奇袭敌据点

194210月,日军在沿二沁大道的村镇修筑碉堡,安设据点,交口镇是其中重要的一个。他们经常抢粮抓夫,群众恨透了这些豺狼,指挥部决定狠狠打击这个据点里的敌人。

经指挥部研究决定将此项重要任务交给做事一向果敢、睿智的民兵队长郑士威完成。1128日午夜时分,他挑选了武志成、李喜则、张仁锁、韩相虎、宋保则、五名精明强干的民兵全副武装,与主力部队李西海配合,离开驻地天石头,沿山谷羊肠小道,翻山越岭直奔敌据点。抵达交口镇后,发现那里死一般的寂静。烧毁的房屋、凌乱的街道让小镇呈现一片狼藉,远处有三堆火忽明忽暗,郑士威依据多次作战经验断定这是敌人虚张声势。夜里不敢住在镇上,而躲进村边山脚下的瓦窑沟。为了进一步证实自己的判断,掌握敌人行踪,他只身爬进了瓦窑沟。这条沟里有一座瓦窑,三孔土窑洞,靠西边的一孔土窑里亮着灯。借着一夕的亮光从窗口看到足有二三十个日军,有的挤座在土炕上,有的蹲在地上,抱着枪双手插进袖子里,还有的在打着盹。见敌人如此麻痹,郑士威心想,今夜正是铲除敌人的好机会。带着窥测情报他返回潜伏在村边的民兵队,简要的介绍了一下敌情,快速的部署了进攻方式,带领民兵队悄悄地再次潜入瓦窑洞,向日军发起突袭。郑士威带头冲在最前面,几步跃到窑洞窗下,眼疾手快扣动板机,“砰”的一枪将马灯打灭,窑洞里顿时一片漆黑,日军顷刻间乱做一团。民兵李西海用冲锋枪“突突突”的打了一梭子子弹,武志成又扔进去三颗手榴弹,洞内瞬时硝烟滚滚,炸的敌人哭爹喊娘。为保存民兵实力,他决定速战速决,带着民兵撤出。

这一仗打死打伤日伪军20余人,日军小队长也在这次突袭中被打成重伤,伪警备队长李吉则吓破了胆,第二天也带着几个伪军和一些枪支弹药及被抓去的民夫跑来投诚,官军民兵首战告捷。为此,陈赓司令称他是“神枪手”,县委书记刘开基称他是“二沁大道”“拦路虎”。

 

巧设冰坡制顽敌

二沁大道官军到石渠间有段又高又陡的必经之路叫川口坡,里边是峭壁,外边是悬崖,悬崖下十几丈是沁河。坡尽头还是急转弯,不修路汽车是通不过的。1942年严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官军民兵发现200多日军在川口坡停下来,轰隆、轰隆几声巨响,冒着股股浓烟。据侦察,看样子敌人要用汽车运送粮食。这时郑士威接到指挥部紧急情报,要求破坏余平至川口坡的公路,切断敌人的运输线,卡住敌人的咽喉。

当天下午,郑士威就紧锣密鼓组织起破坏运粮通路的民兵和群众。太阳落山了,敌人撤回到据点。时机已到,郑士威一挥手“干”,紧张的战斗开始了。刨啊、铲啊,地皮冻的太硬,把手震的生疼,进度还是不快。郑士威急中生智,想出一个奇妙的绝招。组织民兵从家里找来水桶、水盆等盛水的工具,冒着刺骨的严寒,打破沁河的冰层,一担担把水挑到坡上,泼在路面上。天助我也。那天夜里西北风刮个不停,泼一层、冻一层,天蒙亮时一条又长又厚的冰坡造成了。为迷惑敌人,还把冰面铺上一层薄薄的沙土,看上去和别的路一样。第二天,敌人两辆汽车果然朝沁源方向开来了。郑士威带领20多个民兵早已埋伏在冰坡不远的山头上,全神贯注看着两辆汽车爬上了川口坡,前后不到100米。在将要急转弯时,他当机立断喊了声“打”,一阵猛烈的排子枪朝汽车射去,开车的司机一惊慌知道中了埋伏,加大油门向前冲,汽车就像飞一样顺着滑坡滚到沟底。民兵们编了一段顺口溜:冰破是个好武器,节约武器省力气,往前走不开,往后坠到沁河里。

 

神枪妙计破敌阵

敌人吃了滑冰坡的苦头,运粮的汽车很长时间没敢出来,沁源城的敌人又急等着粮食,沁县的敌人无奈只得赶上牲口驮送。

1943218早上,郑士威刚端起饭碗,民兵韩相虎跑来报告:“有一队日军押着民夫赶着牲口从沁县方向来了。”他放下碗操起枪紧急集合民兵迅速跑出村,顺公路埋伏在尚义村口一座土堆后面。一看果然不错,敌人越走越近,忽然郑士威发现中间有一个骑大洋马的日军,挎着洋刀和王八盒子,他估计一定是个指挥官。心想我们在暗处,他们在明处,我们有准备他们无提防。郑士威屏住呼吸瞄准,“叭”一枪,指挥官晃了两晃栽下马不动了,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枪声打懵了,一看指挥官死了, 像没头苍蝇乱撞,郑士威和民兵一阵猛射,趁机转移了阵地。民兵们尝到冷枪打敌人的甜头,情绪高,劲头足,大伙说:“咱们子弹少,冷枪最有效,打死指挥官,鬼子乱了套”。

敌人吃了民兵的苦头,恼羞成怒。425日,二十几个日军沿公路朝官军方面来了,骑在马上的指挥官朝山上指指划划。郑士威持枪猫腰,快步插到敌人前面,埋伏在离公路不远的一个茅草遮掩的山洞里,当敌人走近伏击圈时,郑士威看得清,瞄得准,“叭”一枪打中骑马的指挥官,跌在河滩上不动了,马被惊跑了,敌人被这一枪打得直转圈子,一时没了方向。郑士威边打边撤到后面的山上了。不到两个月时间,郑士威用冷枪打死十几个鬼子。1943415日,伪山西《新民报》特派员的一篇文章披露“交口至沁源间,为共匪荡然区域,为共军38团集中地,另外还有民兵相当庞大,他们是一股顽强的力量”。

 

 

暗埋地雷显神威

在“围困日寇”的斗争中,沁源县把“二沁大道”近百里长,20华里纵深内的32个村庄16000多口人,全部转移到榆皮沟一带。郑士威和官军村民兵用冷枪袭击敌人,打了不少胜仗的消息传到太岳二区后,上级为扩大战果,严守官军村至榆波沟的重要关口,又派八路军38团的爆破能手送来了几十颗铁地雷,并手把手地介绍了这种地雷的装置性能和引爆方法。

1943723,侦察员报告说:“明天敌人又用汽车向沁源城据点送粮”。郑士威一拍大腿“好呀!这次就给它来个地雷大会餐”。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郑士威带着几个民兵,用箩筐挑上地雷,拿镢锨在敌人必经的路上,看好地形开始埋雷。38团爆破能手一一示范指点,地雷伪装得很巧妙。群众听说民兵埋地雷炸汽车,感到很惊奇。妇救会、青抗先、儿童团都拿上长矛大刀,从榆皮沟转上娘娘庙山上,为民兵助威。从早上等到半晌午,远远看见尘土飞扬,汽车从村东头方向开过来,郑士威数着一辆、二辆、三辆……整整八辆,车上拉着粮食和水泥等。这次敌人唯恐遭遇民兵袭击,每辆车上有三四个日军押着。郑士威悬着一颗心,目不转睛地盯住进入雷区的第一辆汽车。奇怪,雷怎么没有响?郑士威急得汗珠子都要掉出来了,莫不是这雷不顶事?正在这时,当第二辆、三辆车一进雷区就“轰隆、轰隆”几声巨响,两辆车被炸翻了,前面的雷也响了。后面汽车一看有地雷急忙调头,与后面还没来及调头的车相撞了,几辆车几乎同时扎到地雷上“轰隆、轰隆”车上敌人甩出老远,面目全非,少胳膊缺腿,山上的民兵步枪、手榴弹一齐开火,郑士威举起枪高喊“冲啊!杀啊!杀啊!”这时山上民兵和群众潮水般涌下山来,扛着全部战利品回榆皮沟了。

19438月,太岳一军分区总结二区官军民兵开展地雷战和冷枪相结合,炸毁日军汽车的经验传开后,极大地鼓舞和振奋了官军民兵和群众的抗战热情。郑士威把民兵和群众组织起来,利用沁河两岸取之不尽的石头,掀起了一场群众性制造石雷的运动,整个榆皮沟成了一座兵工厂。后来郑士威和民兵又琢磨发明并试验成功了土雷管,大量的石雷成批地造出来了。地雷成了围困敌人的主要武器。民兵们激动地说:“一个石头蛋,中间钻眼眼,别看个儿小,本事不简单,轰隆一声响,炸的鬼子人仰马又翻”。

民兵有了石雷,犹如猛虎添翼,一连打了几次胜仗,在郑士威的组织领导下,官军民兵成立地雷爆炸小组,又将全区民兵组织起来,用地雷封锁了敌人可能经过的大道、河滩、山口。

19438月的一个深夜,敌人要派车向沁源运粮,让交口据点敌人严密警戒,保护运粮车。接到情报,任务紧迫。郑士威连夜召集20多个民兵,对一些地段加强了地雷封锁,然后兵分两路埋伏在娘娘庙山上和路北寨圪梁上。

太阳刚刚出山,敌人的两辆汽车果然由沁县开来,交口据点的日军摆了摆小旗,意思是“平安无事”可以通过。汽车继续向前开,刚走过村西头“轰”的一声,沙石冲天,前面汽车炸翻了。埋伏在山上的民兵用手榴弹、步枪雨点般地打过来,后面的车见势不妙,仓慌而逃。

敌人吃尽了地雷的苦头,大道不敢走,专找小道、河滩和靠山边的死角走,在运输队前边派了工兵,手持探雷器戳戳点点,一遇可疑之处用石灰画上圈圈。遇石惊心,谈雷色变。拿伪军的话说:“宁走十里湾、不走官军滩,踏上官军路,等于进了棺材铺。”

1943926,一百多日军运输队停停走走,走走停停,前面七个工兵探路。走进雷区时,郑士威猛然朝工兵开了枪,工兵一慌,把埋设的地枪踏响了。“蹭”地一声地枪窜了出去,带响全部地雷。顿时沙石横飞,浓烟冲天,7个工兵无一逃生。走在后面的鬼子像捅了马峰窝,东扑一阵,西扑一阵。这时郑士威发现敌群中有两个骑大黑马的日军,挥舞着大刀嗷嗷直叫,他对身旁的民兵说:“一人瞄一个,瞄准,别叫他跑了”。叭!叭!两个日军指挥官应声滚下马,敌人乱成一团,只得边打边撤,丢下尸体缩回沁县。

在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中,官军村民兵埋伏袭敌150多次,二沁大道有441名日军葬身雷区,500余日军折肢断腿,负伤逃命。炸毁敌汽车20多辆。夺回被抢牲畜300多头,山羊400余只。仅郑士威一人打死打伤敌人百余人。日军将二沁大道称为“鬼门关”。

敌人处处遇到军民的沉重打击,唯一的补给线被我军民卡死了,只好杀战马吃。敌人眼看我军民压顶,只好收缩阵地,放弃了二沁大道上的一个个据点,缩回到沁源城关几座碉堡里。

 

瓦解敌伪斩黑手

    19423月,在对敌斗争的重要时刻,陈赓司令员亲临围困前线慰问沁源军民,对围困斗争进行了调查,并作了重要指示:“当前的对敌斗争主要是严防和打击汉奸敌特的破坏活动,挖掉敌人的耳目,剪除他们的爪牙,勿使群众受害,要加强对敌人据点的围困,封锁断绝敌特之间的联系……”

    面对二沁大道对敌斗争异常激烈复杂的态势,郑士威承担起“红色特工”的重任。按照县指挥部命令,带领民兵配合二区公安助理武达坤等人,展开除奸反特分化瓦解敌伪的斗争。据巧装打扮的内线侦察员掌握的情报,在交口据点聚集50多个伪军和汉奸,民愤较大的有两个。他门经常带领敌人出来抢粮抓人,尤其对官军,尚义、作坪村的干部群众危害很大,群众恨透了他们。郑士威带领几个民兵先给交口据点的汉奸伪军送警告信,如若执迷不悟就坚决镇压。在一天黑夜,他带着民兵从官军披星戴月走小道,从交口寨子背后的梯田里,一阶一阶向敌人据点爬去,他们爬到铁丝网跟前一看,前面是敌人住的一排窑洞,窑洞上面的高地是日军碉堡,在昏暗的星光下,可以看到敌人哨兵在游来晃去,四周的铁丝网有一人多高,但拉的不紧,用手扒开就能钻进去,郑士威想:“如果钻进去被敌人发现,跑不出来怎么办?”他想了想,趁敌人哨兵不注意的时候,将铁丝网扒开一个口子,双手伸进去把一封警告信放在里面的地上,信上压了块小石头,为了能让伪军及早发现,他用高梁杆将一块白麻纸夹紧,好像一面小旗插在旁边,第二天一早伪军起床后一眼就看见了小白旗和警告信。仔细一看是郑士威亲笔写给两个伪军头子的:“伪军兄弟,你们也是中国人,不能当汉奸,替日本鬼子卖命没有好下场,你们替鬼子干了那么多坏事,一笔一笔都有帐可记,你们弃暗投明才是唯一的出路,如若继续作恶,后果自负;赶快投诚吧。”敌伪汉奸头子看信后面如土色,额头渗出细细的汉珠。

他们在想着自己的出路,没过几天那两个伪军头子带着几个汉奸携武器投诚反正;再后来的连续几天里,郑士威和几个民兵,多次把宣传信捆在石头上扔进了伪军据点,并向敌人喊话,开展攻心战。无形的枪炮子弹击中了伪军汉奸的心灵,唤醒了他们的良心,没过几天,又有几个汉奸伪军投诚。

    郑士威带领民兵白天继续发挥冷枪战的作用打击据点外出的敌人,断其粮食给养。还发挥“红色特工”的作用。挖掉了敌人的耳目和爪牙,动摇了他们的意志。为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做出了贡献。

 

围困报捷铸丰碑

19453月,沁源军民在对敌斗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对困守在沁源城的敌人发动了最后的进攻。410已调区武委会的郑士威接到指挥部情报“沁源城据点的敌人要逃跑,严密监视、坚决打击”。他立即组织在二沁大道上埋满了地雷,栽满圪针,同时布置了几十里长的阻击线。果然敌人夜里偷偷逃出城关据点,沿二沁大道向沁县方向逃跑,天刚亮就被警惕地守在山上的郑士威和民兵发现了。郑士威两眼喷火,怒目注视着越来越近的敌人,他心里想就是你们这群野兽,蹂躏我祖国河山,残杀我兄弟姐妹,报仇雪恨的怒火在胸中燃烧,决不让狗日的们逃跑。当敌人走近罗锅山口前的公路时,郑士威带领民兵冲下山来,一颗颗子弹在敌群中开花,只打得敌人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惊慌中脚下地雷又爆炸了,300多颗连环雷在河滩大路响成一片。放哨敌人用机枪向公路两旁山上疯狂扫射,妄图阻止民兵追击。这时38团主力部队朝着退却的敌人追将下来,仇恨的子弹雨点般飞向敌群。郑士威他们埋的地雷大显神威,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敌人要逃跑的消息很快传遍各个村庄,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从四面八方涌向二沁大道两旁的山上,愤怒的群众人山人海,刀枪林立,喊杀声,爆炸声响成一片,侵占沁源城的日军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当年,刘少奇曾化名胡服到沁源,亲眼看了军民用地雷战反扫荡的动人场面。陈赓司令员兴致勃勃介绍了郑士威带领民兵在二沁大道开展地雷战和自制地雷的故事。刘少奇高兴地点头称赞说:“这是多么鼓舞人心的场面啊!只有我们根据地广大劳动人民和子弟兵才能发挥这样的机智和创造,才能有这样勇敢”。并指示总结经验,大大推广和发展,还可以提供给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

1943年薄一波、陈赓、安子文回延安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汇报了关于沁源人民对敌围困斗争,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1944117毛主席从延安发给沁源军民抗击日军胜利的贺电中说:“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一面旗帜。”中央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向沁源人民致敬》,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沁源人民的胜利》,同时在全国广播,高度赞扬二沁大道民兵英雄。当时在太岳军区提出“部队学习胡尚礼、民兵学习郑士威”的行动口号。随之《民兵英雄传》、《围困沁源》、《抗日英杰》等书刊,相继发表文章,介绍和宣传杀敌英雄郑士威和官军村民兵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出生入死,英勇善战为抗战作出的重大贡献。由此,晋冀鲁豫抗日模范村——官军村的名子也在中华大地叫响,成为高扬在太岳、太行山上的一面旗帜。

 

革命家庭赤子情

在敌伪占领时期,郑士威英勇杀敌的壮举,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他们到处抓捕我抗日干部和亲属,并四处扬言:“抓住郑士威赏大洋1000块”。郑士威的父亲郑福德是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任村长,由于汉奸的出卖,被日本鬼子打死在山上,时年仅46岁。敌人抓走郑士威的妹妹郑翠英,因拒不交待哥哥的去向,被吊下水牢七天七夜活活泡死,死时只有19岁。郑士威的母亲钱淑珍痛失二位亲人,清灯孤影无怨无悔、深明大义,依然支持儿子杀敌,还把唯一的二女儿送去参军。白天为八路军推米碾面、夜间煤油灯下为前线战士做军鞋。郑士威的妻子韩金风1922年出生,1945年入党,并担任村妇救主任,带领全村妇女为前线八路军做衣服,军鞋,护理伤员,推米碾面,被誉为支前模范。

二妹郑志英1927年出生,1945年入党。参军后,南征北战,曾获抗日独立自由勋章一枚,华北战役,西北战役奖章各一枚,现为兰州军区离休干部。

妹夫胡玉峰,1923年出生,1938年入党参加八路军,身经百战、屡建功勋。1953年投身抗美援朝,1955年曾获三级抗日独立自由勋章一枚,解放战争勋章一枚,华北战役、西北战役奖章各一枚,抗美援朝奖章一枚,多次立功授奖。可见,郑士威的全家亲友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

抗战胜利后,郑士威满怀杀敌激情,又于1946年至1948年间,五次带兵远征参战。在沁县九连山战斗中打退了敌人九次冲锋,坚守了阵地。1947年带领三个连到河南作战,在一次同退却到天台山的几百名顽伪人员战斗中,打死打伤敌人50多名,收缴手枪50余支,缴获骡马40多匹,荣立大功一次。1948年又带四个连参加晋中战役,身经百战、屡建功勋,身上多处受伤。

 

保持本色建新功

伴随着新中国诞生的礼炮,郑士威时刻听从党的召唤。1949年至1955年任沁源县武装部长,1956年任长子县武装部长,1957年委派南京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深造,1960年到山西省军区工作,19603月任襄垣县人武部长,19618月任高平人武部长,1967年调回长治军分区,1975年任晋东南地区国防工业办公室主任,1980年任长治市人武部长。郑士威在人民武装的岗位上数十载如一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生活上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一心为公、不争名不争利、不居功自傲、不吃老本、当好人民公仆。他立场坚定、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给部队输送优秀人才,他培养训练的民兵多次参加北京军区、山西省军区组织的民兵比武大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上级的表彰。

他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严格教育管理干部,特别是对6位子女和孙子孙女们更是严格要求,从不利用手中权利为自己和子女谋私利。

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干部被无辜打成走资派、反革命,郑士威也没有躲过厄运,受到了巨大冲击。但他仍然对党的宗旨、信念矢志不移。1973年山西省军区通报恢复名誉,恢复工作,享受副师职待遇。

1975年他亲自主持策划了晋东南地区抗战纪念展览。1975-1980年之间曾多次受地方政府、企业、学校邀请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1974年指定为长治市火炬手,传递第7届亚运会火炬。

1984年,郑士威从部队离休,1991年因积劳成疾,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上党热土。

在战争年代,郑士威为抵御外侮、争取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一名受人称颂的抗日英雄、人民功臣。在和平年代,他为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人民没有忘记他,做儿女的永远永远怀念他。

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思考,郑士威的两位女儿郑兰珍、郑荷珍踏上了寻访之路,通过对父亲郑士威一生足迹的寻访,让父亲的革命事迹再现于世,以激励后人、告慰九泉之下的英魂。

 

                                   

 


到过这里的访客更多>>
  • 威震太岳的抗日英雄郑士威,您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您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郑士威同志永垂不朽。


    写信时间:2012/11/14 01: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