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张世模先生在94岁写下的“告别三愿”
发布时间:2013-10-23 16:23:08
发布人:
天然
下午休憩时浏览天堂网,无意中看到了张世模先生在94岁写下的“告别三愿”爸是不是您不放心我,引荐我去看的?
爸:您知道么?那一刻我释然了许多,连日来那紧缩的心有了一丝的活络,爸:我理解您了,理解你们老一辈做人的情怀,爸我会好好的,是的,您无奈的逃走了,我可不能出逃,上有老下有小,老的是您的几十年的老伴,小的是您即将出世的的重孙您生命的延续。呵呵,我压根儿不能逃我得留下,尽我应尽的责任。 爸:我们就一起来分享张世模先生的“告别三愿”?我的以后也会这样做,呵呵,环保又便利,爸:我感觉您望着我由衷的笑了哦。没经过他老人家的同意转载,希望那慈善的老人不要怪罪,下面就是老先生的“三愿”
张世模先生在94岁写下的“告别三愿”之一
有些话早就该说,到现在已经不能不说了,趁现在头脑还清楚,先把我最有发言权的三个愿望写下来希望到时候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照办。
我庸庸碌碌磕磕碰碰地活了九十四岁,可还算是有滋有味,无怨无悔,临到最后一关,但求干脆利落,切忌拖泥带水。我的主张是小病能治就治,大病决不强求,我国法律虽然还不认可安乐死这种选择,但也没有硬性规定子女必须把九十几岁的父母治得起死回生。我在八十二岁(1994年)时因早搏住院,有一位89岁的同病房病友,入院时病情已经十分严重,经过几次会诊,两次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但终于在第十二天,不治身死,虽说多活了七八天,却加倍耐受着死前的痛苦,在他临终时,我深深感到他这七八天过得太不值得,即使幸得治好,后来的日子也难受,人生在世只能“潇潇洒洒走一回”,到了九十岁还想走第二回,那是妄想。我的第一个愿望是;对大病听其自然,宁可坐以待毙,也千万不可搞什么透析呀输血呀,免得我活下来更受罪,如果由于客观原因,住进医院,也希望这只是作为到太平间的中转站,而且中转时间越快越好。
张世模先生在94岁写下的“告别三愿”之二
我从梁任公所集联文中,读到两句词“归处如客,客处如归。”很喜欢,却不知道作者是谁。我们通常用“走”代替“死”,我认为这一“走”不必问他是离家出外做客,还是客居之后回家,都是极平常的事,来是悄悄的来,去也应该是悄悄的走,这才是正理。家里人有几十年相依之情,流几滴眼泪,还说得过去。千万不可拖累人家。我的第二愿就是以最简单最快速的方式办完后事,不惊动亲友。到办完之后,再向每年年节还互致问候的几处电话通知一声,就说:‘奉遗命在丧事完了之后电告,请原谅’,这样,按习俗人家就不会在丧事终了之后送礼了。
张世模先生在94岁写下的"告别三愿"之三
最后一件事就是葬的问题。我家高祖父以上的坟墓一向是在武昌大东门外,年代久了,我也从来没有去过,曾祖父母,祖父母和父亲的坟墓在汉阳黄陵矶上蒲潭,七十年前我去过两次,现在都已经失去四十年了。母亲的骨灰在六十年代初迁到扁担山,十几年中我去过好几次。1975年是最后一次,到了80年就因墓碑被人移去,找不着了。母亲二十六岁守寡,抚养着我这几个月大的孤儿,为我作了整整一生的牺牲,而我竟漫不经心的连她的骨灰所在之地都眼睁睁的失去,将来我能昧着良心在扁担山或者其他任何墓地安然守着我自己的三尺之地吗?我的第三愿就是不设墓不立碑,用最简单的方式将骨灰连同一块石头装在布袋里沉入江底,或者只将骨灰撒在江面,任其漂流,或沉或浮,都是回归大地。不举行任何仪式,一切听其自然。近来听说有“树葬”一种办法,只要方便易行,也不妨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