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痛失“国宝”张岱年
学界痛失“国宝”张岱年
新京报
文/陈远
昨日凌晨,与钱钟书“并为国宝”、被冯友兰誉为“刚毅木讷近仁”的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因医治无效在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5岁。
张岱年字季同,别名宇同。1909年5月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献县。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长兄张申府是中国现代哲学家,对张岱年的学术道路选择产生了直接影响。
记者在前不久曾经采访张岱年先生的侄女张燕妮,张燕妮告诉记者,张老为人非常谦厚,虽然已是九十高龄,依然经常接待来访的学界后辈以及在北大读书的青年学生,有时候还留他们在家吃饭。虽经侄女张燕妮多次阻劝,但是张老依然是“我行我素”,每有来访者,依然是热情接待,还要亲自送他们出门。在张岱年去世之后,记者采访的学界后辈对张的评价之中,对于张岱年的平易近人有口皆碑。
■人物链接
张岱年字季同,别名宇同,原籍河北省献县,1928年10月入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33年师大毕业即受聘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助教,1936年写成了他的名著《中国哲学大纲》。
1937年抗战爆发后,张岱年因与学校领导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在北平蜇居读书,保持民族气节,不与敌伪妥协。
1943年他任北平私立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讲师,次年改任副教授。1946年他回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副教授,1951年任教授。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张岱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78年起,他担任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在教学中发挥了主导的作用。1981年他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导师,次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1979年中国哲学史学会成立,他被推为会长,并经选举连任三届会长,后任名誉会长。
■张岱年语录
最遗憾的事:“我一生中最遗憾的事就是在1957年多说了几句话,结果被戴了右派帽子,经过5年才摘帽,摘了也不行,到1979年才改正。”“可惜从50岁到70岁什么工作也不许做,20年里光阴虚度。”
最幸运的事:“我早年从北师大刚毕业,经冯友兰先生和金岳霖先生推荐,到清华当助教。这是很幸运的事。这也是我一生学术生涯的开始。所以我很感谢冯先生和金先生。”
我的爱情观:“我认为爱情首先是专一,你不能同时去爱两个人,否则要闹矛盾。一个人的一生主要精力应放在学问和事业上。”“老伴(冯友兰先生的堂妹———冯让兰女士)对我帮助很大,我写起文章来什么也不管,生活全靠老伴来维持。她毕业于北师大中文系,完全可以写文章和做学问。可她却为我放弃了。为我牺性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