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小人物的美写出建设者的心(转)
鄂东晚报 李奕漫
进入报社4年,抽屉里有大大小小9个采访本,翻开看看,每一页都是成长的点滴,每一天因为新闻采访而变得充实。作为一名鄂东晚报的记者,和市民打交道,和群众做朋友,每一次接触都是一次发现美的机会。
这几年采访部多次开辟人物专栏,《社区小人物》、《身边人》、《我身边的雷锋》等,这些栏目的推出向广大读者展现了众多平凡人不平凡的地方。在新闻采访过程中,我有幸走进小人物的身边,了解他们的生活,发现他们的美好。
让我记忆最深的一篇稿件是《黄冈女孩青春之魂寄异乡》,从一稿到定稿,修改、重写、再修改,一共写了4遍。2562个字,字字句句都倾注了我对逝去生命的敬畏。黄冈女孩胡江川勇敢地走进毛里求斯,追求自己的梦想。在梦想一天天实现的时候,无情的车祸夺走了她的生命。我想写她的勇敢,我想写她的理想,我想写她的成绩,我想写她的故事,太多的内容不断涌现,在提笔时却陷入迷茫。
正当我茫然时,我想到了习近平主席的一番话,年轻人要勇于做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胡江川也有。我决定从她的梦开始。她的梦想是帮助更多人进行国际交流。于是,我想尽办法联系她的父母、同学、老师、朋友,甚至为了了解一个在毛里求斯工作的细节,不惜打国际长途采访。
胡江川的经历深深地感动了我,而这份感动也影响了我的写稿。第一次交稿,领导审阅后建议我多看看其他同事的稿件,借鉴提高。对比同事的稿件,我的稿件除了连篇累牍的叙述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感慨,没有新闻性。我反思自己,记者用一颗敏感的心感受被采访者,更需要用手中的笔写出读者所需要的内容,一味地感动是不可取的,我迫切地需要写出人物的内心。
我再次梳理采访内容,重写。第二稿交上去,领导肯定了这次的写作角度,提出需要完善的地方。再次斟酌、修改,直到第四稿终于通过。见报后,社会反响很好,胡江川的父亲亲自打电话来对我表示感谢,他说我写出了胡江川的心。
每个人都是自己理想的践行者,也是创造人生的建设者。幸运如我,能够用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个小人物的心。负责残联的宣传报道,认识了很多残疾人朋友。他们身残志坚,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努力前行。罗旺山下肢残疾,坚持用刀笔作画,成为黄冈刀笔第一人,他说要把刀笔技艺发扬光大。吕锦强因病致聋,一双巧手除了会打手语,还会在各式石材上雕刻,他做的踏板在当地卖价最高、顾客最多,他要帮助更多的聋哑人就业。
作为一名晚报记者,接触最基层的人群,和他们共同生活,用自己的双眼发现他们身上的亮点,捕捉他们的美好细节,向读者展现最真实、最深刻、最具意义的建设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