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世和金山
1955年末,我从天津市调到北京中国戏剧家?会书记处,主要是管《戏剧报》的编?审稿工作。解放前我也曾在文艺界工作多年,但我还没有强烈感觉文艺圈工作的复杂性;无论思想上或人际关系上,我还比较单纯,缺少?验。
1956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了一出新的话剧《同甘共苦》,是岳野的新作,由孙维世导演,舒强、于蓝、刘燕瑾主演,受到观众的欢?。不少人认为这是解放后作家解放思想,敢于揭露矛盾的力作,在《戏剧报》上也曾发表过称赞的文章。工作所系,当然我也去观看了。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大家说好的,我总想去挑点毛病;别人批评的,我反而要找出些好处来。我第一次去看《同甘共苦》时,感觉戏写得不错,很吸引人,演员阵容一流,导演更没得说。但我思想上总觉得有些别扭、不顺,主要是剧本内容引起我这种看法。
现在可能有不少人当年是看过演出的。这是一部感情戏,故事写老干部的三角恋爱。男主角(舒强饰)是党的高级干部,女主角之一(于蓝饰)是抗战时期的知识分子,女主角之二(刘燕瑾饰)是党的高级干部前妻,农村妇女。剧本故事情节也并不复杂:抗日战争期间,一个年轻人告别新婚的妻子参了军,从此杳无音讯。后来他的妻子也参加了抗日后勤工作,成了妇女积极分子,但夫妻二人因战乱而失去了联系。男青年在抗日队伍中又认识了一位知识分子女干部,结婚生子。这种情况在那个年代很普遍。这是战争环境所造成的,无可非议。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三个人相逢了。这时男青年已成为高级干部,遇到前妻既抱歉又难堪。他看见前妻已成为进步分子,对他再婚也毫无怨言,相反还百般照顾他,使他十分感动。抗战妻子开始有些嫉妒,但慢慢感到这位前妻既能干又贤惠。两位妻子都觉得自己应该退出,但那位高级干部不同意,于是便成了一夫二妻,相安无事(剧情内容我只是记忆,没有再查证)。如果在旧社会,这种事是可以让别人接受的,难得三人都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但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正在宣传一夫一妻的新婚姻法。于是我心里提出了问号:这样的戏不是违背婚姻法吗?而且那位高级干部同时面对两个妻子,使我感到不可思议。最后我得出结论:这个戏的主题思想不健康;虽然演得好,导得好,观众喜欢,但不能提倡,而且应该批评。于是我写了一篇剧评,洋洋洒洒写了三四千字,批评该戏思想不健康,违背婚姻法,还给老干部脸上抹黑。总之是一棍子打下去了。
文章登在《戏剧报》上,这多少会引起圈内人士的吃惊。孙维世和岳野的名气都不小,活动能量也强,而我是刚到北京来的新人。不几天剧?艺委会就召开了有关《同甘共苦》座谈会,到会的人不少。我当时认为只是讨论一下,交换意见。我已?发表了文章,没有再多要说的了。会上还真有争论,开始都心平气和的,到孙维世发言时她很严厉地指着我说:你不就是掌握舆论工具吗?怎么就这样胡言乱语给人扣帽子?新生事物出来不容易,你一棍子就想打死呀。你是什么评论家,一窍不通!当时我都懵了:没想到会这样。我的个性也倔,见她如此,便回了一句:你是了不起的大专家,批评不得吗?座谈会变成了吵架??
我和孙维世认识很久了,相处得也不错,这一下成了"仇人"似的,见面都不说话。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怎么会这样呢?不就是一篇剧评吗?但我还没有认真去思考我的文章会有什么不好的 影响。


公安机关备案号:44040302000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