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火车站陈天华铜像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被列强瓜分、凌辱、被排除在世界主流话语权之外的三流国家,国家将亡是一个悬在无数觉醒的中国青年心中的首要命题。这些热血青年的背后,是三亿多留着辫子的人群——这是怎样的人群呢?余世存先生曾在他的《破碎》一文中这样描述这群人:
“中国人民,像抛洒在东方大陆上的无数种子,生根、发芽,他们在关中大地治河,在北方边陲的群山之巅筑建万里长城,在五岭蛮荒之地开辟草莱。他们跟传统文明的其他国家的人民一样,以自我牺牲的劳作和牛马一样的苦役为上流社会效劳……他们像蚂蚁、像芽虫、像蜜蜂,机械地活着,悲惨地死去。他们就像生物学上毫无质量可言的生物群,他们只能以数量保种取胜,以供文明不断地盘剥、杀戮。
这是我们东土大陆的奇观,自古及今,它都算人类世界最庞大的基因种群,但这个种群却以最卑微的姿态生活。它的个体成员要么加入上流的吃人宴席,要么被吃,要么离群索居,或者成为化外之民,一经化外,它的个体成员就为夷为狄。就是说,它的个体成员从未成为自己,成为文明的人格。这个种群,中国人民,似乎是为了一种奇特的目的而牺牲自己的。”
请记住这个大背景,它对我们理解天华之死的意义有着重要启示:国家,是三流的弱国;组成这个国家的人民,是卑微的劳力、埋头的牛马和只能以在同类被杀中寻点乐趣的看客,数千年的专制使人们在做奴隶和做奴隶而不得的交替中渐渐忘记了做人,忘记了爱恨情仇,忘记了身体里到底流淌的是什么东西。
背景二
直接促使天华之死的,是以下一系列事件。新化县火车站陈天华铜像
新化县火车站陈天华铜像
1、当时清朝政府为了挽回国衰民穷的颓势,派出了大量青年留学美国、欧洲和日本学习先进技术,其中以留学日本最多。对清朝政府的未来,美国当时驻上海领事馆领事曾指出有两条路:一条是改革,美国可以为之培养出一大批审时度势的改革家;另一条是革命,日本正在为颠覆清朝培养暴力革命家。
2、正是为了扑灭在日本留学生中越来越高涨的暴力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火焰,1905年11月2日,清朝政府勾结日本政府文部省发表了一个严格管束中国留学生的规则,就是《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这个规则有很多内容,主要有三条,第一是中国留学生一定要在清朝政府驻日公使和日本学堂登记,留学生的活动、到哪里去都得要 秋瑾登记;第二通信要登记,给国内给朋友写信都必须登记;第三不准住到别的地方去,只能住在留学生学校的宿舍。
3、这个规则一出台,就引起了广大留日学生的抗议,但是在该如何具体应对这场斗争的方式上,留学生们出现了严重分歧。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为代表,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一派以汪兆铭和胡汉民为代表,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求学,两派发生了激烈争吵,甚至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以至最后留日学生总会的干事们不想承担责任,纷纷辞职不干了。
4、这种情况让日本报纸很是幸灾乐祸,描述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1905年12月7号的《朝日新闻》甚至干脆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挖苦中国人缺乏团结力,而陈天华就是在看了这张报纸后的当夜,连夜手书了一封被后世人称为“绝命辞”的信,第二天就赴海而死。